世相丨 “你像麦穗里的一束光”:音乐教师朱超敬的支教路
发布时间:2025-09-10 18:04:23 浏览量:1
清晨的阳光洒满街道上,朱超敬和往常一样,仔细地将电子琴、非洲鼓搬上车。这不是去往她自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路,而是驶向远郊的乡村小学。这样的行程,她已坚持了六年多,几乎占用了她所有的周一休息日。
从周至乡村起步的艺术梦,到警官学院毕业后的稳定工作,再到重回音乐行业的创业者,朱超敬的人生轨迹几经转折。而今,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孩子们口中的“朱老师”——一位用音乐点亮乡村孩子梦想的“播种人”。
与乡村教育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调琴。六年前,周至县楼观镇上三清小学的梁老师,让朱超敬帮忙调试一台复杂的电子琴。调好后,朱超敬为孩子们上了一节音乐课。“那天我穿了件荧光绿的卫衣,孩子们眼睛都亮了。”朱超敬回忆道。
下课后,一个男孩突然跑过来说:“老师,你什么时候还能来?你好漂亮,就像麦穗里的一束光。”孩子们围上来,一直把她送到校门口,上课铃响了也不愿回去。“那一刻,我儿时的梦想瞬间被点燃了。”朱超敬说,她从小在农村长大,一位骑着自行车又会弹琴的音乐老师,便是她童年的光。
朱超敬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喜爱拉二胡、弹电子琴的父亲影响,她从小痴迷音乐,却因家庭条件所限,被父亲认为“艺术是青春饭”而未能报考音乐学院,她遵从家人意愿考上警校。
然而,朱超敬心底的音乐火苗从未熄灭。婚后她辞去原先的工作,在丈夫的支持下前往西安音乐学院深造。2016年,她帮助发小经营架子鼓培训,次年就在西咸新区开始了创业之路。事业刚起步,她就做出了一个让家人不解的决定:每周抽一天去乡村小学公益支教。
“我爸当年费尽心思把我从农村带到城市,现在我又要回去,他当然不同意。”朱超敬理解父母的苦心,却无法放弃内心的召唤。丈夫在身后默默支持:“你要去就去,别给爸妈说,发朋友圈记得屏蔽。”就这样,朱超敬开始了“秘密行动”,一年多后母亲才从接外孙女的频率中发现了真相。“我妈说那你做到什么时候结束?我说我不知道,可能没有终点。”
乡村学校与城市培训机构截然不同。在这里,朱超敬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最初问孩子们会唱什么歌,他们唱的都是一些从手机里听来的、不完全符合年龄的流行歌。”朱超敬说,她的音乐课不追求专业技能,而是要让他们先感受到快乐。
她自掏腰包为学校添置了非洲鼓、电子琴等乐器。当第一个音符从孩子们手下流淌出来时,他们眼中迸发出的惊奇和喜悦,让她坚定了信念。“对于留守儿童,音乐更是一种情绪的出口和陪伴。”朱超敬发现,很多孩子从内向变得自信活泼。一个穿着的鞋子已经“张嘴”的女孩,通过一次次的音乐互动和贴心交谈,逐渐敞开心扉。
六年的支教路,艰辛与感动并存。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生病两周未能前往,孩子们得知后都哭了。“当时心里特别难受,又特别感动。你清晰地知道自己被如此深刻地需要和爱着。”这种“双向奔赴”的爱体现在细节里:孩子们会注意到她换了水杯、戴了新首饰。“他们不仅在听我讲课,更在‘看见’我这个人。这种纯真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
今年8月28日,朱超敬收到一名学生发来的消息:“老师,你来不了我们学校了,学校撤并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我没有地方去了,第二反应是呆了这么长时间的地方,咋说没就没了?”她立即联系校长,得知学校因布局调整撤并。
“你放心,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朱超敬对校长说。如今,她已跟随调任的校长来到新学校,继续她的音乐支教。面对新环境,朱超敬的初心未变:“我还是‘用音乐带来快乐’。希望能更系统地教学,带出一个小小合唱团或鼓乐队。”
在自家培训机构,朱超敬同样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我经常告诉老师们,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老师。学音乐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培养爱好和性格。”朱超敬说,她从不以考级为噱头招生:“考级只是阶段性测试,我们要实打实地把东西学到手。”
“最大的感触是幸福,这是一条收获远大于付出的路。”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顾六年支教路,朱超敬感慨万千,“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能从中获得慰藉和力量。我不期望他们个个成为音乐家,只希望这颗‘音乐种子’能在他们心里长成一朵小花、一棵小草,让生命底色更加丰富、柔软而坚韧。”
“我们做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吗?”收拾乐器准备上课的朱超敬,收到了孩子送来的鲜花,她笑着点头,眼中闪着光。那光芒,一如多年前那个第一次看到电子琴的小女孩,一如六年前那个被比作“麦穗中一束光”的音乐老师,清澈、坚定,充满希望。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起点新闻记者 贺桐 杜鹏
审核 康乐群 张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