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聚焦音乐心理学:阮晨晖教授受聘伯克利音乐学院推动学科融合

发布时间:2025-09-10 23:58:34  浏览量:2

随着暑假结束,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开启新学年。近日,该校公布新学年客座教授名单,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阮晨晖入选。这一聘任不仅是对阮晨晖在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体现出当代音乐教育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的趋势,音乐心理学作为连接二者的关键学科,其价值在此次合作中进一步凸显。

从学科本质而言,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与人心理活动的关联,涵盖音乐感知、情感体验、认知加工等维度。阮晨晖的学术研究以 “跨学科融合” 为核心,与音乐心理学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为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新视角。在过往研究中,她打破心理学、哲学与音乐艺术的学科界限:通过严谨的心理学实验,量化分析古典音乐、爵士音乐等不同风格对人类情绪调节的机制,证实 “音乐共情” 存在神经生理层面的依据;同时引入哲学中的 “存在主义” 理论,探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个体自我认知和生命体验的表达逻辑,为 “音乐如何塑造人格” 这一命题提供新的理论框架。这种 “实证研究 + 理论思辨 + 艺术洞察” 的模式,填补了音乐心理学领域 “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证脱节” 的空白,其研究成果还能为音乐治疗方案制定、音乐教学方法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直接服务于音乐教育实践。

阮晨晖受聘伯克利音乐学院,是双方在 “跨学科音乐教育” 理念上的契合。作为全球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机构,伯克利音乐学院一直以 “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 为特色,音乐心理学是其近年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方向。校方表示,阮晨晖的加入将 “丰富学校在心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生态”,这一表述反映出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当代音乐行业中,优秀人才不仅需具备演奏或创作技巧,还需理解音乐与受众心理、社会文化的关系 —— 比如音乐制作人需掌握听众听觉认知规律以优化作品传播,音乐治疗师需用心理学知识制定个性化方案,音乐教师需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以实现 “因材施教”。阮晨晖的研究成果可为此提供学术支撑,她带来的前沿观点能将音乐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 “音乐技艺 + 心理认知” 的能力体系,更好适应行业需求。

从实践层面看,阮晨晖访学期间计划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研讨会及高级研究项目指导,将成为音乐心理学知识普及与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专题讲座中,她可能围绕 “音乐与大脑认知”“情绪与音乐表达” 等主题,结合实验数据和案例,解答 “大调音乐为何易让人愉悦、小调音乐为何易引发悲伤”“长期学习乐器对儿童注意力与记忆力的影响” 等与音乐学习相关的问题。在研讨会和研究项目指导中,她或将带领师生开展合作研究,探索 “爵士乐即兴演奏对创造力与决策能力的影响”“古典音乐训练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关联” 等课题。这种 “师生共研” 模式能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推动音乐心理学领域产生更多实用研究成果,同时为学校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心理学、音乐学、神经科学等专业师生的交流,强化 “跨学科研究生态”,形成 “教学 — 研究 — 实践” 的良性循环。

阮晨晖表示 “期待与伯克利师生共同探索人类心理、哲学与音乐交汇处的奥秘”,这一表述既体现了她的学术方向,也点明了音乐心理学的核心 —— 探索音乐与心理的关联。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术环境中,阮晨晖的研究将获得更多实践空间,伯克利的音乐教育也将因音乐心理学的融入更具深度。此次合作不仅是学者与院校的双向选择,也标志着全球音乐教育正从 “技艺传授” 向 “人文与科学并重” 转型,音乐心理学作为关键支撑,未来将发挥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