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成都——音乐结缘,共赴美好
发布时间:2025-09-12 14:54:44 浏览量:2
成都,这座城市,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底蕴,又绽放着人文的绚丽光彩,着实令人心驰神往。若能有机会在此工作与生活,内心总会涌起一种仿若被幸运悄然眷顾的幸福感。
漫步于成都的街头巷尾,耳机中流淌出赵雷那首《成都》的优美旋律,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尽管我没有赵雷歌声里那份浪漫的人与情,但在这座城市,我亦有着一段美好且难忘的相遇故事,渴望与朋友们一同分享。
走过繁华喧嚣的新市区,脚步踏入郫都区的一条老旧街道。这里不见高楼大厦的踪影,映入眼帘的皆是三四层的低矮小楼。陈旧的街巷纵横交错,古朴的门面错落有致,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历经的岁月沧桑,仿佛在向人们缓缓展开一幅充满历史韵味的画卷。
“喂,你在哪儿呢?我已经到啦。”
“稍等一下……我这就来接你,你具体在什么位置?”
“我在银行门口呢。”
“你回头,往后看看。”
图片来源:抖音:“箫魂”视频截图
我闻声转过身,不远处,一位年轻俊朗的小伙子正朝着我走来。
郑老师,四川省某外国语学院音乐教师,已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十余年。在民族音乐、器乐演奏以及教学领域,他成果斐然,多次斩获嘉奖。
当目光从手机屏幕移开,回归现实,郑老师的帅气与阳光展露无遗。他双眸明亮且深邃,气质深沉而悠远,恰似其抖音名号——“萧魂”所传达的那般,音乐的浸润赋予了郑老师独特的神韵。
“郑老师,好久不见,能见到您真是倍感荣幸。”我快步上前,与他的手紧紧相握。
人至中年,工作与生活的重压,悄然间让我们遗失了诸多乐趣。长久以来,我一直怀揣着学习一种乐器演奏的想法,期望借此丰盈自己的生活。
最终,我选定了洞箫。在抖音平台上,我关注并结识了郑老师,随后踊跃参与他的音乐教学课程,收获颇丰。
如今,我恰好身处郑老师所生活的成都市,如此相近的距离,让我内心时常萌生出拜访郑老师的念头。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今日的这一场相见。
交谈间,我得知郑老师同样是70后,我们年龄相近。郑老师笑着说道:“你来得正巧,今日有几位我的学员和粉丝朋友相聚于此,大家一同交流交流。”
没走多远,我们便走进一家民宿酒店。酒店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张桌子旁坐满了人,见我们走进来,他们纷纷起身,热情相迎。
郑老师紧接着说道:“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来自河南洛阳。”
第一位,我们称他为王哥。他年约六十,身材魁梧壮硕,脸上布满浓密的络腮胡子,浑身散发的独特气派,让我不禁联想到两个词:艺术家与山大王。
第二位是张老师,她一出现,瞬间令我眼前一亮。只见她一头乌黑秀发,生就一张圆润脸庞,肌肤白皙如雪,面色仿若桃花般娇艳,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身材更是曲线玲珑,尽显婀娜之态。
第三位是王老师......最后,是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
这时,张老师微笑着说道:“这两位就不用介绍了,是郑老师的爱人和孩子。”
众人相互见礼,一番问候寒暄过后,便纷纷落座。
张老师紧接着说道:“今天是我拜师的第三天,十分荣幸能够与老师一家以及几位乐友欢聚一堂。今天由我设宴庆贺,还望大家都能尽情享用。”
随后,我们纷纷聊起自己与音乐的渊源。王哥和我的情况颇为相似,人生一直忙碌奔波,直至如今才开始接触音乐。他说话轻声细语,态度和蔼可亲,这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张老师讲述,自己自幼家境优渥,大学毕业后投身教育行业,家庭生活亦是幸福美满。
然而,命运无常,在她四十余岁时,人生突遭重创,父母接连离世。祸不单行,今年爱人也不幸早逝,这一连串生活的沉重打击,令她几近崩溃。
所幸,在亲友们的悉心帮助与鼓励下,她逐渐走出阴霾。
如今,女儿已然成家,张老师自己也已退休,她怀揣着期待,渴望跟随郑老师学习心仪已久的古筝演奏。
张老师十分健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残酷的生活并未厚待这位明艳动人的女子,她竟与漂泊异乡的我一样,有着难以言说的人生苦楚。我选择音乐,除了出于热爱,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排解情绪。
至于选择箫,我觉得它独特、与众不同且超凡脱俗,还有一点便是其简单,恰似平凡的我。
听了张老师的一番话,联想到自身,我不禁想起白居易与他笔下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觉得这个比喻或许不太恰当,但却有那么一丝相似的意味。
餐毕,我们移步至几十米外郑老师的工作室。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家具、茶器具以及数架乐器各自摆放其中,郑老师制作箫管的工具也杂陈堆放,略显凌乱。
茶叙之时,郑老师拿起洞箫,简单试音后,为我们吹奏了一曲《女儿情》。现场聆听与线上聆听的感受大不相同,现场的演奏更具震撼力。
随后,郑老师将箫递给我。在老师面前,我拿出自己最认真的状态,演奏了一曲《这一拜》。
郑老师听后,点头微笑道:“不错,这么长时间能吹奏成这样实属难得。不过,仅在基础方面,就还有许多值得注意与改进之处,诸如用气、用力、动作以及连贯性等,都需完善配合。勤加练习,熟能生巧。”
紧接着,王大哥也演奏了一段,郑老师同样予以点评。
一旁的张老师笑着说道:“我都练了一上午了,就不再献丑啦。”
郑老师接着说:“器乐演奏技巧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无穷。你们如今只是刚刚入门,会与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或许需要投入无尽的精力与时间去打磨。音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与感悟,还需我们在日后的生活实践与人生体验中去领悟。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未来还有诸多漫长的课程与道路,需你们自己去完成。”
随后,郑老师引领我们参观,并详细介绍了他制作洞箫的步骤与工艺流程。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郑老师还在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启创业之路,线下制作乐器、调音等同样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郑老师和众多普通人一样,身兼数职,为生活努力打拼奋斗着。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我们与郑老师一家依依惜别,彼此约定后会有期。
此次在成都的相遇,堪称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不仅结识了郑老师、张老师,还仿佛推开了那扇我仰慕已久的音乐之门。
如今,离开成都已两年,不知郑老师、张老师和王大哥他们是否安好。真心祝愿我们今后都能平安顺遂、幸福安康、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