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分柴往家背
发布时间:2025-09-12 15:26:35 浏览量:2
昨天,在拖延四年之后,流媒体平台声破天(Spotify)终于推出了 24-bit/44.1 kHz 的无损音乐。你并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声破天,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无损音乐,更不需要知道那一串数字是什么意思,你只需要理解无损音乐是一项很好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就好,只需要理解它的用户在多年来一直苦盼就好。
为什么是昨天?为什么在长久的无声无息之后,在昨天声破天突然推出这个服务?外界的人无从猜测决策过程,不过之前的确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它的用户在大迁徙,把所有歌单和专辑收藏打进小包袱,用小棍儿挑在肩膀上一路暴土扬烟投奔 Apple Music而去。
Apple Music 也很厉害,专门找网络上的音乐搬家公司合作,提供了系统级的一键搬家功能。当然,为了不是那么难看,搬家功能提供了好几家流媒体平台作为选项,不然针对性为免也太过明显。而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苹果手机设置里,其他几家随时都可以启动搬家服务,但声破天一直处于繁忙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几天里正发生什么。
用户大迁徙大概的原因依照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大概有以下几个:1、要提高会员费。2、平台充斥大量 AI 歌手。3、始终不提供无损品质音乐。4、对真人歌手分成不公。当价格和服务倒挂的时候,用户就会离开,这是个常识。
不过,今天我要讨论的重点不是声破天的运营问题,也不是它的用户大迁徙这件事。而是当人们开始讨论搬去何处的时候,当人们在批评声破天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有趣言论。
提价是商家自由,没什么好争论的。AI 歌手是运营策略,可以争论但也有限。真正可以拿出来辩论的,是会员费提价的同时却不提供无损音乐,买家对于服务不满,这当然可以拿出来说事。
然后我就看到有人反问:「你要无损音乐干什么?」。我还看到有人站在高处向下撒尿:「你用蓝牙耳机听音乐,何谈什么音乐品质?」。我也听到有业余声学专家提出尖锐的问题:「你确定你的耳朵能够分辨出音质上的不同?」。
老实说,我不是太理解这些问题。依照我的想法,有用户向平台提出要求,希望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因为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所有人都成为了潜在的受益者,应该感谢这些发声的人才对。但是,我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少看到有人感谢,更多时候都是诘责。很多网友,其中不乏大量的同平台用户分明是在说同一句话:
「你觉得不好用,那你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
这样一来,问题从为什么不提供无损音乐,变成了你为什么要无损音乐?问题从讨论平台的服务质量,变成讨论用户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听觉能力高低。也许,提出需求的人应该先写申请表,拿到推荐信,打印银行流水,附上医院听力测试结果,才有说话的资格吧。
现在,声破天突然开始提供无损音乐。那我就忍不住也想提问:它提供无损音乐干什么?它的蓝牙耳机用户能听出什么好来?大部分人能分辨有损音乐和无损音乐的区别吗?我觉得各位先前说的都很对,那声破天怎么就是不听大家的呢?为什么要提供那么一个无用无实际价值的服务呢?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点点改变了我对互联网的看法,改变了我对网友的态度。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什么不使抱薪者冻毙风雪,大多数时候都是分柴的人多,拾柴的人少。当那少部分人拾柴的时候,还总有一堆人跑来问:你拾柴干什么?反思一下你为什么会觉得冷!
这也是我为什么越来越对人群没兴趣,只在意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今我看不见什么所谓「读者群」,我也不认为真有那么一个群体,当真有对于我也没有多少意义。我只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读者,他们各自有具体的 ID,顶着具体的头像,在历次留言里我一点一滴努力记住他们在哪里,是做什么的,什么脾气性格,曾经和我说过什么事情。然后,我回答他们的时候就是一对一的交谈。时日流逝,我更新不停,那就会变成一场场单独的长谈。
最近几年总有人评价我说,随着年龄增长,火气越来越小,言辞越来越温和,眼见着和读者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可见所有人都不免老去的一天。也许我真的老了,但也许我只是没那么在乎人群了,不再在意陌生人又说了些什么。因为捡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