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非遗活态传承的青春实践—音乐与舞蹈学院梅州客家文化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2 22:41:21  浏览量:1

【梅州,2025年7月】 为响应“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一行赴广东梅州,开展为期两周的“非遗活态传承”主题调研。团队以客家山歌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走访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县山歌剧团及乡村展演,探索传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传播路径,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播:数字化赋能非遗新生

在客家博物馆,师生们通过情景还原、专家解读及短视频案例,深入剖析客家山歌、婚嫁礼仪等非遗项目的创新实践。婚嫁礼仪展区结合VR技术,让青年沉浸式体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短视频《松口古镇》《欢迎到梅州》等作品,以客家童谣旋律融入流行编曲,单平台播放量突破30万次,吸引Z世代关注非遗。“非遗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带队教师陈哲表示。

舞台与田野:山歌里的革命基因与乡村活力

在梅县山歌剧团,观摩经典剧目《送郎当红军》,该剧目以原生态唱腔结合现代舞台设计,再现客家山歌的革命叙事传统。师生们深入松口镇古村落,参与“戏曲进乡村”演出,即兴对唱、民俗舞蹈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在“客天下”景区设计的“山歌快闪”环节,推动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实现“以文促旅”的良性循环。

《月光照莲塘》:传统童谣的青春表达

学生团队表演的客家童谣《月光照莲塘》成为亮点。这首由陈善宝与杨宏海联合创作的作品,以客家家训“劝学篇”为基底,融合五句板与现代流行元素,传递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指导老师陈哲和汪玲两位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强化学生“润腔”技巧与方言咬字,并加入RAP等流行元素,使传统艺术焕发时代魅力。“莲塘象征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用歌声让文化‘活’起来。”参加演出的学生陈琳琳说。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非遗传承的当代答卷

此次实践以音乐为语言,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学生创作的短视频、快闪表演等创新形式,推动非遗从“抢救性保护”转向“创造性转化”。“青年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创新的践行者。”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征程中,这群青年以歌声联通古今,谱写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当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