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师者如歌 | 一封写了十几年的信

发布时间:2025-09-14 22:09:13  浏览量:3

总有一种旋律,能跨越时空,叩击心灵;总有一种力量,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师者的歌。

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为弘扬“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核心精神,我们汇集媒体对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的采访报道,特别策划推出“师者如歌”系列专栏,聚焦中央音乐学院老中青三代师者,聆听他们用生命谱写的教育乐章。

他们的歌,是老一辈教授甘为人梯、奠基学科的“传承之歌”;是中年骨干教师守正创新、承上启下的“中坚之歌”;是青年教师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未来之歌”。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动人的篇章,见证他们如何用艺术的薪火,点亮莘莘学子的梦想,为教育强国的事业奏响时代强音。

蒲方教授写给2023级音乐学系某同学的信

2025年1月16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2023级音乐学系的同学们陆续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

展阅细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份严谨而详尽的“学术清单”:六项学习内容与期末成绩一一对应,清晰地记录着每个人在该学期“中国音乐通史”(近现代部分)课程中留下的点点足迹。

这封“私人定制”的信,既是课程结束前的成绩反馈,更是任课教师蒲方教授再一次语重心长的学术叮嘱。

“综述不只是罗列,其中细节才是未来研究的着眼点。”

“选题尚可,但研究的点没有突出,没有问题意识。”

“一篇独立的文章不需要太多过程,比如前人研究、分析作品,这些过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文章中只体现结果,否则,你就没有空间写其他的了。”

字里行间透露出她一贯的认真与细致,这里既有对学生专业成长的悉心提点,也有对每一分努力的珍视与回应。不少同学读完后感叹:“自己一学期的付出,真的被老师‘看见’了!”

而这样一封复杂又温暖的信,蒲方教授一写,就是十几年。

这一切,源于她对“中国音乐史”教学长期且深入地反思。

理论课不能“满堂灌”

自1990年留校任教以来,蒲方一直承担全院各类“中国音乐通史”课程的教学。面对音乐学系理论人才的培养目标,她始终在思考:如何不让理论课沦为教师的“一言堂”?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来、沉下去,而不是被动地听?

她选择从改变课堂开始。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音乐通史”自建校之初便在杨荫浏、吕骥、汪毓和等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形成了关注当代、联系实际的教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蒲方尝试进一步强化参与式教学,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探究、体验、反思的场所,从而拓展知识结构,磨砺出独立研究的眼光与能力。

2012级音乐学系同学用安格隆表演中国作品

授课过程中,她大幅增加讨论与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多多“动手”。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登台演讲之外,还利用课下时间批改每人提交的演唱、演奏视频作业。她常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离当下音乐生活最近的一段历史,也是最容易让同学们产生共鸣的。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多听、多实践,亲身参与到声音现场中来,他们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2019级音乐学系同学结课时的表演

2017年音乐学系同学中国近代音乐史课结业合影

2020年“我眼中的中国音乐史”研究生主课汇报活动

而这一理念,也直接体现在她设计的多元考核机制中。

没有“试卷”的期末考

蒲方教授写给2023级音乐学系某同学的信(接首图)

2013年至今,蒲方用十余年的时间逐渐探索出一套灵活、多元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以2025年期末考核为例,课程成绩由六部分构成:

第一项(小组史料分析课题,45%)

第二项(编配、阅读及摘抄,10%)

第三项(对两首作品的研究综述,10%)

第四项(随堂听辨考试,15%)

第五项(研究性论文,20%)

第六项(104个名词解释)

每一轮的考核中,这些内容并非一成不变。从最早的阅读、综述、研究性论文、表演和听辨五项到后来的十项,即阅读、摘抄、两首歌曲分析、编配伴奏、综述文章、反思、对比、总结、表演及研究性论文,再到如今则优化为六大板块,更加注重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

她说:“我希望通过这种过程性的方式,不仅检查知识,更检验能力、创造、态度。”

尽管课业繁重、任务艰巨,同学们却一直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回应这份期待。他们为期末汇报反复排练、彼此激发、共同策划节目单,甚至尝试重奏、重唱乃至广播体操的创编……也正是在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中,理论课褪去了静态知识的旧衣,转化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生动体验。

2006、2013、2014级音乐学系同学期末汇报表演节目单

2018年主课学生研讨活动

2018年主课学生研讨课

2019年主课学生研讨活动

2019年主课学生研讨课

2023年博士研究生研讨活动

2024年博士研究生研讨课

爱的回声

蒲方教授写给2023级音乐学系某同学的信(接首图)

而每学期末的那封信,就是这一切努力的最终回声。

2013年,蒲方第一次尝试以信的方式为学生做课程反馈。她在“致音乐学二年级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们每个学期都要完成很多论文,如果都没有反馈,有很多同学在今后学习中就会很疑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我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大家一学期的辛苦付出。”

在信的结尾,她又谦逊而真诚地补充道:

“当然我的意见仅为个人理解,不是什么恒定的标准,我也不希望是。故如有不妥之处,烦请指出,并请见谅!”

十余年来,信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几经调整,但内核始终未变。这是一位师者俯身倾听、对年轻学子辛苦付出的郑重“看见”,是一位研究者对学术传承的兢兢业业、坚守与耕耘,更是一份教育的温度与诺言,是以心血兑现的立德树人的师者初心。

有毕业生回忆:“那封信我至今留着。它让我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成长。”

十几年的信纸轻叠,叠起的是蒲方教授三十余载对学生不曾间断的温热挂念。

她常说,自己深爱讲台,享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即使腿脚不便,她仍坚持连站数小时授课,不愿坐下。她很少高谈教育理想,却愿意花大量时间批阅论文、撰写评语、翻找史料,再一字一句地反馈给学生。

她是真实的、细致的、有趣的,更是可爱的。

这样的她,也被学生深深地爱着、崇敬着。

王佳慧同学在课程结束后写道:“特别感谢蒲老师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我们来试炼,在您的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方法、逻辑、是登上讲台陈述学习成果的勇气。”

张一帆同学则回忆道:“在跟随老师学习的一年过程中,常常听到有学者称赞老师为‘活字典’‘百科全书’,我想没有任何相关从业者会反驳。只要随意交流某一话题,老师总能侃侃而谈,毫无保留地分享其深刻见解。我敬佩老师对专业的虔诚精神和严格态度,正是在这近乎苛刻的‘挑剔’中,我逐渐窥见了学术的真谛与老师深沉的师者之心。”

择一事而终一生的人,总是让人动容、钦佩。而这样严肃、负责、有爱的蒲老师,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众多教师们的缩影。他们有着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更有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正因有师如此,音乐学系的教育才能在沙漠中引泉,在坚壁上开窗,让学生有机会摆脱僵化的规训与标尺,从而看见光、听见风、触到自由。

或许这封信,正是教育最本真、最蓬勃的模样。

供稿:音乐学系

近期发布

师者如歌丨赵薇:琴弦上的“播种人”

师者如歌|永远的记忆——怀念我的导师杨儒怀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2025开学典礼:这一刻,为热爱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