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开屏医探|听曲能治病?中医“音乐处方”真有这么神!

发布时间:2025-09-15 13:12:03  浏览量:1

从三伏天“晒背”,针灸按摩养生;从八段锦健身,到中药茶饮调理……一项项中医理疗项目的爆火足以看到这届年轻人对中医的热捧。最近,在江浙一带年轻人群,又刮起了一股中医养生风潮——“五音疗法”。

很多网友好奇,“五音”如何治病?昆明的医院是否有这种治疗手段?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云南省中医医院,“五音疗法”早已被运用于疾病的辅助治疗。它究竟有何科学原理?不同人群该如何选择曲目?记者采访了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曹艳萍、主管护师焦芹顺,为大家揭开五音疗法的神秘面纱。

千年智慧:《黄帝内经》里的“声音按摩术”

“很多人以为五音疗法是‘新兴养生法’,其实它的历史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曹艳萍开篇便纠正了大众的认知误区。她介绍,中医五音疗法的核心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提出“五音疗疾”,将传统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分别对应人体的脾、肺、肝、心、肾五脏,以及思、忧、怒、喜、恐五种情绪。

“简单说,它就像给身体做‘声音按摩’。”曹艳萍形象地比喻,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每种调式的音乐都有独特的“能量”:角调如春日新芽,能疏解肝气;徵调似夏日暖阳,可提振心气;宫调像大地厚重,能健脾养胃……后世《礼记》《乐记》等古籍进一步补充了音乐与健康的关联,证实古人早已发现“好音乐不仅悦耳,更能滋养身心”。

运用原理:用“共振”给脏腑“校频率”

“为什么听音乐能调理身体?关键在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振原理。”焦芹顺结合临床实践解释,人体五脏六腑都有自己的“固有振动频率”,就像乐器有固定音准一样。当人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或亚健康状态时,某个脏腑的振动频率就会“跑调”——比如肝气郁结时,肝脏的“频率”会变得紊乱,进而引发烦躁、胸闷、失眠等问题。

而五音是高度抽象、纯净的音律标准音,相当于给脏腑准备的“校准器”。“比如肝对应的角调音乐,其频率与健康肝脏的振动频率相近,通过聆听,能引导紊乱的肝脏频率慢慢回归正常,就像给走调的琴弦调音一样。”焦芹顺举例,临床中遇到压力大、情绪抑郁的患者,她会推荐角调音乐,不少人反馈“听着听着,胸口的闷胀感就消失了”。

除了直接的共振作用,曹艳萍补充,音乐还能通过调节情绪间接改善脏腑功能。“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情绪和脏腑互为影响。当音乐让人心情舒缓时,其实已经在悄悄修复受损的脏腑功能,这是‘双管齐下’的调理效果。”

对症选曲:音乐处方需开对,这些细节别忽视

“五音疗法的关键是‘对症选曲’,选不对可能适得其反。”结合临床常见案例,两位专家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整理了“音乐处方”,并强调了使用中的核心细节。

案例 1:肝郁烦躁——角调音乐《胡笳十八拍》

功效:角调音乐如同春日生机,能帮助疏解肝气,缓解压力大、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闷等症状。

如何使用:

1.时间:最好在晚上7点到11点之间聆听,这是气血流注肝经和心包经的时间。

2.姿势:安静地平躺或舒适地端坐,放松全身。

3.音量:音量不宜过大,以30—40分贝为宜(似有似无的背景音)。

4.时长: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

5.意念:可以微微闭上眼睛,想象春风拂过,万物生发的景象,引导气机向外舒展。

案例 2:心气虚失眠——徵调音乐《紫竹调》

功效:徵调音乐活泼欢快,能有效提振心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悸、胸闷、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症状。

如何使用:

1.时间:白天聆听最佳,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午时,心经当令)。

2.环境:可以在看书、休息时作为背景音乐。

3.方法:同上,注意放松和适度聆听。

避坑提醒:别把音乐当万能药

采访中,两位专家特别提醒,不少人用五音疗法时存在误区:

误区1:替代药物:“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曹艳萍强调,五音疗法是辅助养生手段,若已确诊疾病(如抑郁症、严重失眠),必须先接受正规治疗,音乐只能作为日常调理补充。

误区2:声音越大、听越久越好:焦芹顺曾遇到患者为“增强效果”,把音量调至最大听2小时,结果出现头晕、乏力。“过度聆听会耗伤气血,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

误区3:乱听不看体质:“本身容易兴奋、狂喜的人,再听欢快的徵调音乐,会像‘火上浇油’。”曹艳萍说,选曲前要先判断自身状态,比如焦虑时选舒缓的角调、宫调,精神差时选活泼的徵调。

误区4:长期戴耳机听:“最好用音箱外放,让声音在空间中自然振动,身体接受更顺畅。”焦芹顺建议,若必须用耳机,音量要调至“能听清周围人说话”的程度。

进阶用法:搭配这三招,效果翻倍

“五音疗法不只是‘听’,搭配其他养生方式,效果会更明显。”曹艳萍分享了临床中常用的“组合疗法”:

配五行色:听角调(对应木行)音乐时,可在房间放绿植或看绿色图片,木色能增强疏肝效果;听徵调(对应火行)时,可搭配红色装饰,帮助提振心气。

配穴位按摩:听宫调(对应脾行)音乐时,同时按揉足三里穴(膝盖下3指处),健脾效果加倍;听羽调(对应肾行)时,按摩涌泉穴(足底前1/3处),能辅助补肾。

配呼吸:随着音乐节奏做深慢腹式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 秒),能让身心更快进入放松状态。

“古人不仅听乐,还会通过吟唱、抚琴主动调理。”焦芹顺补充,普通人也可以尝试轻声哼唱对应音律,比如用“嘘——”声(对应肝)缓慢吐出,能帮助疏导肝气,“每天唱5分钟,比单纯听更有参与感”。

专家提醒:健康的核心是“和谐”

“五音疗法的本质不是‘某首曲子治某病’,而是通过音乐让人体五脏、人与自然恢复‘和谐平衡’。”曹艳萍主任最后强调,现代都市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环境,身心容易“失衡”,而五音疗法就像“润滑剂”,能帮助人们慢下来、找回内在平衡。

她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状态,每天留出15—30分钟“音乐时间”,选择适合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聆听。“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当音乐能让你心情放松、身体舒畅时,它就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在快节奏的都市里,药物不是唯一解药。把老祖宗的“音乐处方”玩成“声音SPA”,或许正是我们对抗焦虑、失眠、情绪内耗的温柔外挂。今晚,不妨先关掉短视频,点开一段《紫竹调》,给心脏一个“更新提示”。

开屏新闻记者 赵维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