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屡战屡败?内娱究竟能不能“打歌”

发布时间:2025-09-15 21:40:16  浏览量:1

《打歌2025》一开播,冷眼就在网上看到了大量关于这档节目的讨论。

冷眼本就打算写一篇关于这档节目的稿件,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口,正巧这时另一档打歌综艺《百分百歌手》就出了羊羊羊导演的事件,而冷眼恰好还在4个月之前和他有过对于打歌节目的讨论。

再往前追溯,2023年底《朝阳打歌中心》因招商问题停播,2022年《为歌而赞》两季评分低迷再无后续,爱优腾三大平台的《中国音乐公告牌》《宇宙打歌中心》《令人心跳的舞台》也都惨淡收场。

为何打歌总是命运多舛,冷眼今天不想去批评节目,借着《打歌2025》,冷眼想再好好讲讲打歌这件事。

打歌节目不“打歌”

《打歌2025》的节目模式很简单,每期六位歌手以“全开麦+直播”的形式打歌竞演,大众评审和专业评审打分选出当期“最能打歌曲”,而每一期都会有全新的六名歌手和六首新歌,依照所有歌曲的评审分数,直至选出当季“最能打歌曲”。

节目还未开播,观众就已经抱有极大期待,《打歌2025》的歌手盘子是足够大的,蔡依林、周笔畅、龚琳娜、彭佳慧等实力歌手加盟,还有一众新生代偶像,实力与流量兼具,又借了直播热点,照道理来讲,《打歌2025》足以搅动起话题热度。

但《打歌2025》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声量,问题出在哪?

在冷眼看来,打歌最重要的两个关键,一是舞台,二是打榜,《打歌2025》都没有做好

中国的打歌节目,其实一直沿着韩国的模式走。

《音乐银行》、《人气歌谣》等打歌节目多年来长盛不衰,偶像歌手们排着队上节目来宣传新歌,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打歌期”。

毫无疑问,打歌过程中,出圈的核心就是舞台

综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的多种形态,暗含作品的概念和表演者的巧思,是歌手和观众互动最紧密的形式,是音乐能量最足的时刻,也是歌曲最有力的传播方式。

K-POP早已证明了爆火舞台的传播力,NewJeans在《音乐银行》的回归舞台,以播放量超4000万的出道曲《Attention》强势出道,而顶流韩团BTS的《Dynamite》《Go Go》、BlackPink的《Kill This Love》《BOOMBAYAH》等打歌舞台在社交媒体上的播放量也均以亿级计算。

对于舞台的重视是韩国打歌节目的共识,不仅仅是节目自己,偶像歌手也会自掏腰包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舞台创意。

反观《打歌2025》,最重要的舞台设计没有做到极致。

大多歌手选择稳妥的“站桩输出”,缺少对应到歌曲情绪特质更多的表演,虽然看得出来节目组和歌手在前期准备上下了功夫,但条件的限制让舞台很明显地张力不足。

而在舞台本身就不够亮眼的情况下,“直播”这种形式的选择更是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唐九洲就是个例子。

众所周知,唐九洲并非歌手出身,《明侦》光环开启了他的综艺之路,但在学霸标签之外,观众对于他的音乐实力并不了解,当然也不抱有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唐九洲的演唱气息不匀,不够稳定,直播非但不能给观众塑造好的印象,反而会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暴露实力短板。

欧阳娜娜也是如此。

其实欧阳娜娜的音乐实力并不弱,在《音你而来2》里,欧阳娜娜和陈卓璇演唱的《雨爱》就登上QQ音乐飙升榜第一名,收藏20万+,真人秀的氛围和音乐编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打歌2025》直播的形式下,抛掉氛围感,个人特色不够强化,欧阳娜娜就有些顶不住了,演唱时很明显地感觉到紧张,整体听来很平,同是《我的爱没前奏》这首歌,在《打歌2025》上并没有带来多少惊艳感。

其实,直播不是不可以用,但要明确打歌节目做直播的目的。

直播的关键作用是“窥私”,大家的初心就是看歌手是不是真的具备所谓的实力。直播的重点不在于捧出圈舞台,而是在于为歌手和发布单曲激发话题度。

韩国的打歌节目其实也玩了直播的套路,虽然大部分都是预录舞台,但每一季的冠军候选人,必须通过直播舞台最直接地展示自己作为歌手的唱功和稳定性。这时候的直播,目的就是吊起观众的胃口,无论是神级舞台,还是翻车现场,都能在短时间内制造极大的话题热度。

而《打歌2025》仅仅用了“直播”的形,却没有最大化地利用直播打造出圈流量,反而限制住了歌手。

而演唱之外,打歌的意义还在于商业转化,也就是通俗上所说的“打榜”。

韩综打歌节目中,有个重要的概念是“一位”。偶像歌手获得“一位”后 ,广告代言、商业演出、媒体采访和综艺节目的邀请会显著增加。“一位”不仅仅指冠军那么简单,它背后是荣誉、事业推动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给打歌带来了强动机

但很显然,我们无法照搬韩国的模式,内娱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打歌产业链。

既然无法实现,内娱打歌节目就应该在强竞技、榜单本身的含金量上下功夫

正如越来越多音综中出现的乐评人视角和平台视角,打歌节目更需要深化不同维度的市场反馈,核心就是要打造出歌手、粉丝、乐评人、平台多方认可的专业榜单。

而《打歌2025》虽然也有“最能打歌曲”这样的概念,但激烈度和含金量却远远没跟上

演唱前赛制草率,没有竞技叙事的铺垫,上来就是轮番表演,让节目几乎没有强烈的情绪点。

演唱后评审草率,打分直接亮出,音乐人在后台商业互夸,线上专业评审和线下观众草草带过,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更别提能够展开对于歌曲更多的讨论。

因此,评选“最能打歌曲”的过程没有点燃歌手的好胜心,让歌手们是以参加音综刷存在感的逻辑上节目,而非抱着坚定的打歌目的而来。

这也导致,虽然歌手阵容华丽,能看得出节目组用心,但是节目组好像并没有想明白打歌的核心要点,让《打歌2025》从一开始就走错了岔路口。

为什么打歌总是屡战屡败?

“打歌”是个很魔幻的赛道,总在失败,又总有团队愿意尝试。

其实,大家有如此的热情不奇怪,因为不管从什么角度上看,这个赛道确实总有市场需求。

一,歌手宣传的需要。在传播渠道复杂的当下,歌手和背后的公司都有新歌宣传的需求,尽管网络上的宣传方式多样,但打歌节目能提供一个专门展示新歌的舞台,多一个宣传渠道对歌手来说也有一定价值。

二,粉丝观看的需求。虽然打歌节目很难吸引大众市场,但对于粉丝群体来说,他们有观看自家偶像表演的强烈需求。只要有艺人参与,就会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来观看节目,这也保证了基本盘。

三,节目成本“看似”相对可控。相比一些高版权成本音综,或者需要复杂搭景的真人秀节目,打歌节目在制作上成本更可控。歌手本身有强舞台需求,在嘉宾邀请上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可以去做“小而美”的尝试。

四,打造音乐IP。优秀的打歌节目有潜力打造成知名的音乐IP,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就可以带来长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或许也是市场前赴后继的原因之一。

但经过冷眼近几年对于打歌节目的观察,以及和多个打歌节目团队对谈后发现,就目前看来,冷眼不再认为内娱可以承载这些需求

从选秀节目开始,内娱确实出现了不少打歌节目,《中国音乐公告牌》《为歌而赞》《舞台2023》《朝阳打歌中心》《百分百歌手》《打歌2025》……但事实上,打歌舞台鲜有破圈,并没有起到如同韩国打歌舞台般的宣传作用

从动机上来说,内娱打歌节目和韩国打歌节目有本质上的区别。

韩国打歌舞台依赖于偶像歌手的主动,他们需要打歌节目的传播度和影响力,需要“一位”的含金量,因此会在舞台设计和音乐表达上不断去“卷”,才会出现那么多神级舞台,而舞台也反哺节目,不断提升打歌的影响力。

内娱打歌节目是由国内视频平台或电视台牵头去做的,舞台设计主要是由节目制作团队完成,歌手的定位更像是节目嘉宾,节目对歌手的加成并不多,甚至于艺人带给节目的影响力要比节目带给艺人的影响力要高。

这势必导致,有强粉丝基础的歌手,打歌节目请不来

从《朝阳打歌中心》《百分百歌手》就可以看出,愿意来参加打歌舞台的都是“小歌手”,甚至部分歌手对外说着内娱没有舞台,但当真的有打歌舞台时,没有高通告费都是不会来的。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全赖歌手,就像冷眼上文所说的,打歌节目并没能为歌手打造极致舞台,没有带来有效宣传,歌手宁愿去其他类型的综艺打歌,也让粉丝的观看需求成为悖论。

恶性循环持续蔓延,打歌节目越做越小,更加难以形成商业链路和音乐IP。

这两年的音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冷眼看来,打歌节目想要把歌做出来,就必须要高举高打,强商业链路,用高投入换取高回报。

韩国打歌节目能做到世界级,从来都不是模式的问题,而在于他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链路。打歌期、音源榜、实体销量、粉丝付费四位一体,“一位”荣誉与歌手地位挂钩,形成良性循环。

而国内打歌节目商业回报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广告招商和会员收入,音源榜与舞台脱钩,还是局限在做节目的逻辑里。

当然,还有整个打歌文化、偶像产业的相关因素,张绍刚曾出演过一期《女团》纪录片,对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清楚,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

关于打歌这件事,冷眼也不是全盘否定,其实冷眼上文提到的这几档节目已经以“打歌”的形式,撬动别的内容,完成了新的本土化改造。

《朝阳打歌中心》观感最好,评分最高,音乐和社交结合,用打歌撬动起团综优势,固定“打歌家族”降低新人歌手的认知成本,又结合“熟人局”和“活人感”,挖掘出歌手和歌曲更讨喜的一面;

《百分百歌手》虽然出了事,冷眼也吐槽过模式的问题,但节目用共创的方式整合内容、艺人、粉丝的多方需求,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观众黏性,思路上是很值得肯定的;

而早些年的《为歌而赞》引入抖音网红,以短视频二创的方式扩大歌曲传播度,利用社交流量破圈也是本土化的有效做法;

打歌虽然在进化,但冷眼更想点明的是,屡战屡败,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打歌自身无法撑起一档节目的成功。

打歌若想真的做出影响力,要么是节目“借用”打歌,以打歌为引子,内里玩点别的内容;要么是打歌“借用”节目,借音乐平台之力,合力把商业链条跑通。

打歌和节目,只能作为彼此的一环,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