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蒋寅 | 美人不迟暮,广交期远大:穆洛娃与广州交响乐团音乐会听后

发布时间:2025-09-16 21:00:38  浏览量:1

穆洛娃。资料图

在当今乐坛,郑京和、穆特(Anne-Sophie Mutter)和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并列为三大小提琴家天后,她们在DECCA、DG和PHIPIPS的录音也近乎势均力敌。关于三人的对比和评价世间多有不同意见。《芝加哥论坛报》一篇报道曾称赞“穆洛娃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优雅、最甜美细腻、最具表现力的小提琴家”。爱乐者的排序一般是郑京和、穆特、穆洛娃,而我则会把穆洛娃排在穆特前面。但无论如何,将她们三位推为当今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女小提琴家,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尤其是在五岛绿(Midori)退出竞争以后。

得知9月14日晚,穆洛娃要在黄屹指挥广州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演奏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我也和许多乐友一样,满怀期待。西贝柳斯这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第一部,同时也是被演奏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其内涵之丰富、技巧之难度以及一些突破传统的现代特征,都给演奏者留下较大的诠释空间,吸引当代小提琴家踊跃地投入演奏和录音,唱片公司推出的录音版本也呈后来居上的趋势和多样的面貌。除了老辈的历史录音之外,当今的演奏家就我所见,明显可以分为酣畅、深沉和轻灵三种不同的诠释趋向,分别以坊间流行的郑京和、穆特和沙哈姆的录音为代表。穆洛娃继1975年获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后,1981年又获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冠军,她在1985年发行的第一张唱片就是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我尤为渴望现场听她演奏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冷美人”的传说。

当穆洛娃身着一袭湖蓝色长裙走上舞台时,她那高挑的身材和平静的神情并没有显出多少岁月的痕迹,依然是青年时代保持下来的优雅风采和朴素的俄罗斯女性气质,并不让人感到夙有“冷美人”之称的她,已是步入晚境的66岁的艺术家。穆洛娃的整个演奏,既不同于郑京和的气势汹涌、大开大合,也不同于穆特的醇厚凝重,甚至也不接近沙哈姆的轻灵雕琢。正像她所有的录音一样,各部分的掌握都比较中庸,有着很好的平衡感,从而整体上给人相对抑制和内敛的感觉。较少揉弦固然带来朴素、平淡的味道,但决不缺乏细腻精致的细节处理。她的音色无论是低音部的醇和还是高音部的圆美都流露出一股清逸高贵的气质,能让人品味得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传统和神髓。穆洛娃3岁就开始学琴,她的老师有苏联小提琴一代宗师列奥尼德·科冈及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弟子扎哈·布朗(Zakhar Bron)。后者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传人,门下杰出弟子除了穆洛娃之外,还包括基东·克莱默(Gidon Kremer)和瓦汀·列宾(Vadim Repin)。尽管穆洛娃承认自己从科冈处获得的教益不多,更多受益于布朗的栽培。但这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琴艺渊源于科冈的印象,因为她的琴声在很多时候确实太让人联想到科冈了。其实她有自己的冷艳、清丽和精准,而且少点科冈的硬朗。

虽然这种风格取向在我看来未必最贴合西贝柳斯这部协奏曲,但我还是要肯定穆洛娃的演奏整体上是完成度很高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就穆洛娃的年龄而言,应该说已过体能和技巧的巅峰期,能不露出技巧衰退的迹象,就已是难得的成功了。黄屹指挥广交的协奏,也很好地把握了这首乐曲小提琴与乐队较多处于对峙而非交融状态、各自演进的结构特征,以略带粗糙和激烈的低沉旋律,与小提琴构成清晰的对比。乐曲终止,听众如雷的掌声,是对演出成功的最好证明。穆洛娃虽然可能有点疲惫,但架不住听众的再三热烈鼓掌,最后安可了一支巴赫无伴奏奏鸣曲。

在星海音乐厅演奏的穆洛娃。李乐为 | 摄影

下半场的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是一部精神内涵和乐曲形式都十分宏大的交响诗,也是作曲家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意义的作品。它以交响曲第一乐章扩张的奏鸣回旋曲式写成,用扩大的管弦乐团编制来演奏,兼具交响曲的宏大结构和戏剧音乐的丰富叙事性,无论就音乐表现还是配器而言,都可以说是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的史诗级作品。这对于演奏歌剧音乐不多的广州交响乐团不能不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从演出结果来看,整个乐曲大体能展现理查·施特劳斯这位管弦乐色彩大师的绚烂风貌,六个乐章各自显出多彩的音色。第三乐章的小提琴独奏尤其给人深刻的印象,第四乐章的战斗情景也有相当的表现力,第五乐章的弦乐抒情意味十分浓郁,那舒缓而带有缅怀色彩的旋律让我想到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那段著名的间奏曲,陶醉其中并深为感动。不过,若以更高的要求来衡量,我感觉乐团演奏的整齐度似还有提高的余地。有些乐句间的衔接不够齐整,以致音乐行进的线条感不够清晰。这种感觉或许与我喜欢穆拉文斯基的指挥,常听他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录音有关。在穆拉文斯基的棒下,乐团的整齐度是非常突出的,给人极深的印象。相比之下,广交的齐奏就有点像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有一点朦胧感,而少一点清晰的线条。谓予不信,黄屹先生不妨指挥乐团演奏一下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对比一下穆拉文斯基的这个录音,试看感觉如何。我听广交也有很多次了,感觉它已是素质相当高的乐团,足以成为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再要向更高的水准提升,穆拉文斯基时代的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我认为是值得学习、借镜的一个楷模。信口雌黄,不值内行一笑,就此打住。

蒋寅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