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苏州传灯文化:探寻古代敦煌乐器图,洞察古人音乐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17 01:19:52  浏览量:2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敦煌莫高窟以其璀璨的艺术瑰宝,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其中,壁画中绘制的古代乐器图像,不仅生动展现了古人的音乐生活,更成为解码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跨越千年的图像,如同一部立体的音乐史书,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种类繁多,涵盖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总数超过97种,遗存图像多达7000余件。从初唐的琵琶到盛唐的箜篌,从西域的羯鼓到中原的笙竽,这些乐器在壁画中交织成一曲曲跨越时空的交响乐。其中,琵琶的出现频次最高,仅莫高窟就绘有700余件,其梨形共鸣箱与曲项设计,见证了这件西域乐器如何融入中原文化,成为唐代宫廷与民间乐舞的核心乐器。

箜篌作为丝绸之路音乐交流的见证者,在壁画中以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呈现。唐代箜篌装饰华丽,弦数增多,音色空灵如溪流,音域宽广似江河。诗人李贺曾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描绘其声,而敦煌壁画中的箜篌图像,则让这种瑰丽乐器穿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眼前。

打击乐器在壁画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腰鼓、羯鼓、答腊鼓等鼓类乐器占比近半数,反映了唐代燕乐的热烈氛围。羯鼓形制与答腊鼓相近,但因可双面敲击,节奏变化更为丰富,既能表现激烈情绪,亦可营造静谧意境。这种乐器的广泛运用,印证了唐代音乐“特异众乐”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壁画中的乐器图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初唐壁画中呈桃形,音色饱满悠长,常用于郊庙雅乐,体现了“八音之属”的礼乐传统。而排箫、横笛等吹奏乐器,则以“不鼓自鸣”的构图形式悬浮于空中,寓意天乐自鸣,展现了古人对音乐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思考。

这些图像的复原与研究,让尘封千年的乐器重获新生。2018年启动的敦煌乐器复原工程,已制作出245件可演奏乐器,涵盖四大类97种形制。复原团队依据壁画比例设定尺寸,采用胡杨木、桑木等传统材料,在共鸣箱厚度、弦距等声学结构上进行改良设计,使复原乐器具备完整演奏功能。当箜篌的空灵之音与羯鼓的激昂节奏交织,我们仿佛能听见盛唐长安的市井喧嚣与宫廷雅乐。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图像,是古代音乐文化的活态见证。它们不仅记录了乐器形制的演变,更折射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从西域琵琶到中原古琴,从印度筚篥到波斯竖箜篌,这些乐器在壁画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文明互鉴的交响乐。如今,通过复原与数字化技术,这些古老的乐器再次奏响,让后人得以在旋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人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