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结婚生子很可怕?其实最吓人的是,很多人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9-19 21:00:00 浏览量:2
[月亮]当今社会选择不婚不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宁愿把一只宠物当孩子养,也不想生一个真正的孩子,这就引起不少人的担忧,如果人人都不生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没有新生命的注入,我们的社会就像是一潭死水,所以结婚生子很重要,可渐渐的越来越多人发现,比结婚生子更可怕的是,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活着可以,真的出意外死了也行,所以这是为什么?难道是赚得钱太少,无法满足自己的追求?
我们很多人似乎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不是兜里没钱,也不是生活困顿,而是一种行动力上的“扳机失灵”,明明心里有渴望,想去远方看一场音乐节,想和心爱的人筑一个自己的小窝,但临门一脚的时候,却总有股无形的力量把脚给拽回来。
这种无力感弥漫在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里,让他们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精致但被掏空的躯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男孩,25岁就能月入近两万,甚至已经靠自己的积蓄全款买了辆十几万的车,在旁人眼里这简直是人生赢家的剧本,可他却是朋友圈里公认“最焦虑的人”,这种焦虑无孔不入,让他对公司的免费食堂都开始吹毛求疵起来,更别提那些优美风景。
我们太习惯于在行动前,先在脑子里建一个精密的表格,计算一下到底值不值去做这个行动,就像那个原本计划飞去贵阳参加音乐节的年轻人。
当他看到1800元的往返机票时,脑中的计算器立刻启动了,他开始说服自己,天气会很炎热,现场肯定人挤人,路上奔波劳累,甚至可能找不到同伴,只能一个人孤独地狂欢。
每一个负面想象都像一个砝码,加在“放弃”那一端的天平上,最终他成功说服了自己取消了行程,可按下取消键的瞬间,巨大的后悔和空虚感立刻将他淹没,他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循环,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另一个未被选择的选项,都会在想象中变得无比美好和正确。
这种精于计算的习惯,同样发生在那位大厂男孩身上,他和女友计划同居,这本该是一件甜蜜的事,却因为不舍得花钱租个好点的房子而迟迟没有行动。
这不是贫穷导致的窘迫,而是一种思维惯性,在所有体验面前都要先评估一下它的“性价比”,算一算这个行动到底值不值得去做,当生活中的一切都拿出来比较后,我们的勇气也就被消磨没了。
我们的精神能量似乎是被掏空了,而掏空它们的却是两个极端,工作和休闲,首先来看工作,很多人的工作模式越来越像一条精密的流水线,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个标准化的任务,曾经怀揣创意梦想的个体,在日复一日的流程中,渐渐被异化成一个只为薪酬而重复劳作的部件。
工作不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仅仅是“熬到下班”的漫长过程,越来越多人的人“上班就是为了下班”,这就导致很多人的才华和热情无处安放,最后变成了麻木和疲惫。
至于另一个极端——闲暇则更糟糕,本来应该解救我们的闲暇,现在似乎也正在失灵,代入一下,很多人拖着被工作掏空的身体回到家,却发现对曾经热爱的书籍和电影丧失了兴趣。
拿起手机或打开电脑,然后无目的地滑动,小说不想看、影视剧不想追,就连短视频有时也懒得刷了,根本无法从中获取丝毫愉悦感,那些曾经让人心潮澎湃的爱好,如今也变得索然无味。
有人说这就是没钱惹的祸,如果有足够的钱之后,就可以不用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出去玩,但问题是钱有多少才算多呢?几百万还是几千万?当你钱少的时候,会下意识把购买的东西作对比,但钱多了之后,你可能就不会再计较了。
但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到那时你还会习惯束手束脚的花钱吗?没钱有没钱的烦恼,而有钱也会有有钱的烦恼,不是说有钱就能弥补这一些,当然这只是针对部分人来说的。
这种没有欲望上班,空闲时间也提不起兴趣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如果只是暂时某个阶段这样,还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就担心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最后发展成抑郁症了呢?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现在抑郁症都有广告了,有数据显示,中国抗抑郁障碍的人数已经有9500万人,其中注册在内的只有3800多万人,这还只是2023年的数据,如今两年过去了,这个数据可能又增多了,但不排除有减少的可能。
所以为了让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很多人开启了自救,既然宏大的目标遥不可及,那就专注于眼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认真地为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在通勤的路上观察街边的风景,或者养一只宠物,种几盆花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能在我们精神将要“下坠”时,提供了宝贵的支撑,它们是可控的,是能够立刻获得正反馈的,通过专注于这些具体而微的乐趣,或许能在混乱无序的感受中,重新夺回了一点点对生活的主导权。
然而这种自救似乎也潜藏着一种无奈,当我们满足于一顿早餐带来的慰藉时,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悄悄放弃了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那种不顾一切去爱一个人、去追一场梦的冲动,似乎正在被更稳妥、更安全的生活方式所取代,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屏幕前的你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吗?或者是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了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