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藏赌王旧居!与音乐才子黄霑为邻,这些老宅该如何守护?
发布时间:2025-09-26 08:43:37 浏览量:3
在广州西关十六甫路的老巷里,一座青砖灰瓦的老宅常被路人驻足打量——整座建筑从内部到外墙,都搭着防护架,门窗被临时遮挡,只隐约能看到檐角精致的雕花。这不是普通的老房子,而是澳门“一代赌王”傅老榕的广州旧居。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一旦修复工程启动,这座藏在西关深处的老宅,将重新还原当年的风貌,让人们再睹西关建筑的独特魅力,这让关注老广州文化的人满心期待,只是这份期待,已经很多年了。这次在探访香港四大才之一黄霑故居时,我就顺路探访了傅老榕旧居。
提到傅老榕,多数人只记得他是澳门博彩业的传奇人物,知道他是一代赌王,却少有人知道他与西关的深厚羁绊。上世纪初,傅老榕从广东乡下起步,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在澳门站稳脚跟,成为当时澳门博彩行业的巨头之一。但他始终牵挂故土,在西关十六甫路买下地块,建起了这座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西关大屋。
这座旧居可不只是“赌王的房子”那么简单,它更是西关商业史与建筑史的“活缩影”。房子保留了西关大屋“三间两廊”的经典格局,进门是趟栊门,天井旁是雕花满洲窗,木质楼梯的扶手刻着细腻纹路,客厅里的琉璃屏风还能看出当年的光泽。更特别的是,它还融入了西洋装饰元素,比如墙角的石膏线、窗台的铁艺设计,完美体现了老西关“中西合璧”的建筑智慧,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当年西关的繁华印记。只是,现在房屋已变成危房。
这座赌王旧居的邻居,竟是音乐才子黄霑的故居。黄霑写下的《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等金曲,至今仍是华语乐坛的经典;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童年时光,就与傅老榕家族在同一条西关小巷里度过。如今再走这条老街,一边是见证商业传奇的豪门旧宅,一边是孕育音乐经典的文人故居,很难不想象:当年两家人会不会在巷口偶遇,黄霑小时候会不会在傅家门前的石板路上玩耍?这样奇妙的“邻里渊源”,让这条普通的西关小巷多了几分浪漫的历史温度。
其实,像傅老榕、黄霑故居这样的名人旧居,在老西关还有不少。据熟悉西关历史的老街坊说,散落在荔湾区旧城区的名人故居不下几十处——有的是民国企业家的公馆,大门上的铜环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派;有的是文人墨客的书斋,窗台上仿佛还能看到伏案写作的身影;有的是粤剧名家的故居旧居,巷子里似乎还回荡着婉转的唱腔。每一座老宅都是一块“文化活化石”:天井里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墙角的青苔藏着老广州的生活记忆,甚至门上的一道刻痕,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旧居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串联起西关文化的“珍珠”,承载着广州最珍贵的城市记忆。
可如今,有的旧居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体开裂,木质梁架慢慢腐朽,再不修就可能塌了;有的被多户人家合租,为了方便生活,随意改动内部格局,原本的满洲窗被换成普通玻璃窗,趟栊门被拆了改成铁门,原有的建筑风貌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还有的因为周边城市更新,陷入“拆与留”的争议,不少老街坊都在担心:这些老房子会不会就此消失?如何让这些老宅“活”下来,成了西关文化保护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如何守护好这些名人旧居?
首先得“摸清家底”。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历史学者、老街坊一起,对西关的名人旧居做一次全面普查——记录每一座房子的建造年代、建筑特色,搜集背后的名人故事、老照片,甚至走访住在里面的老街坊,把那些口口相传的往事也整理下来,建立一份完整的“名人旧居档案”。就像给每座老房子办一张“身份证”,让每一处历史细节都不被遗忘,比如傅老榕旧居,可以记录他当年在广州的商业活动;黄霑故居,则可以整理他的童年趣事,让老宅与文化故事更紧密地绑在一起。
其次,保护不能只停留在“修房子”,更要“留文化”。修复时必须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要补好开裂的墙体、换掉腐朽的梁架,更要尽可能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傅老榕旧居里摆放民国时期的家具、摆件,在黄霑故居里展示他的手稿、唱片,让游客走进来就能感受到名人当年的生活气息。同时,可以在每座旧居门口挂一块“历史铭牌”,用通俗的文字讲清楚房子的来历、名人的故事,哪怕是路过的市民,也能停下脚步了解这段历史。
最重要的是,要让旧居“融入当下”,不能修好了就闲置着,变成“无人问津的空房子”。可以探索“保护+活化”的模式:有的旧居可以改造成小型博物馆,定期办西关文化展览、名人故事分享会;有的可以引入文创工作室,让设计师在老房子里创作广绣、榄雕等西关特色文创产品;还有的可以作为社区活动空间,给老街坊办粤剧体验课、广府话教学,让年轻人也愿意来这里感受西关文化。比如傅老榕旧居,既可以展示西关商业历史,也能办澳门与广州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座城市的历史联结更紧密。
西关的名人旧居,是广州的“文化家底”。每一座老宅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条老街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过往。如果有机会来广州,不妨多走进西关的小巷里转转——或许在某个转角,你就能看到一座挂着保护牌的老宅,门后藏着你不知道的广州往事。当这些旧居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当更多人愿意走进老宅、倾听老宅的故事,西关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