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联版重磅报道丨话剧《于成龙》:廉政题材历史正剧的艺术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26 12:11:38 浏览量:1
2025年7月21日晚,由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创排,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进京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举办相关研讨会。本次进京演出活动由方正出版社、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演艺集团主办,山西省吕梁市委、市政府协办。
本次研讨会旨在讨论话剧《于成龙》作为廉政题材历史正剧的艺术突破与廉洁文化的时代回响。相关领导、专家、剧目主创等50余人参会,具体包括:仲呈祥、陈涌泉、欧阳逸冰、汪守德、武丹丹、于洋、陈曦、刘玉琴、彭涛、赓续华、刘跃进、马建辉、宇文利、梅敬忠等戏剧界、文化界专家,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吕梁市的领导,来自山西演艺集团、山西省话剧院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剧目主创人员。研讨会由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协会原主席蔺永钧主持。
专家从“民为贵”传统与廉洁文化的当代价值、血肉丰满的廉吏形象塑造、隐喻装置与戏剧冲突的巧妙构建、话剧艺术审美表达、话剧表演的技巧与魅力五大方面带我们走进话剧《于成龙》。
在舞台光影交织处,于成龙的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他不仅是“清官符号”,更是带着一身烟火气、满心挣扎与坚守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会在忠君与爱民的夹缝中辗转难眠,会为小舅子的罪案翻遍律典,更会在权与法、情与理的博弈里,始终攥紧那枚刻着“民惟邦本”的信念之核。《于成龙》经山西省话剧院3年精心打磨,跳出了简单的历史复述。它以严谨的剧目结构剖开时代肌理,以深刻的思辨叩击人性深处,让“忠”与“民”成为照见古今的镜子。当于成龙选择“民为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清代官员的抉择,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赓续。
会议认为,话剧《于成龙》是挖掘能吏廉政文化的重要实践成果。在剧目创排、修改提升期间,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不仅多次联合牵头开展话剧《于成龙》剧本研讨、阶段观摩、成果审查等工作,以全程介入的方式严格把控艺术质量、高效推进创作进度,同时邀请戏剧界权威专家学者,通过座谈研讨、现场观摩点评等形式,对剧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论证指导。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的深度参与和有力统筹,为该剧的高质量创排提供了坚实保障,充分体现了在项目推进中的关键引领作用。该剧从北京开启全国巡演,将让更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观演中受教育、受启发,共同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为贵”传统与廉洁文化的当代价值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话剧《于成龙》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十分契合当下需求,有助于营造识才、爱才、重才的文化氛围,对提升民众思想境界、精神素养与人文内涵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艺术实践。于成龙身上体现的精神与他的人格、情怀,彰显出历史的延续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话剧《于成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连接了传统与当下,其蕴含的 “民为贵” 等优良传统能引发观众对现实的联想。同时,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国话剧110多年来拥抱现实、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光荣传统,是对当代话剧的有力推动。
于洋(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中心主任):话剧《于成龙》展现了于成龙在复杂官场中如何坚守正义、一心为民,这与当今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社会价值观相契合,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这是一部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的作品,观看后自身也受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洗礼。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话剧《于成龙》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它兼具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以严谨的历史观挖掘廉吏文化资源,既展现历史人物的精神又观照现实,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示范。该剧彰显了于成龙的家国情怀,通过永宁书院朗诵声等细节,揭示于成龙“苍生为念”的为民情感,深刻诠释“为何做官、怎样做好官”。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原主任):郭沫若当年就对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提出了要实事求是,肯定艺术虚构的合法性,认为在“大关节目”上不可违背、重大事件上不可违背,一些细节艺术虚构则是合理的。话剧《于成龙》在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二者关系上值得肯定,尊重基本历史真实,如于成龙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核心特质,在重大事件不违背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艺术虚构,如丰富赵履谦背后的贪官集团关系、设置悬念等,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对此应予以肯定。
梅敬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文史教研部原副主任]:话剧《于成龙》主旨鲜明且立意高远,热情讴歌于成龙廉政勤政的精神,弘扬正气、骨气与勇气,体现出廉政与勤政的高度统一。剧目创新展现了良吏敢于担当的价值,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重要实践意义,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升腾时代光华的典范。
突破二元对立思维:
血肉丰满的廉吏形象塑造
仲呈祥:话剧《于成龙》与京剧版、电视剧版虽各有千秋,但该话剧既承载了现实真实质感,又饱含浪漫主义的情怀张力,塑造出的于成龙形象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在众多反腐形象中脱颖而出,艺术感染力与穿透力极强。在创作思维上,该剧坚持从历史与现实生活出发,既饱含历史背景的真实情境,又呼应当下的时代需求,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深入刻画于成龙复杂且执着的心灵轨迹与精神世界,其他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多面,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创造方面表现卓越。
欧阳逸冰:话剧《于成龙》富有深刻性与思辨性。它跳出了单纯宣传的框架,深入挖掘历史人物于成龙的内心世界,精准抓住其“忠君与爱民”这一核心矛盾。创作团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展现了这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尤其凸显出于成龙在矛盾面前,最终以民为重、以民为贵的选择,彰显了中国优良传统思想在其身上的光辉。此外,该剧的人物塑造真实可感。于成龙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有常人的情感与痛苦,比如剧中为小舅子寻求解脱的挣扎,这符合人之常情;但他又能坚守原则,在情感与法则的较量中,始终坚持为政以德,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让人物既真实可信又极具精神高度。
刘玉琴:话剧《于成龙》善于构建矛盾冲突与情感氛围,人物始终处于情感和事件的旋涡中,戏剧张力强、悬念足,在百姓情、至亲情与对贪腐的无情等多种关系交织中,凸显于成龙的为官初心,具有很强的情感震撼力。
戏剧张力:
构建话剧艺术审美表达
陈曦(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话剧《于成龙》是一部符合话剧艺术审美表达的新编历史剧,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比如于成龙与内弟邢家良的亲情纠葛、与贪官周旋的谋略等,在历史的骨架中填充人性化的血肉,符合新编历史剧以虚补实的创作范式。二是创新诗化意象与隐喻装置,延续王晓鹰导演诗化意象的当代表达,舞台流畅且突破写实桎梏。如官椅从绸缎面到白椅的变化,象征于成龙褪去官袍、回归布衣本真;奇英的白色面具及三人面具群像,外化贪官道貌岸然的两面性。三是采用双线叙事与悲剧性留白,双线对比——民生疾苦与官场腐败的对比、于成龙与奇英为官之道及政绩观的对比,推动矛盾升级至生死博弈。该剧结局未走大圆满路线,以明珠仍在高位暗示反腐未尽,突破传统清官戏窠臼,引发对制度性反腐的思考。四是契合话剧的社会价值要求,以廉政主题发挥教化作用,展现法度与人性的博弈。
欧阳逸冰:话剧《于成龙》结构严谨且独特,剧中的明暗线构成了戏剧行动的主线,使得正面与反面行动的冲突极具戏剧性,为作品的思辨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剧中还交织着权与法、情感与原则等多重矛盾,像于成龙与明珠之间的权法冲突,以及他与小舅子、老师之间的纠葛,都让剧情更具张力。剧中所展现的贪腐也不是表面的小打小闹,而是揭示了其体制性滋生的必然。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话剧《于成龙》的成功在于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创作一部好戏,关键在于能让观众看下去、坐得住并引发思考,该剧做到了这一点。剧中人物塑造立体丰满,以开仓放粮、与贪官不妥协等情节为核心,于成龙的形象不仅可敬,还更可信、可亲,摆脱了同类题材人物的刻板感。此外,舞台呈现精彩、精致且精到,能引发观众对吏治的思考。
武丹丹(《剧本》杂志主编):对比京剧、晋剧等版本,话剧《于成龙》给人带来深刻感受。作为廉政题材剧作,该剧展现了新风貌,突破了对廉吏好官的表面刻画,集中呈现了于成龙身上的士大夫的精神——坚持、坚守、坚韧,以及他为社稷民生殚精竭虑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
梅敬忠:该剧戏剧性强且信息量大,戏剧冲突强烈、创作基础深厚,能在演出两小时内清晰交代于成龙一生,布局巧妙。这得益于编剧前期的充分准备,让未看过相关作品的观众也能理解。
虚实相宜的舞台诗学:
隐喻装置与戏剧冲突的巧妙构建
武丹丹:舞台形式与二度创作的亮点在于,王晓鹰导演赋予舞台流畅、灵动、自由且现代的形式感,情节推进快速,充满隐喻和象征,如戴面具的“三人成众”、有压迫感的衣服、象征权力与责任的椅子、暗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地狱之门”等。导演的创作巧妙处理了文本中部分“陡峭”“着急”的内容,不同光线的运用,如暖光下与故人相遇,也增强了情感与节奏的美感。
于洋:我对于成龙的故事并不陌生,但首次观看以舞台剧形式呈现的《于成龙》仍深受震动,于成龙在大义灭亲时的情感挣扎,以及他的兄弟、师生之情等都很打动人。导演运用了高级表现手法,如对椅子这一道具的运用,象征着权威或权力,最后摘掉布罩有清风、清骨之感。此外,群众演员在场景转换、舞台表现力和戏剧节奏等方面作用显著,脸谱和衣架子也外化了反面角色的内心。
刘玉琴:该剧的舞台呈现富有诗意与巧思,融合现实与浪漫,用椅子象征权力、对米的意象化处理、于成龙与母亲的跨时空对话等,营造出诗意与空灵感。舞台简洁大气、虚实相宜,场面转换迅速、过渡自然,群众场面注重象征与隐喻。
精湛、真实、鲜活:
话剧艺术的方式、技巧与魅力
汪守德(原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观看话剧《于成龙》已不止一次,我认为此次是截至目前观感最佳的一次,主创团队根据各方意见认真修改、下足功夫,让这部戏近乎完美。作品精湛、精彩,情节紧凑、真实,剧目极具现实意义,富有启发性,让两三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在当下仍显得鲜活。
马建辉(《求是》杂志社机关纪委书记、编审):今年是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年,我们党正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山西省话剧院优秀原创话剧《于成龙》的创作演出,正当其时。话剧《于成龙》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精彩再现“天下廉吏第一”的精神风骨,是一部难得的弘扬廉洁文化的精品剧作,对于我们理解何为廉吏、廉何以出、廉何以养,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话剧《于成龙》所塑造的廉吏形象,不是单纯的拒贿者、绝贪者、自守者,而有着更为丰富的意蕴。于成龙既是一位“爱民如爱母,爱民如爱子”的仁吏,还是一位“奉法利民,造福一方”的能吏,也是一位“操守廉洁、高行清粹”的廉吏。很难想象,不仁、无能,而可以做到廉;同样难以想象,一个不廉者,而能做到仁与能。实际上,只有仁、能、廉统合为一,廉吏才是真正的廉吏。该剧以意味深长的舞台艺术方式大大深化并丰富了人们对于廉吏的认知。
赓续华:我多次观看话剧《于成龙》,其质量持续提升,戏剧冲突强烈且叙事得当,抓住“把人物放在刀尖时刻”的关键,情节充满张力。剧本有高度,导演娓娓道来,演员表演有看点,尤其是主演的表演压台且不矫情,让人物可信、有血有肉。该剧摆脱了教育式表达,以情感动人,成功走进观众心里。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典文献学专家):如何展现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著名历史人物的经历,不同的艺术形式自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话剧《于成龙》聚焦于成龙在直隶巡抚任上赈灾济民的事迹,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清史稿》本传所载相关文字,包括与康熙皇帝的对话,不过300余字,真正记载他赈灾济民的文字仅有26字。史传记载如此简洁,剧作家该如何演绎全剧的情节?全剧以赈灾济民为主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塑造众多形象,引出不同的人物,包括于成龙小舅子、盐商邢家良以及随从于成龙任职的师爷柳晋阳等,或虚或实,或隐或显,个性鲜明,真实可感。该剧又通过情节设计,展现各种矛盾冲突。前半场主要以赈灾开仓为矛盾线索,于成龙不顾个人身家性命,坚持“法应容情”,表现其宽容百姓的博大胸襟;后半场则以反对邢家良贪赃枉法为核心,强调“法不容情”。这些理念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步步推进,逐渐揭示人物的矛盾心理和坚定意志。最后,当邢家良穿上囚衣走向牢狱、于成龙痛心疾首地坐在紫色套椅旁时,剧场一下子静穆下来,转瞬又掌声雷动,观众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奇英把官场之道形容为一把秤,秤砣是政绩,于成龙则反之,以为百姓才是大秤砣。话剧《于成龙》生动再现了“天下廉吏第一”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等观念的现实意义。
梅敬忠:话剧《于成龙》的表演到位、阵容出色,主演表现优异,配角及群众演员同样出彩,临场表演稳定、基础扎实。整体而言,该剧是主题重大、特色鲜明、舞台效果上乘的廉政教育历史正剧,值得广大干部观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