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舍不自杀,结局又会是怎样?他有两条路可以走
发布时间:2025-09-26 13:07:50 浏览量:1
1966年8月24日,老舍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死是悲壮的,撼人心肺的。这一果敢的举动给了世人一记警钟,留给了世人更多的哲学思考。
毫无疑问,老舍成了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的第一批牺牲品,他企图以自己的死唤醒世人,昭示给世人;这种以牺牲人性,毁坏文物为代价的所谓“革命运动”是不人道的,因而应该彻底禁止的。
老舍那悲壮的举动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他以自己特有 的方式反抗着、战斗着,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还是发生了,而且愈演愈烈,成千上万的人也如老舍一般悲壮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他们无可奈何只能以这种“自杀”的方式向惨无人道的所谓革命提出强烈的抗议!这也是 一种战斗,一种最勇敢、最悲壮的心灵之战。
老舍义无反顾地走了,但倘若他不走,结局又会怎么样呢?
很显然,从那场“革命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来看,老舍自身的悲剧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在当时那种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疯狂年月,作为大权威、大名人、北京市文联主席的老舍,面对丧失理智的“革命运动”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走屈原之路;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走司马迁之路。
至于昧心说话,奴颜婢膝,企图在“革命运动”大风暴中,反戈一击,以立功受赏,苟延残生,这以老舍当时的名声,地位来说,革命小将也是不会接纳的,因为他们需要老舍这样的大人物来做靶子。
从老舍本人的品德来说,老舍也绝不会察言观色顺风使舵的,更不会不顾内心的谴责,不顾理智的提醒而去干伤 夭害理、祸国殃民的事情。
老舍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正在于此!他如果不去以“自 杀”的方式抗争,他就只能或者像胡风那样住牛棚、住监狱,忍受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和对他人格、身心的污辱,甚至于会走上赵树理的道路,被活活折磨而死,或者他可能会以认罪态度较好而受到“恩惠”,住牛棚,受教育,每日强装笑颜,说一些违心的话,熬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然而,老舍的性格,品德决定了他都不会选择这条“苟延残喘”的道路。
老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那种以顽强执着地追求 人际真理,世上忠实的仁义之道的完善人格,已强烈地渗透到他本人意识的深层。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这可以说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平静、勇敢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的人格完善的集中概括。尤其像老舍信奉的完全是“士可杀不可辱”人生哲学,因而他极强的自尊心就不可能使他面对身心的 污辱而无动于衷。
老舍所崇奉,所追求的完善人格就是这种高风亮节,刚直不阿,宁可死也不去敷衍了事苟延残喘的精神,这从他创作的小说也可略见端倪。
老舍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几十部 小说,还有不少的话剧,然而,在这些小说中,自杀却成了他的主题。不论是上层的,还是下层的,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商人、平民,凡是他所挚爱着的“志士仁人”都是在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自杀”的方式向世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表现了对黑暗势力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这充分体现了老舍的强烈的爱憎和对“士可杀不可辱”精神锲而不舍的追求。
在《猫城记》里,小蝎的哲学是“良心大于生命”所以他宁愿去死也不愿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大鹰更不堪忍受属于国人,也属于自己的耻辱,所以他义无反顾地杀了自己,让别人把头割下来悬在街上、以其唤醒群众,并对众人的罪孽以有力的控诉。
话剧《张自忠》中的王得胜排长,身负重伤也还要去和敌人做最后的战斗,但他已是寸步难行,在汗如雨下,痛不可忍的情况下,自知无力再去拼杀,便开枪自杀宁死不做俘虏。
《火葬》中的石队长,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死了围在屋外的几个日本兵,最后为了不让日本人把他俘虏受污辱,便愤然用火柴点燃了屋内的麦秸,火葬在屋内。
《四世同堂》的钱太太当她的丈夫被捕,两个儿子相继死去之后,她不再哭泣,而用一个普通老太太所能表达的方式做出了她对残暴敌人的抗议——一头碰死在大儿子的棺材上。同是这部小说人物的祁天佑,在被日本人穿上白布红字的坎肩时,他就已经在寻找着死亡的归宿,他不能忍受如此的奇耻大辱,他没有回家,而是一直走向了护城河,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话剧《茶馆》中王老掌柜也由于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压迫而愤然自杀,他以他的悲壮的死向世人宣布了他的清白和无辜,这死本身就是一篇讨伐罪恶的檄文。
这些悲壮的人物倾注着老舍的人生理想和对他们的深沉挚爱,他们实际就是老舍自身品质和人格的表现,决不屈服于任何的邪恶势力而直面死亡。
所以,当1966年8月,老舍在痛遭一伙无知少年的污辱之后,他便要以死抗争,以湖水洗净蒙在面上的污垢,这也就是必然的了。
老舍的悲剧不单单是个人的不幸,而是那整个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在《茶馆》里,四爷有一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这不正是老舍心声的表现么?可谁又会真正从这句话中体味出其中的艰辛和甘苦呢?巴金在《纪念老舍同志》一文中曾四次引用这句话,其痛惜之情可见一斑。
是啊,老舍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辈,正如巴金所评价的那样: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是“最伟大的爱国者”是“写作最勤奋的劳动模范”是“热烈歌颂新中国的最大的歌德派”是“最有成绩的作家”!
然而,他却偏偏被自己人给逼死了,这多么令人痛心!
老舍以轰轰烈烈的一生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曾眷恋热爱着的人间。临死前,他把他的上衣、眼镜、手杖和钢笔整整齐齐地放在岸边,决不要以为这是个无关的动作,这是他临死前的心声,这是他向中华民族发出的警告:
“一个把钢刀架在了自己功臣脖子上的民族,难道还能跻身于世界伟大民族之列从而对得住列祖列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