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苏柳访谈风波:版权之殇与音乐行业的警钟

发布时间:2025-09-27 12:23:10  浏览量:2

词作者苏柳在直播中的发言与事后的紧急澄清,折射出音乐产业中法律意识与行业伦理的缺失。

知名音乐人陈伟在直播中的直言不讳,点破了这场风波的实质:“苏柳只拥有《我的楼兰》的署名权,不可能有歌词版权。”作为行业内部人士,他揭露了当年刀郎花两千元买断歌词版权的行业惯例。这种买断行为在当时音乐产业环境中十分普遍。

然而,苏柳却在近期访谈中声称自己拥有“100%词作权”,这直接引发了法律认知与行业惯例之间的冲突。

01 访谈内容的三重争议:法律、伦理与行业规范

苏柳在访谈中展示了三重问题:法律认知模糊、伦理定位失当和行业规范忽视。

她公开表示《我的楼兰》能够火遍全国完全得益于云朵的首唱和十多年坚持演唱,甚至称没有云朵的演绎,这首歌只会是“刀郎抽屉里的一堆废纸”。

这一表述忽视了版权法的基本原则。根据著作权法,歌曲作为合作作品,词曲著作权人各自享有相应权利,但使用作品需共同授权。苏柳单方面强调自身权益而忽视合作方基本权利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舆论场上的对立。

更令人担忧的是,苏柳在标榜自己为“艺术家”的同时,反复强调《我的楼兰》在刀郎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排名靠前,这进一步暴露了行业名家对合作精神理解的缺失。

02 名家的责任:个人偏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作为有影响力的词作家,苏柳在公开访谈中凭个人喜好大谈特谈,而非尊重音乐作品的法律权益,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

网络舆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甚至建议苏柳“把词收回来”另找人作曲,这种对版权规则的轻率态度,正源于对著作权法的错误理解。

音乐版权不是单选题,它是策略和耐力。当苏柳选择通过联系刀郎的粉丝主播王子汝成和曹玉文进行事后澄清时,问题并未解决,反而加剧了混乱。这种危机公关处理方式,更加暴露了行业内部对法律规则认知的模糊。

真正的版权保护需要“先授权后使用”的原则,而非事后的舆论操控。

03 行业影响:版权生态需要共同维护

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音乐产业版权保护的深层次问题。2024年全球音乐版权市场规模接近390亿美元,而国内平台每千次播放收益只有0.16元到1元,与国外平台的3到8.8美元形成鲜明对比。在如此悬殊的收益环境下,创作者的权益保护更显重要。

苏柳风波显示,即使是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作者,也对版权规则缺乏全面认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阻碍了音乐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版权不是只讲输赢,还要讲生态。当各方争相攥紧属于自己的那份权益时,真正的受害者是整个音乐创作环境。如泰勒·斯威夫特和周杰伦等国际知名歌手通过严格版权管理保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法律专业人士指出,如果苏柳真的拥有《我的楼兰》词作权,“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谈论此事,早就和刀郎对簿公堂了”。事实是,刀郎所在的经纪公司已明确声明他们系《我的楼兰》曲著作权的权利人。

音乐版权生态的建设需要创作者、演唱者和平台方共同努力。把“合作”重新写成清清楚楚的文字,平台打破数据黑箱,让版权收益分配透明化,这才是音乐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版权是边界,情义是记忆,边界要守,记忆也值得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