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在北大的第一个月!
发布时间:2025-09-30 14:44:12 浏览量:1
从初入燕园
与盛夏草木、新鲜憧憬撞个满怀
到9月底逐渐适应燕园生活
流转于教学楼间、奔跑在五四操场上
2025级新生们
与无数个“第一次”邂逅
第一次与奥运冠军共赴开学第一跑
第一次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聆听由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携手
中国交响乐团带来的音乐会
第一次欣赏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
第一天上课、第一次进入图书馆
第一次参加好玩又好吃的校园美食节
每一次相遇、每一次经历
都浸洽在与这座园子的呼吸交融间
成为那些最难忘的瞬间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链接
和小北一起回顾一下吧!
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报到
“凝心铸魂强根基 笃志力行担使命” ——北大思政实践启智润心2025级本科新生
2025年9月8日,北京大学秋季开学第一天
北京大学2025年“开学第一跑”
“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北京歌剧舞剧院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原创舞剧《五星出东方》
“大学美育第一课”北京大学2025新生音乐会
北京大学第29届社团文化节暨集体招新
新疆美食节
初次见面,“北大你好”
从8月18日至9月1日
天南海北的新生们陆续抵达燕园
当我手捧录取通知书,终于站在燕园的土地上,才真正触摸到了梦想的重量——那不是虚幻的狂喜,而是一份沉甸甸、暖融融的踏实。当我接过印有“倪歌”的校园卡,过去一年里那一本本翻旧的书、一支支写空的笔,仿佛都在这一刻凝结。我激动地拿着通知书,与燕园留下了第一张合影,将这份“尘埃落定”的喜悦定格。
漫步未名湖畔,秋阳为博雅塔镀上金边,这个画面我曾想象无数次。如今,孩童时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看着身边步履匆匆、眼神明亮的同学,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自心底升起。回望来路,我由衷地想对去年那个孤军奋战,总是在自习室熬到最后一名的自己说一句:“你应得的!”
北大,我来了!我已经准备好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倪歌 艺术学院 2025级硕士生
搭上本部班车,我启程前往新燕园校区。一路上,心情既期待又略带忐忑。抵达新校区后,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有序而温暖的气息。报到处早已布置妥当,迎新志愿者们热情洋溢地协助每一位新生办理入住、分发材料。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看到学院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门帖和地垫,地垫上“投都投了,会中稿的!”这句看似轻松的祝福,莫名击中了我。它不仅是一句幽默的鼓励,更像是一份来自师长的理解与共情,让我在陌生的环境中瞬间找到了归属感。
9月3日下午,新燕园校区室外足球场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智能学院2025级新生共聚于此,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素质拓展训练。在一次次协作与互动中,我认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新同学,也从最初的生疏渐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们不再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开始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这些经历,让我真切地触摸到校园的温度。它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关怀、鼓励与可能性的起点。
——侯佩璇 新燕园校区智能学院 2025级博士生
那个清晨,五四操场蓬勃昂然
上千张椅子在绿茵上井然排列
站在未名湖畔,望着博雅塔的轮廓被晨光点亮,北大2025级开学典礼的场景仍清晰如昨。当《燕园情》的旋律响起,当师长赠言“北大不承诺让你一帆风顺,但给你望远镜和镐头”落声,我的心中满是触动。
“望远镜”是北大赠予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跳出方寸书桌,仰望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广阔星空,在学习中锚定“为国为民”的理想坐标;“镐头”是母校赋予的底气,提醒我们唯有俯身实干,才能凿开学术探索的泥泞,破解真问题、收获真学问。
未来,我将在北大沃土上勉旃不辍,赓续前行,以行动诠释新时代北大青年的使命本色。
——梁逸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2025级硕士生
带着九十九分的憧憬与期待
开始第一天的课程
你的第一门课是什么呢?
九月八日的清晨,我在憧憬中醒来,等待着大学课堂为我揭开第一页。提早骑车到了一教,看到典雅端庄的教学楼,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悄悄穿行于走廊之间。转角处,忽见一栋精致小楼,虹梁轻架,绿蔓垂垂,爬山虎覆满半墙,幽静中透出学问的深沉,令我愈发神往。
终于步入课堂。我抢了个靠前的座位,摊开教材,静候开场。来的是一位气质温和的老师,让我没想到的是,在题为《魅力化学》的课堂上,他开口未谈理论,却讲起了校园里的奇人轶事,一下子把全班的兴致都提起来。当知识被编织进风趣的叙述中,我忽然明白:原来学问可以这样鲜活,课堂可以是故事与思考交织的地方。
一天的课匆匆结束,而我心中满是回响。我能感受到,这里不只是学堂,更是一片思想自由、生机盎然的土地。
——郭家浩 医学部临床学系 2025级本科生
感知着这座园子的气韵与芳华
手上那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
真正变成亲切可感的“一塔湖图”
“点亮燕园的拼图”
目不暇接的各种活动
也许是初识燕园的深刻印象
澎湃激荡的音乐会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震撼舞剧
都印刻下最难忘的初记忆
新生音乐会是我听的第一场正式的音乐会,但我没有想到,它留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在表演之外。演出结束后,《歌唱祖国》的大合唱骤然开始。我用最大的热情完成了这场大合唱,过程中几度恍惚,我仿佛回到军训时在邱德拔体育馆学唱《燕园情》的场景。那是我第一次对北大这个集体感到真切的归属。
而音乐会之外的那份震撼,是听众用绵延不绝的掌声对乐队表达最盛大的赞美;是许多年前西北小镇上,那个顽童一句“我要上北大”的玩笑,如今竟变成现实的梦幻;是燕园这片土地上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时代的责任与青春的无限可能。
这是我第一次在燕园听音乐会,也是我第一次切身体会“生命力”的内涵。在北大,我不想只当台下的听众,我还要上台放声歌唱。
——赵冠钧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25级本科生
坐在观众席的阴影中,像倚在夜幕下的、波涛上的船。舞台上,柔和的灯光月辉般倾泻,在弦鼓间揉成带霰的雾,沁入我的肌肤,向着更深处暗流,轻轻叩响我心船的舷。于是,我整个人也湿润了,灵魂雀跃起来,像夜雨后在春雷里苏醒的早晨,肺里长出花与泥土的香气,胸腔间回荡着足音与鸟鸣。
这是北大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队联合举行的音乐会——是我来北大听的第一场音乐会,也是我人生的第一场。我不太懂音乐,但在那个夜晚我却为之热泪盈眶,为台上雕像般庄严、诗人般灵动的演奏者们——他们有人作云雀高飞在想象的空间,但我也感动于托举他的无名清风;为那位脚踝受伤,仍青松般挺立的指挥家;更为台下沉默着、震颤着、升华着的一个个倾听的灵魂。
《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也许是北大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免费音乐会的原因——在音乐的海洋里,我们灵魂的尘埃会在涵泳与共鸣里消弭。
——吴袁超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5级本科生
随着灯光渐暗,场内氛围慢慢凝聚,跟随这块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我仿佛同演员们一同进入了广阔的新疆天地,看到千载丝路的波澜壮阔。长安城与精绝城的遥相呼应,将军奉、春君、建特在风雨中建立起的真挚情意让人动容。
古老丝路架起了一座沟通东西的桥梁,也不禁让我思考——我们中华民族为何如此团结?也许就像舞剧各族人民共筑家园的情节所表达的一样,千年风雨同舟、千年众志成城,深厚情谊与深度交融已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密不可分。这块织锦护臂,是民族情谊的象征,更是对国家兴盛的美好祝愿。
对于来自油城大庆的我而言,新疆风貌充满神秘色彩,真想去亲眼看看这块织锦护臂,续写燕园思绪,感受山河壮丽。
——苏佳奥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25级本科生
从夕阳余晖洒落
到沉沉夜色渐升
4000余名新生在五四操场上
迎来开学第一跑
9月12日,五四操场上灯光明亮,晚风宜人。我们身着红色文化衫,和奥运冠军一起尽情奔跑、追逐青春。跑后我们汇聚到国旗四周,挥舞手中的闪光灯,共同唱响《燕园情》。
身处其间,我为自己成为一名北大人而感到无比自豪。此刻,跑道旁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的标语镌刻进了新生的心底:我们奔跑的每一步,都在丈量青春的宽度;彼此陪伴的每一程,都在凝聚向上的力量。
作为新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北大学子,这场奔跑教会我们:以强健之躯托举理想、完全人格,以昂扬之姿奔赴山海、跨步向前,方能在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属于北大青年、中国青年的精彩答卷。
——奚可妮 医学人文学院 2025级本科生
“在探索中相遇”
社团招新的熙攘琳琅
图书馆中的研精覃思
地方美食进北大的新鲜碰撞
这里有无数可能
亦有广阔的生发空间
人声鼎沸的现场、色彩各异的招新摊位,大学社团招新的热闹,是我初入校园最鲜活的记忆。作为广东人,我首先报名的自然是粤协。一靠近摊位,熟悉的粤语对话和阵阵笑声就让我倍感亲切,对我而言,这更像一种“认亲”,是在庞大校园里寻找乡音共鸣的安心。
最有趣的是有一位学长正襟危坐地为同学把脉,出于好奇,我也过去体验了一把,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绕着三角地走了一圈,手中的报名表越来越多,盖满印章的集章表还带着温度,大学的鲜活轮廓已在心里清晰起来:这里有能安放我旧有热爱的 “熟稔角落”,也有引着我迈向新领域的 “广阔星空”。
——黄梦颖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5级本科生
第一次进图书馆,我来到了一楼的“新时代新青年——北京大学2025届毕业生风采展”。我在展厅久久驻足,通过文字来感受北大人的探索、坚持;感受北大的青春激昂,智慧闪耀;感受北大学子对图书馆的依恋和赞赏。
听学长学姐讲述与图书馆的故事,他们自习时安静的氛围,科研查找资料时专注的身影浮现眼前。图书馆像是一位静默的承载者,包容北大人勇毅前行中的困惑,提供最完整、最关键的资料;用专业资源托举学术理想,以人文温度滋养精神世界。初入燕园的我,正期待着在图书馆沉浸的青春时光。
——李茹洁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25级硕士生
上学时光中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享受美食!从新疆奇台县跨越千里,“过油肉拌面”来到北大食堂。这份浸润着历史香气、扎实豪迈的肉拌面,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更增添了我对新疆美食文化的新认知。
在未来的校园生活里,我会多多参与类似的活动,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风土人情,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臧嘉熹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5级博士生
从夏日的草木深青
到金秋的次第斑斓
燕园生活新篇章再启
等待你绘就更多难忘记忆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
文字 | 张一涵
编辑 | 张一涵、曹梦瑶
排版 |王俊晔
责编 |曹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