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十年心血付东流,当“楼兰”不再属于楼兰姑娘
发布时间:2025-09-29 19:46:00 浏览量:1
2025年9月21日,《我的楼兰》作词人苏柳发声,称歌词版权仍属自己,力挺云朵认为其对歌曲走红功劳最大。
此前刀郎2024年底收回演唱权,2025年7月歌曲下架,截至9月24日双方无新协议与法律动作。
在北大纵横公益讲堂上,词作家苏柳的一番发言,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扔了块石头,在音乐圈里荡起一阵阵涟漪。
她明明白白说了,《我的楼兰》歌词版权还是她自己的,云朵这十年唱下来对歌火起来功劳特别大,而刀郎只拥有曲的著作权。
她这个表态,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大家对音乐创作本质的思考。
《我的楼兰》最后下架,其实是2024年年底刀郎把演唱权收回来之后的必然结果。
等到2025年7月13号,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了官方声明,明确说刀郎“只拥有《我的楼兰》的曲著作权”,这算是给这场版权争议从法律上定了个调。
再到2025年9月23号,最后一批音乐平台也把版权清理完了,这首曾经拿过华语金曲奖、播放量加起来超过一百亿次的经典作品,算是正式在全网下架了。
“一拍两散,各自安好”,听着不是消极妥协,反而是对音乐创作本质看得挺透。
她打了个比方,说“一个爹,一个妈,生了一个孩子,都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这话点出了创作生态的实质。
可要是家里人有分歧了,还硬凑在一起,反而会伤了那个“孩子”。
“曲无须再填词,演奏纯曲也不错”,这句话点到了音乐艺术的本真。
版权这事吵来吵去,我们老盯着“谁拥有什么”,反而把音乐本身的价值给看轻了。
刀郎作为作曲的,他的音乐才华确实是《我的楼兰》的核心,这点没法否认。
而云朵的演唱给这首歌注入了灵魂,这也是事实。
但音乐的本质是表达,不是归谁。
当《我的楼兰》的旋律还在大家心里头转,歌词到底归谁,好像也就没那么要紧了。
《我的楼兰》能成功,是词、曲、唱三方一起努力的结果。
苏柳在访谈里特别强调,“我的楼兰这支歌,之所以有100亿的点击量,是词曲唱三个人共同合作取得的成果!”
不过,现在的版权法把词和曲的著作权分开算,这种“共同合作”的关系,在法律层面确实挺难完全体现出来。
“词呢,是上台朗诵一下,还是重谱曲”,这个问题确实点出了音乐创作的一个现实难题。
苏柳作为词作者,歌词版权是她的,但这不意味着她非得参与歌曲的重新演绎。
在音乐行业里,词作有时候容易被看成是“辅助”,不算“核心”。
可一旦歌成了经典,词、曲、唱三者的贡献,根本就分不开了。
值得一说的是,苏柳站出来发声,不是为了争利益,更像是想维护音乐创作那份本真。
她说“艺术要有良知,不能过河拆桥”,这个态度是值得尊重的。
但音乐圈的现状是,版权归谁,往往就决定了作品以后的路怎么走。
在音乐产业这条长河里,经典作品的传承,很多时候不是靠打官司,而是靠艺术本身的生命力。
《我的楼兰》下架,可能会让听众一时觉得可惜,但音乐的传承从来不会真的断掉。
只要有新的创作出来,有新的演绎方式,经典总会用另一种形式继续活下去。
“一拍两散,各自安好”,这不光是给《我的楼兰》找的一条出路,也是给整个音乐产业提了个醒。
刀郎可以继续写新歌,云朵也能尝试新风格,苏柳照样能创作新词。
《我的楼兰》的旋律还能被演奏,歌词也能被朗诵,或者被重新谱成曲。
这不算对不起经典,反而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
刀郎、苏柳、云朵三方没什么新的协议或者法律动作,但这不代表事情就彻底结束了。
反而它让我们换个角度想,当版权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别老纠结“谁拥有什么”,而是回到“音乐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个更根本的问题上?
音乐的本质是传递情感,不是争版权。
“曲无须再填词,演奏纯曲也不错”,这话提醒我们,音乐的真谛是它能不能打动人心,不在于谁捏着它的版权。
哪天晚上,《我的楼兰》的旋律要是再响起来,大家听了心里还是会一动,这就是音乐最厉害的地方。
在音乐这条路上,“一拍两散,各自安好”不是终点,更像是个新的起点。
《我的楼兰》下架,听众可能会暂时觉得遗憾,但音乐的传承真没停过。
新创作不断冒头,新演绎一直出现,经典总会用新的方式继续活着。
这才是音乐产业该有的未来。
没有《我的楼兰》,刀郎根本不在乎,人家现在混得更好了。
可要是没了楼兰这首歌,苏柳和云朵就几乎啥都没了,所以她俩自然就凑成了一伙,不过嘛,大不了还可以搞诗朗诵。
刀郎的“不在乎”,从他近来的音乐成绩就能看出来。
刀郎的《罗刹海市》,这歌火得不行,成了现象级作品。
它不只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排名靠前,还在社交媒体上惹来好多讨论。
反过来看,《我的楼兰》被下架后,刀郎压根没公开回应过。
这种不吭声的态度,正好说明了他确实不在乎。
但对苏柳和云朵来说,《我的楼兰》下架可真是损失大了。
苏柳作为写词的人,这首歌是她创作生涯里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歌下架了,她作为词作者的影响力和可能赚的钱都受了不小打击。
对云朵的影响更直接。
《我的楼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算她音乐生涯的重要标签。
没了这首歌的演唱权,她就少了个重要的商业价值和艺术招牌。
云朵的音乐路和这首歌绑得挺紧,失去它对她来说,可比普通歌下架严重多了。
说“她们俩自然成了一伙”,体现在苏柳公开支持云朵上。
苏柳强调,“歌词创作的著作权还在她手里,她没卖给任何公司”。
这意味着刀郎公司收回演唱权的事儿,其实没得到词作者的授权,这也给云朵继续唱《我的楼兰》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过可以诗朗诵”这句话,听着像开玩笑,其实点出了音乐创作的本质。
《我的楼兰》能成功,正是词、曲、唱三者完美结合的结果。
苏柳的词,刀郎的曲,云朵的唱,一起造就了这首经典。
当刀郎收回演唱权,想撇开云朵时,苏柳的发声其实是在维护这种创作的完整性。
从法律角度看,苏柳的说法也有根据。
啊呀啦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25年7月13日的官方声明里,明确说“他们只拥有《我的楼兰》的曲著作权”。
这直接证实了词著作权还是苏柳的。
刀郎的“不在乎”,是因为他的音乐事业更多元化,而且一直挺成功。
新歌《罗刹海市》证明,他没《我的楼兰》照样能火。
而苏柳和云朵的“不得不”,是因为这首歌对她们的音乐生涯影响太深。
这场风波说白了是音乐产业里版权和商业利益的冲突。
在现在的版权法下,词、曲、唱的权益划分常常不清楚,这才埋下了这种麻烦。
苏柳的发声,不光是给自己争权益,也给音乐产业的版权规范提了个醒。
长远看,音乐创作的完整性不该被商业利益割裂。
《我的楼兰》的成功是词、曲、唱三方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方受损,都会影响整首歌的价值。
苏柳的发声,就是在维护这种完整性。
“没有我的楼兰,刀郎不在乎,现在更强了。没有楼兰,苏柳和云朵几乎失去了所有,所以她们俩自然成了一伙,不过可以诗朗诵。”
这个看法精准抓住了事情的实质。
它显示出音乐产业里权益分配的不平衡,也反映了创作者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现在音乐产业越来越商业化和产业化,怎么平衡创作者权益和商业利益,怎么保证作品的完整性,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
苏柳的发声可能只是个开头,但它提醒我们,音乐创作的本质应该是词、曲、唱共同创造,而不只是简单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