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向往的生活8首播话剧遮掩无聊,豆瓣差评淹没观众集体关机

发布时间:2025-09-29 21:27:11  浏览量:2

《向往的生活8》首播的那晚,屏幕前出现的并非许多人期待的田园温情,而是一段让观众按下遥控器的漫长静默。

9月26日晚,湖南卫视和芒果TV放出第八季首期,主演阵容依旧是黄磊、何炅、彭昱畅与张子枫。

节目开局并非热闹的打招呼或有意思的任务,四个人在密闭的室内发呆、吃饭、溜达、睡觉,到第二天起床后开始排练话剧,夜里又回到餐桌,照例来了几段人生感悟。

看完首集的观众很多把感受浓缩成一句话直戳心窝:这档综艺用了戏剧的外衣去遮盖单调,结果让人更想关掉屏幕。

开场的那股清冷并非没有目的。

制作团队试图用“慢”来制造温度,从以往靠劳动换餐的仪式走到这次把话剧排练当成节目主轴。

但当“慢”变成空白镜头和平铺直叙,大家的耐心就透支了。

何炅提议让大家给排练来一句话的评价,现场只听到他自嘲式的一句,其他人保持沉默,镜头里只有以貌取人的笑谈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观众的反应直接而猛烈:豆瓣短评区被大量差评覆盖,讨论里还列出若干“看到哪儿就关机”的时间点,开局发呆、话剧排练、晚餐后的鸡汤成为被关机的高频时段。

把表演训练搬到综艺里,本来有戏可做。

若能把艰苦的练习、演员的挫败和成长过程真实呈现,观众愿意陪着看。

但这一季的呈现更像把演员的工作“二次利用”:把排练过程放到荧屏上,既能为话剧造势又能凑成综艺内容,观众因此怀疑这是在用同一件事赚两份钱。

更刺痛人心的是,荧幕里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演技成长,更多的是制作团队在镜头之外对明星能力的口头夸赞,黄磊的感悟段落重复出现,像是晚饭后的例行程序,温暖感不在,剩下的只是公式化的励志话语。

曾经靠“劳动换食物”的诚意被弱化到几乎消失,吃的频率和来源也不再通过劳动体现,这让老观众感到节目的灵魂在变味。

从多个角度拆开来看,第一条错位是定位的模糊。

早期的那种慢综艺成功靠的是劳动的真实感、人与人之间的烟火气和自然流露的幽默。

本季选择把话剧作为新的卖点,目标是把演员的专业性与生活综艺结合,想把艺人推到“擅长领域”,把节目变成一个“让明星展示真才实学”的舞台。

可现实是,表演训练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吸睛的娱乐内容,镜头需要冲突、笑点和悬念来维系。

只是常规的排练镜头没有冲突,用长镜头记录静默更容易让观众感到拖沓。

第二条错位出现在诚意上。

当摄像机不再记录劳动的汗水,转而聚焦于有备而来的话题时,观众的怀疑就出现了:这是为了艺术本身,还是为了商业联动?

把职业训练变成综艺素材,若没有把控好比例与透明度,容易被视为一种包装后的自娱自乐。

节目里出现的几段“鼓励式发言”和“人生”从质感上更像公关文稿,缺少那种在夜里被真实情绪推着走的句子。

黄磊擅长讲故事,也善于抛出让人舒心的感受,可当这些话反复出现时,观众的感受由感动转为疲惫,批评随之而来不是偶然。

第三条错位与剪辑节奏有关。

慢综艺并不等于慢镜头无节制。

真正成功的慢节目懂得把“慢”变成情绪的积累点,引导观众和角色一起慢下来并在某一刻被打动。

本季的剪辑却多次停留在表面:较多空镜、较少互动、较少矛盾与小冲突,缺乏能够牵动观众情绪的节点。

观众有耐性陪伴,但需要被带入一个脉络,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或一个不合时宜的笑话,也比长时间的空白更能抓住人心。

社交媒体上的反响值得细看。

豆瓣评论区不仅有大量差评,还有一连串针砭节目的具体时间点,网友们自发列出“我在第几分钟关掉”的清单,形成一种“关机文化”作为抵制信号。

微博上短句式的吐槽和弹幕式的即时反馈也显示出同类情绪: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剧场式的吹捧上,不如放回小片段的真实与趣味。

年轻观众的耐心更短,他们的热情需要用更鲜活的内容去点燃。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看,不少综艺在近几年选择通过“跨界”来制造新鲜感,把职业训练、舞台剧、音乐剧等元素融入生活类节目,初衷是好的:创造新看点,提升深度。

然而跨界并非简单叠加,关键在于如何把专业过程的艰辛、偶发性和不完美恰到好处地呈现。

观众欢迎真实的失败和努力,厌恶被处理得太完美的戏剧化呈现。

如果镜头只留下成品或把话剧排练当作一道摆设,那看着像是用专业包装生活,失去对观众诚恳的尊重。

黄磊、何炅这样有老观众基础的主持与演员,自带某种信任资本。

这个资本在节目早期带来了很多温暖时刻,但也被观众用来衡量新季是否“真”。

当主持人发表的感悟越来越像例行文稿,观众会把这些话当作节目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内心流露。

年轻演员的表现被拿来讨论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大家希望看到成长线,另一方面若成长被夸大,反而会引发怀疑。

观众并不反对看见明星努力,他们反对的是被动接受一连串包装好的表演而非真实的挣扎。

综艺要救回口碑,有几个可以立刻着手的方向是显而易见的。

恢复劳动与成果的可视化,能迅速重建节目所谓的“真实感”。

把烹饪、耕作或其他体力任务重新放回核心环节,并把任务设计得更有难度、更有戏剧性,能把观众从旁观者变成陪伴者。

把话剧环节的比重调低,或把镜头更多地放在排练中的失误、争论与老师的打磨过程里,会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成长。

减少重复的夜聊段落,把黄磊的感悟浓缩为偶发的、由情绪驱动的分享,而非每晚的固定流程,会让这些话更有重量。

剪辑上要学会把慢节奏转化为情绪推进,长镜头要服务于人物冲突或感情升温,而不是作为风格炫技的工具。

对制作方来说,透明化商业操作也很重要。

若话剧是独立的艺术项目,节目就需要交代好两者的关系,避免给观众“利用演员同时做两件事”的错觉。

增加观众参与感是另一个修复口碑的手段,可以在社媒上开放投票、征集现场问题,或在平台上推出幕后训练的长版纪录,让真正感兴趣的观众去看细节,而不会把主节目当成表演宣传的广告。

放回场景,倘若制作组愿意承担风险,把排练的辛苦、争吵、尴尬与失败真实记录下来,反而会触动人。

年轻演员在练习中的无措、老师的苛刻指点、半夜练戏的疲惫,这些都是好戏。

观众爱看努力,爱看真实受挫后的坚持,胜过看固定格式的吹捧。

综艺应当成为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共同成长的舞台,不是把光环强行加在参与者头上。

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观众的期待。

近几年慢综艺曾经是一股清流,人们在忙碌中向往慢节奏与真实生活;这股热度催生了无数模仿者,市场逐渐被“慢”与“真实”两大标签占据。

观众在消费这类内容时变得更挑剔: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温暖,而期望看到有深度的对话与可感知的真实。

若节目组缺乏底层的生活细节呈现,只剩形式上的“慢”,观众会立刻发觉差距并发出不满。

老牌综艺能够转型,关键在于诚意与节奏的再造。

节目团队可以从小处做起:把拍摄逻辑从“呈现成品”改为“记录过程”,把晚餐桌上的感悟变为整个白天情绪的而非独立环节,给参与者足够的时间去展示真实的投入。

此外,邀请导演或老师更深入参与,并把他们的专业意见也放到镜头里,会让观众对“排练”这个环节产生信任感。

让镜头留下汗水、磨损、争执与和解,才是能打动人的东西。

观众的反馈本身就是一面镜子。

豆瓣评论区的密集差评不是单次情绪的爆发,它反映了大众对内容诚意的敏感度。

小众的艺术行为可以有小众的观众群,但主流综艺要持续吸引大量眼球,就必须在娱乐性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

节目若能正视这些质疑,愿意把“表演”与“生活”之间的遮羞布拿掉,可能会迎来第二波期待。

节目的未来是否会翻盘,取决于制作团队愿不愿意放下套路,回到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上来。

若把握好劳动的真实、把话剧训练的过程还给观众、把感悟变成情绪的自然流露,那么这档被关机的季初作品还有机会恢复温度并赢回口碑。

在社交平台上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带来更多启示:你在这期节目哪一刻关掉了电视,为什么?

读者的答案可能比任何制作建议都直接,也更能指出这档节目的缺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