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网友建议公布“坐地起价”艺人名字,音乐节方称:不方便透露

发布时间:2025-10-03 11:05:15  浏览量:1

10月2日,N次方扬州枣林湾音乐节一纸声明,直接捅了娱乐圈“潜规则”的马蜂窝。声明中称,某青年表演嘉宾在官宣前突然“坐地起价”,临时追加合作条件,导致原定阵容“难产”。但吊诡的是,音乐节方一边痛斥艺人“无契约精神”,一边却以“不便透露”为由拒绝点名,引得网友集体吐槽:“这波操作,到底是维权还是蹭热度?”

根据音乐节声明,双方的合作原本顺风顺水:8月启动沟通,9月11日提交了艺人亲笔签名的演出确认函,9月23日连演出批文都拿到了,就等10月2日官宣亮相。甚至到了10月1日中午,艺人团队还在确认“舞台首秀”细节,谁知几小时后画风突变——对方以“合作条件不匹配”为由要求提价,谈判十余小时最终崩盘。

明明占着理,音乐节却只肯抛出“首秀”“背靠大公司”等模糊线索,结果网友秒变“侦探”,通过签名文件笔迹的最后一笔“撇画”等细节疯狂猜测,无辜艺人接连“躺枪”。网友直言:“不公布名字,反而引导网暴,这波‘匿名指控’玩得溜啊!”更有人翻出行业惯例对比:草莓、咪豆等主流音乐节早就提前公布全阵容,这次事件暴露的,分明是音乐节“阵容不透明”的信任危机。

为什么音乐节宁可挨骂也不愿亮出“实锤”?法律风险或是关键。若主办方证据不足,公开姓名可能面临艺人名誉权诉讼;但若手握铁证却“闭麦”,反而被质疑“既想立维权人设,又不敢硬刚”。网友辣评:“签了合同就去告,没签就不合作,模棱两可搞热度,纯属绿茶行为!”

如今,这场罗生门已从“艺人坐地起价”转向“主办方动机疑云”。网友的愤怒不难理解:模糊信息之下,粉丝互撕、误伤无辜的闹剧频频上演,而真正该被审视的行业乱象——从契约精神缺失到宣传套路泛滥——反而在口水战中失了焦。

说到底,音乐节这则“不便透露”的声明,与其说是维权,不如扔出一面照妖镜:照见了某些艺人的功利算计,也映出了主办方在流量与风险间的摇摆。下次再遇“坐地起价”,是硬气亮剑还是继续“打哑谜”?或许观众更想问: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编辑:文小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