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艺人音乐节“坐地起价”?不妨让法律开口说话
发布时间:2025-10-03 16:43:02 浏览量:2
一个音乐节如果统统押宝在某位艺人的出场上,恐怕也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
据报道,10月2日,@N次方扬州枣林湾音乐节 发布情况说明,称原定参演音乐节的青年表演嘉宾经纪团队在阵容官宣前临时追加合作条件、在已确立合作费用的前提下“坐地起价”,导致无法官宣。
此事很快在舆论场中引发热议。有人呼吁抵制“无艺德”艺人,建议音乐节公布姓名避免误伤,也有人支持直接出具律师函处理违约行为,甚至还有人认为,主办方故意模棱两可博关注。
从音乐节先期公布的演出名单看,已包含不少人气明星,也难怪所谓“坐地起价”的消息一出,就引来各种猜测。不过,到目前为止,“艺人团队态度骤变”“经十余小时沟通谈判”等各种细节描述都只是音乐节主办方的一面之词,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外人不得而知。
不管事情接下来会迎来怎样的走向,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即音乐节和相关艺人到底是如何约定的,到底是哪方违反了约定,显然需要法律说了算,而不是单方面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控诉。音乐节主办方发布的情况说明,虽然在舆论场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这种“不点名式指责”引发的舆论猜疑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恐怕也要打一个问号。
有法律人士向媒体指出,即使合作双方没有书面的电子或纸质版本,但如果通过电话、微信或短信达成了合作意向,照样可以构成合同。说到底,双方都应该按照合同办事,严格遵守契约精神,这是任何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石。也因此,如果真遇艺人“坐地起价”,晒律师函比打哑谜更能服众。
这些年来,音乐节的演出市场持续繁荣。尤其是比起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在三四线城市举办的比例持续攀升,更具有下沉效应,已成为拉动跨城观演和促进地方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但问题是,举办一场音乐节,请谁演、演多久,其中也藏有相当多的门道。如据报道,不少音乐节办不起来,甚至官宣之后取消或延期,有业内人士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演艺人员名单高度重合。
必须要指出的是,举办音乐节,关注流量和热度、关心能请到什么样的艺人无可厚非,但音乐节的整体质量及乐迷获得感显然更值得主办方重视。
演出市场越繁荣,观众和乐迷也就拥有越多的选择。音乐节那么多,大家不光会看门票价格、艺人阵容等基本配置,也会对演出的现场氛围、出行体验等抱有更高期待。也就是说,一个音乐节能不能办得成功,恐怕也并非某位特定艺人决定的。有人不来,那就换人,一个音乐节如果统统押宝在某位艺人的出场上,恐怕也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
回到此次事件,主办方发文道歉是否故意制造热度,所谓艺人是否真有其人,坐地起价是否属实,违背契约精神该承担什么后果等诸多疑问,我们不妨保持耐心,等待后续消息的披露。无论如何,要解决类似争端,该让法律开口说话,而非单纯诉诸舆论浪费公共资源。而更重要的是,音乐节主办方也应沉下心来,认真聆听消费者的心声、把各方面的组织工作做得更扎实。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某位艺人来不来,也就不会对音乐节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金宇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