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我的楼兰》作词人苏柳,对歌曲版权问题表态,被指“站队”云朵

发布时间:2025-10-05 09:56:03  浏览量:1

当云朵演唱的《我的楼兰》从各大音乐平台悄然消失时,外界一度认为这场围绕刀郎与云朵展开的版权纠纷已落下帷幕。毕竟从 2024 年刀郎携新专辑复出后两人的 “零互动”,到刀郎版权公司发布的 “歌曲授权期限至 2024 年底” 声明,所有线索似乎都指向 “师徒合作终止” 的结局。但谁也未曾料到,就在舆论逐渐平息之际,《我的楼兰》作词人苏柳的突然发声,竟再次将这起争议拽回公众视野,更让自己意外陷入舆论漩涡,揭开了这场音乐纠纷中更复杂的层面。

从谢春芳到云朵:刀郎慧眼识珠的 “伯乐与千里马”

时间拉回 2004 年的成都,彼时 19 岁的羌族姑娘谢春芳,还在当地一家歌舞团从事服务员工作。每天的工作围绕着场地整理、设备协助展开,与舞台中央的演唱毫无关联,那时的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以 “云朵” 这个名字,凭借穿透灵魂的嗓音传遍大街小巷。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在词曲作家秦望东的引荐下,谢春芳的歌声传到了刀郎耳中。彼时的刀郎早已凭借《2002 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全国,那首融合西域风情与民间韵味的歌曲,不仅占据各大音乐榜单榜首,更让 “刀郎” 这个名字成为华语乐坛的独特符号。听过谢春芳的声音后,刀郎当即被这份干净、纯粹且带着羌族民歌特有的清亮质感所吸引,他没有将其视为普通的 “好嗓子”,而是从心底生出了 “悉心培育” 的念头 —— 这份对人才的珍视,为后来两人深厚的师徒情谊埋下了重要伏笔。

为了让谢春芳(后艺名 “云朵”)获得更系统的音乐教育,刀郎做出了一个超出常规的决定:将云朵接入自己家中生活。在日常相处中,他不仅亲自担任声乐老师,从气息控制、音准把握到情感表达,逐字逐句地指导云朵打磨演唱技巧;还毫无保留地分享音乐创作经验,带着她分析歌曲结构、理解歌词意境,甚至会让她参与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感受音乐从灵感迸发到底稿成型的完整流程。这种 “生活 + 专业” 的全方位培养,让云朵的音乐素养飞速提升,也为她日后在演唱事业上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 年,刀郎为云朵量身打造了合唱歌曲《爱是你我》。这首歌曲不仅旋律动人,歌词中传递的真挚情感更具感染力,最终成功斩获 “五个一工程奖” 这一重量级荣誉,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云朵与刀郎并肩而立,她清亮的嗓音与刀郎沧桑的声线完美融合,从歌曲开篇的温柔倾诉到高潮部分的激情爆发,每一个音符都极具穿透力,瞬间震撼了无数听众。这个带着羌族姑娘特有的淳朴与真诚的歌手,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云朵” 这个名字也正式走进大众视野。鲜少有人知道,这份 “一夜成名” 的背后,藏着刀郎数年如一日的悉心栽培,是师徒二人共同付出的结果。

即便在云朵获得公众认可后,刀郎的栽培也从未停止。2010 年,云朵正式签约刀郎创办的 “啊呀啦嗦” 音乐公司,成为刀郎旗下唯一的女弟子。此后,刀郎结合云朵的嗓音特质,为她量身创作了《我的楼兰》《西海情歌》等多首代表作 ——《我的楼兰》中,西域风情的旋律搭配云朵空灵辽阔的嗓音,仿佛将听众带入茫茫沙漠中追寻楼兰古国的神秘;《西海情歌》里,她用细腻的情感演绎出爱情的遗憾与执着,每一句演唱都直戳人心。这些歌曲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为各大音乐榜单的常客,播放量与传唱度居高不下。在刀郎的带领下,云朵还频繁亮相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等主流舞台,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歌手,逐渐成长为华语乐坛极具辨识度的实力派唱将。那些年,刀郎与云朵的师徒关系,堪称乐坛一段广为流传的美谈。

师徒情谊的转折:从解约到版权争议的浮现

这份被外界称道的师徒情谊,在 2014 年迎来了第一个重要转折。2014 年 7 月,“啊呀啦嗦” 公司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宣布与云朵经友好协商后一致解除合约。对于解约原因,双方均未过多提及,仅以 “个人发展规划不同” 为由轻轻带过。

令人意外的是,解约后的云朵并未停滞不前,反而开启了全新的事业篇章。她开始尝试独立创作,推出了《倔强》《思念的债》等原创作品,在这些歌曲中,她不仅延续了自己标志性的嗓音特质,还融入了更多个人对生活、情感的思考,展现出更成熟的音乐风格。同时,凭借扎实的唱功与过往积累的人气,她还多次重返央视春晚舞台,与不同风格的歌手合作,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边界。

尽管已解除合约,最初的几年里,云朵与刀郎仍保持着不错的互动关系。云朵在接受采访或参加活动时,从不讳言对刀郎的感激之情,多次公开表示 “刀郎永远是我的师父,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刀郎在被问及云朵时,也给出了包容的回应:“她以后不管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线,我觉得都没有问题”,这番话间接否认了当时流传的 “师徒反目” 传言,让外界一度认为两人虽不再有商业合作,却仍保留着师徒间的情谊。

这种微妙的平衡,在 2024 年被彻底打破。这一年,沉寂多年的刀郎携新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复出,专辑中的《罗刹海市》凭借独特的歌词隐喻与鲜明的音乐风格,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创下百亿播放量的奇迹,一时间 “刀郎” 再次成为华语乐坛的焦点人物。就在全网都在重温刀郎过往的音乐作品、讨论他的创作理念时,作为他最知名的弟子,云朵的沉默却显得格外 “刺眼”—— 她既未在社交平台公开为刀郎道贺,也未转发任何与《山歌寥哉》相关的动态,这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 “零互动” 状态,迅速引发网友质疑。

舆论场上的猜测声此起彼伏,有人认为云朵是因解约心存芥蒂,有人觉得她是想彻底与 “刀郎弟子” 的标签切割,更有网友爆料称,在云朵的直播过程中,只要有观众提及 “刀郎” 相关话题,就会被当场拉黑。这些负面传言让云朵承受了不小的舆论压力,指责声在网络上蔓延。

直到舆论发酵三个月后,刀郎旗下的版权公司发布了一份正式声明,声明中明确指出:公司目前授权云朵演唱的《我的楼兰》《爱是你我》等四首歌曲,授权期限仅至 2024 年底,到期后将不再续期。这份声明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刀郎对云朵的 “正式划界”,意味着两人在音乐作品上的合作彻底终止。而面对这份声明,云朵及其团队始终未作出公开回应,这种沉默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猜测,也让 “师徒反目” 的传言愈演愈烈。

2025 年 7 月,有听众发现,各大音乐平台已全面下架云朵演唱的《我的楼兰》《爱是你我》等相关歌曲,搜索 “云朵 我的楼兰” 已无法找到对应的音频资源。从 2010 年签约合作到 2025 年作品下架,这场持续十五年的师徒情谊与音乐合作,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

作词人苏柳发声:版权归属引争议,个人背景遭深挖

就在大众以为这起事件的脉络已清晰、争议即将尘埃落定的时候,《我的楼兰》作词人苏柳的突然发声,让这场风波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近日,在北大纵横举办的公益大讲堂活动中,苏柳作为嘉宾出席,活动现场她主动谈及《我的楼兰》的创作历程与版权归属问题,每一句话都直指当前争议的核心。她明确表示,《我的楼兰》的歌词创作完全由自己独立完成,从歌曲标题的构思到每一句歌词的打磨,再到标点符号的斟酌,均出自她一人之手,而歌曲的旋律则由刀郎谱写。但她特别强调,这首歌曲并非 “刀郎为云朵创作” 那么简单,而是她与刀郎两人为云朵量身打造的合作作品,三者缺一不可。

“一首歌曲的成功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功劳。” 苏柳在现场说道,她认为《我的楼兰》能成为经典,是词、曲、唱三方共同成就的集体成果 —— 歌词提供了情感与意境的基础,旋律赋予了故事的灵魂,而云朵的演唱则让这份情感与灵魂有了具象的表达,三者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才最终让这首歌曲打动了无数听众。

她还着重提到一个关键信息:“这首歌的网络点击量高达百亿,离不开云朵十年来不遗余力地演唱和传播。” 在苏柳看来,如果没有云朵十年间在各种舞台上的持续演唱,没有她用独特嗓音对歌曲情感的反复诠释,即便歌词写得再出色、旋律谱得再动人,《我的楼兰》也难以达到如今的传播高度,更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苏柳对《我的楼兰》版权归属的明确表态。她在公益大讲堂上直言,自己从未将《我的楼兰》的歌词版权转让给任何公司或个人,截至目前,该歌曲的歌词版权仍完全归属于自己。这一说法与此前刀郎版权公司发布的 “涉事歌曲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 的声明存在明显冲突,也直接挑战了外界对 “刀郎拥有歌曲完整版权” 的固有认知。

苏柳的这番发言,很快被网友解读为 “替云朵说公道话”,认为她是在为云朵争取歌曲演唱的合法权益,甚至被视为对刀郎团队的公开质疑。但令苏柳本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番发言不仅没有为她赢得支持,反而将自己推向了网友热议的焦点,一场针对她个人背景的深挖随即展开。

有网友通过公开信息梳理发现,苏柳出身于广西的艺术世家,父亲苏铁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国家一级作曲,曾创作过多部影视配乐作品;母亲黄淑子则是广西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编剧,在戏剧创作领域有着深厚造诣。这样的家庭背景,让苏柳从小就浸润在艺术氛围中,也为她后来的歌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履历方面,苏柳在 1992 年第二次入伍后,进入武警总部政治部文工团工作,期间参与过不少军旅题材的音乐创作;退役后,她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剧务、场记、副导演、助理文学编辑等职务,在影视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随着深挖的深入,有网友发现苏柳身上曾存在 “学历造假” 的争议。此前,苏柳在公开场合或个人介绍中,曾自称是 “鲁迅文学院学员”,而鲁迅文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学教育机构,其历届高研班、研修班的学员名单均会通过官方渠道公示。有细心的网友查阅了鲁迅文学院多年来的学员名单,却始终未找到 “苏柳” 的名字。这一发现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网友开始质疑苏柳发言的可信度,认为她连个人学历背景都存在争议,其关于《我的楼兰》版权归属的说法也值得怀疑。

面对汹涌的质疑声,苏柳及其团队始终未通过任何官方渠道作出正式回应,既未解释 “鲁迅文学院学员” 身份的疑点,也未进一步提供版权归属的相关证明,这让争议陷入了更大的迷雾之中。

不过,即便网上对苏柳的发言存在诸多争议,她在公益大讲堂上提到的一个观点,却得到了不少理性网友的认同:好的歌曲是词、曲、唱三方相辅相成的成果。确实,回顾《我的楼兰》的走红历程,如果没有苏柳笔下 “想问沙漠借那一根曲线,缝件披风为你御寒” 的诗意歌词,没有刀郎谱写的充满西域风情的悠扬旋律,没有云朵空灵辽阔、饱含情感的演唱,这首歌曲或许难以成为播放量破百亿的经典,也无法在听众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当《我的楼兰》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苏柳笔下描绘的楼兰意境、刀郎谱写的动人旋律,还有云朵那穿透灵魂的嗓音,以及背后那段曾被传为佳话的师徒故事。版权可以到期,商业合作可以终止,师徒间的互动或许会减少,但那些旋律中蕴含的恩义与感动,那些曾陪伴听众度过无数时光的情感共鸣,早已超越了商业规则的界限,成为华语乐坛一段独特的记忆。

正如刀郎曾经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音乐的态度只要正确就好。而这份 “正确”,或许既包括对版权的尊重、对创作的敬畏,也包括对曾经并肩同行的情谊的珍视 —— 毕竟,正是这些不同维度的 “正确”,才共同孕育出了《我的楼兰》这样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