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音乐梦的人,转做投资人回报超百倍,他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10-06 15:37:36 浏览量:2
如果没见过张野本人,仅从网上简介认识他,对他的印象未免会有些割裂:消费投资人、古典音乐人、全球百大DJ……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几个标签,居然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见到本人并与之交谈后,想象中的反差感并未出现,反倒觉得几个身份在他身上完成了奇妙的和谐统一。
他热爱投资,也享受音乐,两项职业被他用作品思维的共通性串联起来,投资人和音乐人是他的一体两面。但实现二者内洽的过程,他用了10年。
他曾是音乐人,后转型为投资人,凭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清晰的判断,以及独到的识人眼光,迅速在天使投资人群体中脱颖而出。他荣获了多项殊荣,包括36氪“2017年中国新消费领域10大投资人”、投中&EFG创业基金会“2017年度中国最佳天使投资人TOP30”等。
在投资圈,张野算是个“异类”。当大多数投资人还在为下一个风口焦虑时,42岁的他已经悄然登上了全球百大DJ榜单,虽然排名108,但这个身份标签,足以让他在一众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中显得格格不入。一个玩电子音乐的DJ,同时还是早期消费投资机构青山资本的创始人,这两个看似分裂的身份,背后却藏着一个回报超百倍的投资密码。这故事,得从头说起。
很多人通往财富自由的路,起点是华尔街或者金融街的顶级投行,但张野的起点,在莫斯科。18岁那年,他揣着父母给的一年生活费,一个人跑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不懂俄语,作曲基础几乎为零,唯一的信念就是搞严肃音乐。那时的他,还只是个14、5岁就在酒吧弹唱补贴家用的少年,跟后来参加《中国好声音》的王卓、《中国达人秀》的刘锦泽一起组过乐队,心里装着Beyond的梦。
但他偏要选最难的路。在莫斯科,他从预科读起,硬是让导师点了头,给了个“试一试”的机会。没想到,大一那年,他竟然拿下了普罗科菲耶夫国际作曲大赛的大奖,成了第一个拿这个奖的华人。那笔3000美元的奖金,是他人生中靠才华赚到的第一桶金。
张野的投资生涯,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走过寻常路。他那笔3000美元的奖金,最终没有变成改善生活的经费。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身在使馆的他,亲眼目睹了华人们踊跃捐款的场面,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个人的艺术成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一个电话打给父亲,他让父亲代他把这笔钱全捐了。这个决定,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财富或许能放大一个人的价值,让善意走得更远。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部电影——《社交网络》。电影里那个投资人的角色,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投行或咨询公司按部就班地刷履历,而是动了个更野的念头:自己赚钱,自己成立基金。
他的第一桶金,也不是来自金融市场。大学二年级开始,他就凭着一股闯劲,在莫斯科做起了中俄跨境贸易,甚至还涉足了农业投资。这条路,让他避开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完成了原始积累。2012年毕业后,他开始做个人天使投资。2013年,30岁的他来到北京,两年后,青山资本正式成立。
他的投资决策,也充满了这种“非共识”的味道。当年手游热潮席卷创投圈,他自己虽然是个《王者荣耀》高手,却偏偏觉得手游竞技性不如端游,战队波动太大,所以一个相关项目都没投。反倒是对一个不被看好的端游数据服务公司“捞月狗”,他果断出手了。原因很简单,他熟悉那个网红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作为资深玩家,他有自己的“体感”。
最能体现他“逆行”风格的,是2021年的一次决策。当市场都在追捧人民币基金时,他却带着青山资本,逆势转向了美元基金。他的逻辑很清晰:美元基金动辄12年的存续期,更长的耐心,才配得上早期消费项目漫长的成长周期。事实证明,他赌对了,第一期美元基金就做出了1.7倍的账面回报。
如果说“野路子”是张野的行动指南,那么“审美”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审美是当下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也是一个伟大的消费品牌必须具备的要素。这份底气,源自他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受到的严苛训练。
他有一种“作品思维”。在他看来,投资一个项目,就像是创作一首乐曲,必须要有差异化和独有的灵魂。投资人应该像作曲家一样,站在幕后,支持一个“作品”从无到有,并给予深度的陪伴。这种视角,让他能跳出单纯的财务模型,去感受一个产品的质地和创始人的品味。
这种审美判断力,在实践中屡试不爽。他投“花点时间”,最初的触动,仅仅是因为收到了一束设计别致的鲜花。当创始人朱月怡还在犹豫时,张野当场一个电话打给高圆圆,直接促成了明星跟投,两周内就搞定了融资。他的果断,来自审美带来的直觉自信。
他还投过一个叫“逸文科技”的AI眼镜项目。最打动他的,不是技术有多花哨,而是产品上的“做减法”审美。那款眼镜砍掉了摄像头这些冗余功能,只专注于核心需求。张野觉得,这跟微信这类优秀软件的逻辑是一致的,克制,才是一种高级的审美。
他甚至会因为审美而放弃。比如二手手机平台“找靓机”,他一开始也犹豫,但最终还是投了,因为他判断这个品类能长成二手车那么大。他的评判标准很直接:产品、效率、用户体验,对于早期项目,只要有一点足够突出就行。从柴院的五线谱,到消费赛道的商业计划书,张野的核心能力其实没变,只是把对“乐章”的判断力,转译成了对“产品”和“品牌”的洞察力。
张野的人生轨迹,像一个螺旋。30岁时,他决绝地“抛弃”音乐,一头扎进商业世界。40岁时,他又坦然地“拥抱”音乐,成了舞台上的DJ。这看似矛盾的两次转身,背后是他长达十年的内心挣扎与自我整合。
第一次转身,是被现实推了一把。汶川地震让他意识到,纯粹的艺术在现实冲击面前,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一种更直接、更有力量的方式去影响世界。于是,那个获奖的古典音乐人,被一个篤定、果断的投资人身份所取代。
但这十年,他并不轻松。在北京创办青山资本,投出了花点时间、找靓机、pidan、每日黑巧等一众知名项目,事业上风生水起。但内心的矛盾却始终存在。他担心,自己重拾音乐,会被投资圈视为“不务正业”。同时,古典音乐那件严肃的“长衫”,也成了他的包袱,让他放不下身段。他曾一度陷入困惑与内耗。
第二次转身,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和解。一方面,是远在俄罗斯的导师多年来持续的鼓励。另一方面,是人到四十的心境变化。他不再纠结于寻找唯一的答案,而是学会了用更开阔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他想通了,投资人和音乐人,都是他的一部分,是无法剥离的“底色”,他决定全部接纳。
38岁那年,他重启音乐事业。但他没有回到耗时漫长的古典乐,而是选择了电子音乐。这个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高度理性的决定。做DJ,玩电音,创作周期相对短,又能直接连接当下的年轻人——那些既是他的投资标的,也是他产品的消费者的年轻人。这不仅满足了他的创作欲,更成了他投资事业的一种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