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奥运冠军、200多位世界冠军,都从广州这里走出!
发布时间:2025-10-20 09:37:26 浏览量:3
从空中俯瞰,二沙岛恰似一颗碧绿的橄榄核,静静嵌于碧波之上。从鸦片战争时期扼守江河的炮台,到民国年间涵养心性的颐养园;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训练基地,到如今流淌城市韵律的“音乐会客厅”……
从江中沙洲到都市绿洲,这座东西绵延3.3公里、南北最宽处达600米的“珠江第一岛”,以百年时光为笔,写就了一段“文武双全、动静相宜”的传奇。
它恰是广州的生动缩影:既流淌着音韵的灵动,亦有体育赛场奔涌的热血;既有笔墨丹青晕染的雅致,更有市井烟火萦绕的惬意。走进二沙岛,便是走进广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01
烽火烟云
从珠江新城CBD出发,驱车10分钟即可抵达二沙岛。如今市民漫步于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时,鲜少知晓:百年前这座江中的沙洲,曾在时代浪潮中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故事。
中流砥柱炮台曾守省河咽喉
二沙岛是珠江河道上的一个江心洲,因位于珠江扩张段,水流缓散,加上地处东濠涌出口,流沙于此淤积而成。
其最初分为沙北(海心沙)、沙西(扩城沙)、沙南(凤凰沙)三部分,因成岛晚于下游的大沙头,老广州人便亲切地称它为“二沙头”。随着村民围基养鱼造田,三片沙地逐渐连为一体。
二沙岛鸟瞰
二沙岛真正走进历史,源于东端“二沙尾”的中流砥柱炮台。这座炮台又名中流沙炮台,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毁。即便战后仓促修复,1847年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又遭英军猛烈轰击,再度沦为断壁残垣。
直到同治末年,时任两广总督张兆栋在珠江流域与虎门要塞修筑了四座关键炮台——大黄滘、中流砥柱、威远、下横档,其中一座便是在旧址上重建的中流砥柱炮台。光绪六年(1880年),张树声接任两广总督后,将中流砥柱炮台改为西式半地下形制,即把大炮安置在地平线以下的炮池内,既隐蔽又能增强防御能力。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广东海图说》中曾明确记载:“中流沙台:曰中流砥柱,在珠江北支江心,岸上两台,北曰绥远,南曰定功。凡三所,计三座,光绪六年(1880年)从旧台改建,置洋炮一尊,余俱旧炮。”
此时的中流砥柱炮台,已不再是孤立的堡垒,而是形成了一个炮台群——除了江心主台,还包括北岸簸箕村(今杨箕村)的绥远炮台,以及南岸的定功炮台。1898年绘制的《广东沿海图》、1920年的《广州市》地图中,均清晰地标注着这三座炮台的名称,足见它们在当时仍存在。而随着炮台军事价值的消解,它们最终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里。
高奇峰建天风楼成二沙文艺源头
鸦片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二沙岛的故事却未沉寂。20世纪20年代,在岛屿的西端一隅,崛起了一片兼具江南园林雅致与西洋别墅格调的建筑群——它便是“珠江颐养园留医院”。
航拍颐养园旧址的历史建筑群和园林。
1922年建成的颐养园,其缔造者是当年靠一味“发冷丸”(专治疟疾的中成药)闯出名堂、被誉为广州“药王”的梁培基。
”颐养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仿照北京颐和园的规制,将亭台水榭的园林景致、红墙洋瓦的西洋别墅与专业的医疗功能融于一体,成为广东首家“旅馆医院”。园内13栋建筑分别用作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正门上方“珠江第一岛”的横额(现存题字为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所书)两侧,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题写的楹联;穿过门楼,迎面可见“云山在望”四字匾额,出自谭延闿之手——据说当年站在这里,抬眼便能望见白云山的黛色山影,景致开阔。
如今,颐养园的10余栋别墅洋房仍保存完好,其中最西端的“渔庐”,是岛上现存最早的楼房,其建成年代甚至早于颐养园。它原是民国时期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魏邦平的别墅,其西侧墙壁上嵌着康有为女弟子、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静廼寿”石匾。
渔庐。
“天风七子”掀美术革新
颐养园留存建筑中,最具艺术分量的是西角“天风楼”。这座黄绿小楼爬满时光痕迹,北墙嵌关山月题“天风楼”云石牌匾,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在此写下艺术革新篇章。
今日天风楼
1929年,身患肺病的高奇峰至二沙岛颐养园疗养,喜欢此地“楼台叠翠,绿水一湾”,次年便在弟子的资助下建起新居,因江风常沐,遂名“天风楼”。小楼以四米长桥连接土堤,与周边颐养园建筑群相映,成为文人雅士的聚点。
住进天风楼后,高奇峰闭门谢客,唯邀何漆园、赵少昂等弟子在此雅集课徒,“天风七子”的名号便由此传开。他们融汇中西,将岭南画派的理念付诸笔端,创造出绮丽灵动又雅俗共赏的画风。1933年春日,高奇峰率弟子于天风楼共绘《十分春色图》。1932年之际,天风诸子合作《花鸟图》祈愿山河同心,黄少强以《洪水流民图》直击时艰,将画作售得的两千银圆悉数捐出赈灾。
高奇峰在天风楼驻留虽仅四年,却奠定了岭南画派的重要一脉。他离世后,弟子们仍常聚于此。后来“天风七子”多赴海外,将岭南画派画风远播海外,形成广泛影响。
2002年,天风楼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静静矗立在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一隅。从这里诞生的“敢为人先”的艺术精神,成为二沙岛文艺基因的重要源头。
二沙岛颐养园旧址建筑群及园林
颐养园不仅是疗养胜地,更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
因二沙岛曾设水上机场,可经水路或飞机快速离开广州,许多政要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梁培基也常在这里款待梅兰芳、谢冰心、廖梦醒等文化名人。
这座雅致园林的底色,始终是家国情怀。梁培基本人赤诚爱国,子女们也纷纷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据广州地方志记载,1941年,中共北江特委派梁培基女婿王磊回穗建秘密据点,选中颐养园。在颐养园,王磊为游击队筹资金、购药品;还开办党的培训班,培养进步学生、教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结业后或留穗斗争,或赴游击区。
02
体育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二沙岛的命运也迎来关键转折,蜕变为孕育体育冠军、见证中国竞技体育成长的“冠军摇篮”。
建训练基地
诞生中国体育多个“第一”
1952年,中国代表团虽获赫尔辛基奥运会参赛资格,却因筹备仓促未能踏上赛场——彼时还没有供国家队系统训练的完整场馆。1956年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筹备启动,因广州气候与墨尔本相近,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体委斥资200万元(这在当时堪称“巨款”),决定在二沙岛打造专属训练基地。
场馆设计以当时世界体育设施的标杆——匈牙利布达佩斯体育岛为参照。工程于1955年动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1956年9月正式交付。基地建成之初不通陆路,也没有桥,只能以小舟摆渡。后来为方便出入,搭建了一座步行桥,如今,那座小桥已随着二沙岛的通车不复存在。
如今的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基地最初定名“广州国际体育俱乐部”,交付时更名为“广州体育俱乐部”。它的规模与功能,在当时堪称“国内前所未有、国际罕见”:可同时满足田径、游泳、足球、乒乓球等20多个项目的全天候训练需求。据广东省体育局原局长董良田回忆:“这些设施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
尽管中国最终未参加1956年奥运会,但这座占地约20万平方米的基地,却成了广东运动队的“家”,更诞生了众多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
标志性场馆藏着热血记忆
体育故事讲述突破与传承
基地建成之初的两座标志性场馆——露天跳水台与一号足球场,不仅是训练场地,更藏着一代代体育人的热血时光。
· 露天跳水台:中国跳水的“活文物”
在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一隅,一座混凝土露天跳水台静静矗立,董良田直言它是“中国体育史上的活文物”。这座跳水台与基地同年建成,完全参照匈牙利模式设计,设有1米板、3米板,以及3米、5米、7.5米、10米跳台,是当时国内顶尖的跳水训练场地。
当年的二沙露天跳水台,如今已成“地标”。
说起它的故事,绕不开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彩色体育片《女跳水队员》。
影片主取景地虽在湛江,但二沙岛的这座跳水台与露天跳水池,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拍摄地。片中教练“周宾”的扮演者,正是曾8次斩获全国冠军的广东跳水名宿黎振德,他那句“周宾不行了,但我要让千万个周宾飞上天”的台词,至今仍激励着后辈;而影片里专业流畅的跳水动作,实则由郑观志等名宿亲自上阵完成。
奥运跳水冠军谢思埸等奥运健儿回到广东。
陈肖霞、李宏平、谭良德等跳水名将,早年都曾在这座跳水台上“摸爬滚打”。每年3月的广州,珠江水温仅十几摄氏度,冰凉刺骨,但为备战4月的全国比赛,运动员们仍咬牙频繁下水。更艰苦的是,当时的跳水池没有排水设备,一年积累的淤泥能达半米深,每到清理季,工作人员都要搬来大型抽水机“大动干戈”,才能让泳池恢复清澈。
1985年,二沙岛室内跳水馆建成,10岁的余卓成从新会来到广州,进入广东跳水队集训。数十年后,新跳水馆走出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冠军;当年站在跳水台下仰望的少年,也完成了华丽蜕变——从中国首个世锦赛男子3米跳板冠军(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世锦赛和世界杯中集齐所有男子跳板项目6枚金牌的运动员),到转型裁判、管理者,带领广东省技巧蹦床项目冲刺奖牌……
二沙岛的体育故事里,始终流淌着热血、突破与传承的基因。
· 一号足球场:广东足球的“见证者”
1956年建成的一号足球场,是广东足球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董良田曾回忆,当年这座球场有个特殊的“打擂台”规则:赢球的队伍留下守擂,输球的队伍则必须离场,他和队友们“每每以能坚守一号场为荣”。
二沙一号足球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号足球场还是国家队集训的重要场地,其中最令中国足球人津津乐道的,是国足与朝鲜队在此进行的两场友谊赛。当时的朝鲜队实力强劲,曾在1966年世界杯上淘汰意大利队挺进8强,比赛瞬间点燃了广州球迷的热情,不少球迷为近距离观看比赛竟直接从珠江两岸游泳“偷偷”登岛。
人生能有几回搏”:
运动员全力以赴备战全运
近日,记者走进二沙体育训练中心,道路尽头的标语墙格外醒目——“人生能有几回搏”。这不仅是从这里走出的我国首位世界冠军、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的名言,更成了一代代二沙运动员的精神坐标。
眼下正值全运会备战关键期,即便在国庆假期,训练中心里仍是一派火热景象,运动员们的目标格外坚定:“冲上全运会领奖台!”
乒乓球训练中心内,20多张球台几无虚席,队员们反复打磨着每一个动作细节:发球的弧度要再精准些,接杀的节奏要再快半拍,哪怕是握拍的力度,都要反复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他们每天要坚持6小时,每周还有两个晚上要加练,球台旁的汗水,是他们对“拼搏”二字的最好诠释。
运动员在乒乓球训练中心训练。
击剑场馆内,墙上挂着“宝剑一出,谁与争锋”标语,剑刃交锋的脆响此起彼伏。空调下的记者站立片刻便觉微凉,而运动员们厚厚的击剑服却已被汗水浸透,贴在后背上。场中两位佩剑队员正激烈对战:左脚猛踏弓身,剑尖“唰”地探出,精准抵住对方剑刃,攻防转换间动作干脆利落;对战稍歇,两人摘下护面,额前的头发已被汗水打湿,紧紧贴在额头——他们正是广东击剑队的名将许英明与周俊炜,他们用一次次对决训练,延续着二沙岛的热血传承。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里击剑队员刻苦训练。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广东体育明星的摇篮
近70年来,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历经多次更名:1971年6月改名为“广东二沙头体育训练基地”,1972年改名为广东省体工队,1993年命名为广东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2000年更名为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2013年最终定名为“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这里的场馆风格堪称“体育建筑博物馆”:既有民国时期的洋房别墅、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体育设施,也有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标准化场馆、21世纪落成的现代化设施。如今,它可同时为田径、游泳、举重、体操、击剑、羽毛球等16个项目提供专业训练的条件。
近70年来,这里走出31位奥运冠军、超200位世界冠军:从“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到“亚洲飞人”苏炳添,其中最耀眼的,当数二沙岛的“四件宝”——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戚烈云,中国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陈肖霞。他们是中国竞技体育突破的缩影。
花样游泳奥运冠军广东姐妹王柳懿、王芊懿回到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03
文艺绿洲
提起二沙岛,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密集的文化坐标:星海音乐厅的流线型穹顶、广东美术馆的白墙展窗、岭南会展览馆的典雅庭院……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从历史文脉到当代创新,这里早已成为一座流淌着艺术基因的“文艺之岛”。
二沙岛上的雕塑。
广东美术馆:岛上首个公共文化建筑
当代艺术“前沿阵地”
初秋的二沙岛,文艺气息与江风交织。今年7月,首届“粤藏粤美——广东省美术馆馆际典藏精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启幕,展出关山月、何香凝等粤籍名家的笔墨,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师的经典,喻红、丁乙等当代先锋的探索之作,引发观展热潮,其中不乏像潘老师这样的“老粉丝”。
“我和广东美术馆的缘分,算下来已经16年了。”身为美术老师的潘老师,大学时便是美术馆的常客,“现在一个月还会来两次,这里是我除了单位之外去得最多的地方。”2016年,她从“观众”进阶为“志愿者”,每周都会来美术馆开设艺术课,教市民绘画。
谈及对美术馆的印象,潘老师语气里满是认可:“这里的公共教育做得特别用心,不只是挂几幅画那么简单——会用立体装置、影像视频还原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还会讲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思考,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是用亲民的互动形式,让大家真正‘触摸’到艺术。”
二沙岛上的雕塑。
这份“专业与亲民并存”的特质,从广东美术馆诞生之初便已刻入基因。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美术馆作为岛上首个公共文化建筑破土动工。那时候国内美术馆的概念还很模糊,大多场馆只是“群艺馆”“展示厅”的定位,馆方却在建馆之初便明确“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功能,这一前瞻性定位为其奠定了行业标杆地位。
作为华南地区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广东美术馆最亮眼的成就,莫过于打造了“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两大国际文化品牌。
曾任馆长的王璜生坦言,首届广州三年展以“中国实验艺术10年”为主题,本身就是一次“破冰”:“当时没有任何官方美术馆敢正面聚焦中国实验艺术,我们是第一个系统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艺术脉络的机构,这一举动立刻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也直接奠定了美术馆后来的行业影响力。”开馆至今,广东美术馆始终以“引领业界风潮”的姿态,举办一系列重磅展览:从梳理岭南美术百年历程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到致敬时代的“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诸多展览中,单展最高参观人次突破10万,成为广州文化圈的“现象级事件”。
中山大学教授冯原曾指出,广东美术馆是中国地方美术馆发展的重要代表,它已超越“展览空间”的定义,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地标”。
星海音乐厅:艺术殿堂“高而不贵”
音效达到世界一流
若说广东美术馆是二沙岛的“视觉盛宴”,那星海音乐厅便是这片土地上的“听觉殿堂”。
这座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艺术建筑,于1998年6月13日——冼星海诞辰之日正式启用。自北向南眺望,整座建筑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线条轻盈灵动;从西往东俯瞰,又似一架平卧江畔的钢琴,白色外立面与珠江碧水相映,仿佛随时会奏响流淌的旋律。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内部声学设计——国内最好的纯自然声演奏厅、东南亚最大的巨型管风琴、全国第一台羽管键琴、约1.83秒的混响时间……
时至今日,各种剧院和音乐厅在全国遍地开花,星海音乐厅仍拥有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声学设计,并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专业音乐厅之一。
星海音乐厅远景。
1998年的首演之夜,注定成为广州文化史上的难忘时刻:广州交响乐团与钢琴家孔祥东、歌唱家郑咏等艺术家联袂献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激昂旋律、《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恢宏乐章,一同响彻珠江夜空。
“我们列了个‘拔草清单’,上面有全球排名前20位的交响乐团名单,然后一个一个去找去谈,包括全球知名的指挥大师、独奏大师,我们都要‘按图索骥’。”广东省星海音乐厅原主任刘莹回忆,1999年,星海音乐厅落成后还不到一年时间,就迎来了首个世界名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这是该团首次来华演出,最后一站驻足广州,在星海音乐厅连演两场。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台下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合唱,场面令人动容。
从此,星海便开始了“开挂”的旅程,洛林·马泽尔、肯尼·基、弗兰茨·威尔瑟-莫斯特、吉里·贝洛拉维克、克里斯蒂安·蒂勒曼、阿什肯纳齐……一众如雷贯耳的国际音乐大师,纷纷在星海与广州观众见面。数十年间,这里始终是世界顶尖艺术力量的聚集地。
乐队在二沙岛露天演奏。
难能可贵的是,星海音乐厅始终践行“高而不贵”的理念,“年度音乐大赏”邀来维也纳爱乐、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顶级阵容,却坚持设置百元内亲民票价;“周末民乐坊”联合广东民族乐团,以80元公益票让老广近距离感受粤胡、高胡的韵味;“星海会讲座”则邀请音乐人拆解创作密码。也正因如此,“喝早茶的老广走进音乐厅”不再是新鲜事,而是成为广州文化生活的常态。
每逢金秋,各种户外音乐会会让二沙岛变身“音乐岛”,各式演出密集登陆全岛,从音乐厅内的演奏变为珠江边的免费露天表演。市民可静坐江畔,任江风裹挟着月色与旋律,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感受广州独有的浪漫文化图景。
04
诗意宜居
体育热血与文艺雅致,最终融入二沙岛日常,成为广州人的“都市绿洲”。它是精神栖息地,更是烟火与诗意并存的生活空间。
“二沙头”更名为二沙岛:
烟火与诗意并存的空间
这里无市中心的喧嚣,只有慢生活的优雅。清晨,老人在碧道散步打太极,午后年轻人带野餐垫晒太阳,傍晚家长带娃看日落,遇训练归来的运动员,孩子兴奋挥手。
“最美的是阳光和绿植。”两年前在二沙岛安家的陈女士,每天沿碧道散步,烟雨路、春晓街等诗意路名与岭南秀色相映,每一眼都是风景。
二沙岛上的婚纱照拍摄现场。
这份宜居质感,是数十年城市建设的精心雕琢。1985年,站在广州大桥西望,二沙岛还是一派乡野风光——仅有体育训练中心零星散落于果林、菜畦与莲塘之间。随着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文化地标相继规划,“二沙头”这个旧名渐渐与新的城市定位不符。1989年,广州市地名委员会正式宣布更名为“二沙岛”,取消夏源大街、沙地大街等旧称,从数十套方案中敲定以新旧“羊城八景”为道路命名。
宜居硬件的升级同样步履不停。20世纪80年代末,二沙岛启动全面规划,岛上住宅多为低层洋房,以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规划理念,实现了建筑与公园、碧道的自然相融,如今已成为广州宜居范本的代名词。
跑团成员在二沙岛挥洒汗水。
作为“珠江观光休闲带”的核心段落,二沙岛早已织就一张“便捷+赏心”的生活网:步行过海心桥,便可直达广州塔俯瞰夜景、漫步花城广场;发展公园、传祺公园、体育公园、宏城公园、艺术公园这五大绿地,与7.3公里环岛碧道相拥成趣,构成“两环五园”的景观格局;2025年广州地铁12号线的开通,更让这座江心岛接入轨道交通网络,静谧与便捷达成完美平衡。
二十余年的开发开放中,二沙岛的体育基因从“专业竞技”延伸至“全民休闲”。周末的岛上,跑步、打球、露营的人群构成珠江畔最鲜活的风景线,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举措,让“全民运动”理念深深扎根。
2020年10月,改造后的二沙岛体育公园正式开放,成为广州首座智能体育公园——这片约5.2万平方米的场地,通过科学布局运动区域与智能设备,让市民在绿意中享受科技赋能的健身体验,如今每日客流络绎不绝,成了名副其实的“运动乐园”。
孩子们在二沙岛体育公园玩耍。
位于岛中心的发展公园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凡,海印足球场、“广州最美赛道”5公里缓跑径等设施,为大众提供了多元运动选择。晴澜路段的碧道更是热门打卡地,“看着江边落日跑步,工作带来的疲惫一下子就散了!”街坊们的点赞,正是二沙岛休闲体育功能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
体育活力更在向产业延伸。根据规划,二沙岛周边3平方公里区域将依托“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互联网”业态,以“六星六环”布局升级为“多功能国际运动休闲岛”——“六星”涵盖体育公园、艺术公园等六个智慧体育公园,“六环”包含外环及各公园独立缓跑径,智能健身“珍珠链”的嵌入,将让这里成为湾区体育休闲的标杆。
这座珠江上的“体育航母”与“文艺绿洲”,这片藏着历史底蕴与未来期许的江心碧岛,正以“文武双全、动静相宜”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二沙岛上的“千日红”花海。
二沙岛路名之美
大通路、烟雨路:延续宋元“大通烟雨”千年古韵
晴澜路、晴波路:倒映“珠江晴澜”“珠水晴波”的江天胜景
春晓街:藏着“药洲春晓”的雅致
潭月街:浸润“鹅潭夜月”的浪漫
渔唱街:留存“荔湾渔唱”的闲情
砥柱街:借“琶洲砥柱”的意象,寄望体育训练中心培育体坛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