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她在纪念馆里带观众唱红歌,200多首革命歌曲串起百年党史

发布时间:2025-10-23 10:52:08  浏览量:2

房山霞云岭,大山深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里,不时传出悠扬的歌声。一位讲解员正面向观众,一边用手轻轻打着拍子,一边动情演唱。她的眼神清亮,歌声时而轻柔婉转,描绘着南湖上的朦胧烟雨;时而眉峰一转,音调变得浑厚激昂,仿佛千军万马摧枯拉朽。

她,就是邢秀花。五年前从良乡二小的讲台退休后,她便站上了这里的新“讲台”,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邢秀花从小就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她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常有“野营拉练”的解放军战士住在院里,还经常举行拉歌比赛,父亲也经常教她唱红歌、唱军歌。久而久之,邢秀花便喜欢上了唱歌。后来,邢秀花当上了音乐老师,一干就是36年。“我教刚入学的孩子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教毕业班的学生唱《毕业歌》。希望这些歌曲陪伴他们,让他们充满前进的动力。”

五年前,邢秀花从学校退休,回到老家霞云岭乡,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纪念馆用200多首革命歌曲,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太有意义了!”邢秀花决定在纪念馆里当一名志愿讲解员,为家乡的发展发挥余热。“我不在乎报酬,就是想让这些歌唱下去,让歌里的故事传下去!”

为了讲清楚每首歌的来龙去脉,邢秀花开始查阅大量资料,认真学习党史,反复练唱这些革命歌曲,两个月的时间,便整理出了适合自己的讲解词。

与其他纪念馆不同,这座以革命歌曲为主题的纪念馆,不仅需要讲解员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还要现场演唱,用歌声带动观众的情绪。而对于教了半辈子音乐的邢秀花来讲,唱歌正是她的“看家本领”。

刚开始讲解的时候,邢秀花边唱边讲解,观众多是静静聆听,偶尔有个别观众跟着唱上几句。一次,有个参观团队的领导找到邢秀花:“您能教我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吗?”“没问题!”于是,邢秀花一边讲党史,一边教唱歌,像是把音乐课堂开进了纪念馆。这件事启发了邢秀花,后来带队讲解的过程中,她便会鼓励观众一起合唱。“很多红歌大家耳熟能详,像《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南泥湾》,许多人即便记不住歌词也能记住旋律,我会鼓励大家哼上一两句,带动观众参与到讲解过程中来。”在邢秀花的带领下,观众的合唱声一浪高过一浪,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参观纪念馆的人群各异,有居民群众、在校学生,也有革命后代和机关干部,邢秀花会灵活调整讲解方式。“革命后代参观时,我会着重通过唱歌带动现场的气氛,让大家重温当年的时代洪流;年轻人来的时候,我会着重讲解每首歌曲的时代面貌,让年轻人沉浸式了解历史脉络。”

一次,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来参观。老人被这里的革命歌曲深深地吸引着,用颤抖的声音唱了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老人说:“听着歌曲看着展览,就像是回到了战场……”邢秀花静静陪伴,与老人家一同回忆,一同唱歌。

担任讲解员的这几年,邢秀花反而比退休前更忙了。邢秀花家住房山良乡,从良乡到霞云岭,要走将近2小时的山路,全程近100公里。年近六旬的她,每周要自驾往返好几次,风雨无阻。遇上雨天,山路泥泞打滑,她便提前出门;午休没有地方,就跑到自己的车里稍微歇息一下。

身为专业声乐教师,邢秀花还主动揽下讲解员的培训工作。有的讲解员没有音乐基础,邢秀花就从基础乐理知识和发声技巧教起,从吐字归音到情感共鸣,她手把手教、逐字逐句纠。在她的指导下,纪念馆所有的讲解员都能自信地唱起红歌。

2023年夏天,受特大洪水的影响,纪念馆暂停开放。直到今年6月,纪念馆修复工程圆满完工,重新向参观者敞开大门。“重新开放的纪念馆更新了部分服务设施和展陈项目,可纪念馆毕竟在大山里面,观众来往还是不太方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红色历史,这两年邢秀花多次参与巡展和宣讲活动,特别是在今年,邢秀花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和房山区百姓宣讲团的宣讲活动中,将纪念馆的内容改编成宣讲词,走入机关单位、档案馆、图书馆、中学、高校,将一段段红色旋律和故事从大山深处带了出来。

“红色文化不能只在纪念馆里‘睡大觉’,要唱到群众心里去!”怀揣着这份信念,邢秀花以音乐为桥,通过自己的声音,让红色基因顺着旋律流淌到村镇街巷、校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