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赛制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全球交响

发布时间:2025-10-24 12:57:47  浏览量:2

继全球范围初轮竞选后,10月26日至11月3日,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将于福建泉州大剧院展开复赛角逐。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才俊,将汇聚于千年海丝古港、宋元中国的东方起点——泉州,以琴键为舟,以旋律为帆,开启一场跨越文化疆域的艺术对话。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携手福建泉州市惠安人民政府与芬兰萨翁林纳音乐学院等海外合作院校机构联合举办。这一新创赛事是世界范围内首个以“音乐家比赛”命名的国际赛事,创新性地构建了三轮不同类别的竞赛单元,全面、系统地评估选手的综合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我们力图通过系统性赛制创新,探索音乐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这不仅关乎技艺的锤炼,更关乎艺术人格的完整塑造,是为全球音乐教育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实践。”

赛制独创,育人为本

在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旗下,全球仅钢琴类赛事已逾750项,年产出前三名获奖者超两千人。在此背景下,青年艺术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远比竞赛名次更为关键。

此次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首创“三轮递进、多维贯通”的评估体系,层层深入地考察选手作为完整音乐家的综合素养:初赛为钢琴独奏视频选拔,复赛涵盖室内乐与艺术歌曲合作,决赛则提升至指挥与乐队协作的复合层面。参赛者不仅需展示精湛的独奏技艺,更须在复赛中呈现作为合作钢琴家的敏锐感知,并于决赛中实现从键盘到指挥台的角色跨越,展现对音乐全局的掌控力。

复赛环节的设计尤为精微。于泉州大剧院举行的室内乐单元,选手们将在组委会提供的高水平室内乐团协作下(少部分为自带合作音乐家),在贝多芬、勃拉姆斯或理查·施特劳斯的经典弦乐奏鸣曲,或贝多芬与舒伯特的钢琴三重奏中作出选择,考验其对室内乐的对话性与合作结构感知力的把握水平。随后,晋级者进入艺术歌曲单元,不仅诠释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德奥经典,更需按章程演绎选自上海音乐学院与德国大熊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中的两首中国作品。

决赛设计更具突破意义。四位决赛者将从泉州回到上海,于11月10日登上贺绿汀音乐厅决赛舞台。选手们须自选一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在钢琴上演奏的同时,同步指挥由上音名师担任声部首席的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完成演绎。

评委在选手与乐队排练工作的过程中即开始参与评判,并记录其指挥与合作工作能力,最终结合正式比赛的表现综合评定,从而实现从“演奏者”到“音乐诠释者”再到“舞台引领者”的完整评价链。

获奖选手将获荐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音歌剧院演出季及其他上音国际合作平台等高规格项目,从而打通从“赛场的获奖者”到“舞台的艺术家”的职业转化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音乐英才铺设通向世界音乐舞台的坚实桥梁。

以音乐为媒的文明互鉴

本届赛事选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本身即具深远的象征意义。音乐,作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在此成为连接东西、对话古今的理想媒介。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与情感的共融。

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希腊、玻利维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20位复赛选手,将于近日陆续抵达泉州。他们此行通过排练、比赛和交流,全方位领略丰富的中国文化,使比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曲目设计上,组委会有意识地构建了东西方经典并置的框架。选手既需深入古典音乐的核心文献,亦须诠释《玫瑰三愿》《大江东去》等融汇中国诗意与西方技法的艺术歌曲。这种并置非简单叠加,而是旨在引导音乐家在不同文化逻辑间建立理解,在差异中寻求共鸣,从而培养其跨文化演绎的敏感性与诠释弹性,推动中国音乐成果从“被聆听”走向“被理解”,进而参与塑造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图景。评委阵容的国际多元性,进一步保证了审美评判的开放与包容,使比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鉴交流空间。

廖昌永总结道:“我们期待,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能成为一个文化交汇的场域。在这里,不同背景的音乐家得以通过经典曲目的演绎与世界同行深度互动,在共情中拓展边界。这既是上音作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重镇的文化自觉,依托上音和泉州惠安校地合作所激发释放的优秀资源,服务国家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和赋能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