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五音不全”,也能唱得有底气

发布时间:2025-10-24 14:33:13  浏览量:1

文 | 李荣华

当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庞众望在《人民日报》撰文,将“不再害怕被大家注视”的自信溯源至河北吴桥乡村小学的音乐课,那句“唱得好听”的鼓励与一把二胡的旋律,便超越了个人记忆,成为叩问音乐教育本质的时代命题:这份“从乡村课堂到清华殿堂”的成长轨迹,绝非偶然励志叙事——它撕开“专业至上”“功利导向”的遮蔽,让音乐的心灵价值重回聚光灯下。我们亟待通过这份样本,厘清音乐心灵价值的内核、直面其现实困境,并探寻守护这份价值的实践路径。

庞众望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庞众望坦然自谦“五音不全”,却始终珍藏着年少时放声歌唱的底气。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精准叩击了音乐最本真的心灵价值——自我认同的建立从无关技巧的完美,核心在于那份表达能被听见、被看见。

这份朴素的真理,常被我们困在专业主义的认知误区里。我们总执着于纠结“音准是否精准”“节奏是否卡点”“技巧是否娴熟”等指标,反倒忘了音乐诞生的初心本是真诚表达。不妨回望生活:人类幼崽听到动感旋律时,是不是会身不由己地跟着摇摆、咿呀哼唱?在笔者看来,除了天生听障者,每个人天生都是歌唱家,不存在所谓的“五音不全”,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破除世俗眼光,愿不愿开口、敢不敢唱响。

从生命成长的本能来看,音乐感知与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可这份本能,却在成长过程中被层层专业枷锁悄然消解。校园里,音乐考试以“零跑调”为惟一评分依据,跑调的孩子被贴上“不会唱”的标签;家庭中,家长一句“五音不全别瞎唱”的随口评判,便可能浇灭孩子表达的热情;社会语境里,“唱歌好听”被窄化为“像专业歌手”,普通人稍有偏差便遭调侃,最终在“怕出丑”的顾虑中收起声音。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超过三成的初中生“因担心唱不好而不愿在课堂开口”。这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颗本应鲜活的音乐心灵,在完美标准的压抑下渐渐沉默。

庞众望的幸运,在于遇到了一位懂得守护表达本能的教育者。在那几间“或许还有几个柳枝做的口哨”的乡村教室,音乐回归了最本真的角色:它不是用来考核的工具,而是用来释放天性的出口。当他一次次在同学注视下挺直脊背、放开声音,唱出的不仅是歌词旋律,更是对世界的好奇与自我的确认;收获的不仅是老师的认可,更是“我值得被倾听”的深层认同。这种认同一旦建立,便会成为心灵的“定盘星”——即便成年后知晓自己五音不全,那份源于表达的自信也不会崩塌。

音乐对心灵的滋养在乡村教育场景中更显珍贵。对许多乡村孩子而言,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接触专业音乐培训,却能在简陋的音乐课中获得心灵成长的养分。庞众望所在的村小,开设音乐课已是奢侈——全校仅一位音乐老师,每周仅一节课,可正是这稀缺的课堂,成了他自信生长的沃土。这提醒我们,乡村音乐教育的价值不该用培养多少专业人才衡量,而应看滋养了多少坚韧心灵:用一把二胡、一支竖笛甚至田野虫鸣,打开孩子感受音乐的大门;用一句鼓励、一个眼神,消除“我不行”的自我怀疑。

遗憾的是,这种本真的教育价值正被功利化迷思严重侵蚀,在城乡教育场景中均面临困境。学校层面的实用主义是首要障碍:在“升学率至上”导向下,音乐常被视为副科,近三成小学期末复习阶段挪用音乐课,部分初中毕业年级直接取消音乐课程;即便开设课程,超七成的音乐课也以教唱指定曲目为核心,包含赏析、情感表达的课堂不足两成。更堪忧的是,一些学校将音乐教育等同于特长培养,组建精英合唱团、特长乐队争夺荣誉,这种价值取向制造了教育不公,更传递了“音乐是少数人专利”的错误认知。

家庭层面的功利期待进一步加剧了困境。许多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知陷入二元对立:要么觉得“学音乐没用,不如多刷几道题”,完全否定其价值;要么将音乐培训视为升学投资,强迫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乐器,要求短时间内考取等级证书。更有家长将“考级证书”与“升学加分”直接挂钩,政策一旦调整便让孩子停止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音乐成为孩子的负担而非乐趣,多地教师反映“考完十级就弃学的孩子占比超过半数”,正是心灵价值被功利目标碾压的直接后果。

社会层面的评价偏差则固化了迷思。在大众语境中,“音乐好”被窄化为“唱得准、弹得熟”,心灵价值因难以量化而被忽视;媒体多聚焦“神童考级”“比赛获奖”,鲜有对“音乐滋养心灵”的深度探讨;艺术院校招生仍以技巧水平为核心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至上的认知。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功利化倾向正加速向乡村蔓延:许多乡村学校配备了钢琴等设备,但教师热衷于让孩子模仿自认为的“标准唱法”,家长也开始强迫孩子参加课外培训,丢失了乡村音乐教育“质朴真诚”的天然优势。

破解功利化迷思,让音乐教育重拾心灵价值,并非要否定技巧训练,而是要重构“育人先于育才”的价值秩序。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与社会形成合力,以包容守护表达本能,以体验滋养心灵成长,以多元回归育人本质。

理念革新是前提,需实现从“专业导向”到“心灵优先”的转变。教育管理者要打破唯成果评价惯性,一方面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每周2课时”的刚性要求,对挤占课时现象实行“一票否决”;另一方面改革考核指标,弱化“比赛获奖”“考级通过率”等量化标准,增加“课堂参与度”“学生表达意愿”等质性指标,江苏部分地区推行的音乐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记录学生“主动开口次数”“情感投入程度”评价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学校与教师则要树立“人人皆可歌唱”的理念,教师应将课堂重心从“教技巧”转向“护表达”:不苛责跑调,鼓励大胆唱;不局限于指定曲目,允许即兴哼;尊重个性化表达。乡村教师更要善用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记录田野虫鸣、创编乡土歌谣,让音乐扎根生活土壤。

实践转型是核心,需推动从“技能训练”到“体验浸润”的升级。课堂教学应重构“体验优先”模式:内容上不妨实现多元融合,既保留《卖报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经典儿歌,也可纳入《少年》《万疆》等流行音乐,更融入地方民歌、少数民族音乐;方法上倡导体验式教学,通过“音乐故事汇”解读《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用“即兴创作坊”让学生用拍手、跺脚模拟雨声释放创造力,以集体合唱课培育协作精神,不选拔、不淘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课外音乐教育需摆脱考级依赖,培训机构应减少机械技能训练,增加音乐赏析等趣味课程;家长需放下功利期待,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

社会协同是保障,需达成从单一评判到价值共识的跨越。媒体应承担价值引导责任,行业权威媒体可开设“音乐心灵故事”专栏,挖掘基层教师用音乐滋养孩子的鲜活案例,组织“音乐教育价值”专题讨论,破除专业至上的认知误区。艺术院校与行业协会需发挥引领作用,招生时增加“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考核维度,避免唯技巧论;将“考级”改造为“音乐素养测评”,重点考查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唯有全社会形成“音乐教育重在滋养心灵”的共识,才能让音乐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心灵伙伴。

在功利化思潮未消的今天,我们不必求每个孩子成为歌唱家,却应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找到自信;不必求每堂课都有完美表演,却应确保每堂课滋养心灵。愿未来的音乐课堂少些技巧评判与功利计算,多些包容鼓励与心灵关怀,让音乐的光芒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这,正是音乐心灵价值的终极意义,也是每一位音乐教育从业者的共同追求。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