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生、旅居海外,大提琴家秦立巍时隔9年重返上海音乐厅 | 艺术节
发布时间:2025-10-25 18:55:12 浏览量:3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10月24日,享誉国际乐坛的华人大提琴家秦立巍,时隔9年重返上海音乐厅,携手钢琴家黄秋宁演绎巴赫、贝多芬、德门加和布里顿跨世纪的大提琴佳作,呈现一场以“C大调”为主题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
上海出生长大、13岁跟随父母远赴澳洲,又在英国读书,现在住在新加坡,秦立巍的演艺生涯脚步踏遍全球。上海这座城市曾给予他怎样的记忆,而后来的旅居生活是否带来一些身份认同上的困扰?他也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时隔9年,大提琴家秦立巍即将携钢琴家黄秋宁重返他音乐生涯的起点之一 ——上海音乐厅,演绎“纯粹C大调”。
最近的秦立巍日程安排得很紧,刚从武汉演出结束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上海,而演出后又将启程香港。虽然有些累,但回到上海演出,于他而言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父亲曾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副首席、母亲曾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他在上海出生、成长到13岁。上海音乐厅作为他童年聆听音乐、青年登台演出的起点,也承载着个人与城市的文化记忆。“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回上海的音乐会就是在这里,当时张国勇老师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我们一起合作了两首协奏曲。”
出生在音乐世家、天赋异禀的秦立巍13岁就获得中国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随后跟着父母移居澳洲,1992年获得澳洲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1995年,秦立巍放弃了墨尔本大学的金融专业学位,赴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大提琴家拉夫·柯西勃姆。
受到中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三个国家兼收并蓄的文化影响,秦立巍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顺利。他包揽了12个国际大赛的第一名及众多荣誉:法国“罗斯特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特别奖、美国“诺尔勃格”国际比赛第一名、英联邦最佳音乐家头衔,澳大利亚“十大杰出青年”及英国BBC广播公司“新一代艺术家”称号等。1998年,秦立巍获得第11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银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艺术家。
和大多数独奏音乐家一样,背起行囊全球巡演是他工作的常态。在他看来,无论是出生地上海,亦或是后来的澳洲和英国,都是他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到了上海,一下飞机,闻到空气中潮湿的味道就觉得很熟悉。每次回来,虽然一些店铺会有变化,但是每每走在复兴路、汾阳路上,一些好像都没变,这些我想会始终伴随着我。”
不过秦立巍也坦言,在自己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刚好是人生待在上海和海外时间参半的节点,他彼时确实感受到了一些身份认同带来的迷茫。“澳洲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地方,英国是读大学和认识了很多朋友的地方,曾经一度感觉哪里都不是家。但后来逐渐发现,作为独奏家,像我这样的成长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我不是一个人。而且这样的背景其实能让自己更好地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处。随着年纪增长,你会越来越清楚,有哪些东西需要保持和坚守,这样的视野和包容性是很重要的财富。”
除了音乐,秦立巍还喜欢绘画艺术。虽然自己不会画画,但他习惯每到一个国家都去艺术画廊转转。在他看来,绘画作品很能体现当地文化审美的变迁,这种转变在科技、各行业中均存在,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秦立巍曾说,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不是不能画出逼真写实的画作。而之所以他的作品如此抽象,这恰恰是因为他想要用独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这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在音乐上,秦立巍也有着同样的心愿,希望可以不断探索,把乐器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弹奏。
本场音乐会精选了四部以C大调谱写的曲目,这一明亮而富有张力的调性,成为串联四个世纪音乐的纽带。从巴赫的复调圣殿、贝多芬的情感丰碑,到布里顿与德蒙加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创作,呈现大提琴艺术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
关于为什么选择“C大调作品”,秦立巍“我想让大家看到,C大调只是一种写作方式,但在不同时期,这支‘笔’画出的作品是如此不同。”
而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瑞士大提琴大师埃马努埃尔•福尔曼,秦立巍还别出心裁地在大提琴上放置了回形针,使得弹奏出的音乐有一种寺庙钟声般的悠扬感。“就像作曲家要挖掘不同的作品一样,音乐家也要挖掘不同的声音,这也拓宽了音乐的很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音乐厅将为乐迷呈现八台精彩纷呈的音乐会。除本场秦立巍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以外,还将呈现七台涵盖古乐、室内乐及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重磅音乐会。
届时,铃木雅明、尼古拉·卢甘斯基等古典名家,日本巴赫古乐团、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合等国际名团轮番登台,以世界级的演绎,擦亮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闪亮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