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沧浪之水》赴渝冲击文华奖!看一部好剧与一本好书如何“联袂演出”
发布时间:2025-10-27 15:12:01 浏览量:2
10月24日-25日,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竞演的湖南代表作品,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沧浪之水》在山城重庆连演两场。24日晚的观众场座无虚席,原著作者、知名作家阎真亲临现场与观众互动签售;10月25日,该剧迎来评委场,接受文华奖终评专家评审。演出单位、湖南省话剧院负责人表示:“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展示湖南话剧的风采,为文化强省建设再添荣光。”
再次“精细化升级”
呈现文学与舞台的共舞
阎真与观众互动签售。
话剧《沧浪之水》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湖南省话剧院创排,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池大为在省卫生厅的工作经历和精神成长。自2018年首演以来,《沧浪之水》已演出百余场,演出足迹遍布北京、湖南、广东、宁夏、四川、河南、江西、贵州等地。“这7年来,我们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不断打磨,现在已经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剧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重庆。”导演刘锷表示。每三年举办一届的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沧浪之水》入围终评提名名单,对于湖南话剧界是很大的鼓舞。为备战此次终评,剧组于上月启动封闭式排练,围绕剧本打磨、舞台细节、演员表演“精细化升级”。
两场演出开场前,阎真均在剧场前厅为观众签名留念。阎真说,虽然自己是小说作者,但第一次看话剧时依然留下了眼泪,“舞台的力量让文字里的思考变得更鲜活。”
读者刘绍永来自安徽,在重庆工作多年。他回忆,十多年前,身为医学生的他第一次读到小说《沧浪之水》。“这本书的主人公池大为也是医学生,他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如何行方致远?如何坚持自己?我很期待话剧能够重现那些打动我、启发我的‘文学时刻’。”
原著38余万字,“塞”进两个小时的话剧,对编剧毛剑锋是个不小的挑战。戏剧文学强调剧场性,戏剧冲突要很集中,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把人物和事件看个明白。毛剑锋砍去枝蔓、保留精神内核,把书中的几个人物合成一个人物,通过一些符号化的方式呈现故事的复杂性。
小说里场景多、时间跨度大,又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该剧舞美设计、一级美术师唐国文介绍,他运用24个可移动方块墩,巧妙地构建出一个简约却意蕴丰富的舞台场景。这些可移动方块墩作为核心视觉符号,既是会议桌、筒子楼里的家具,又成为体制高墙与抗洪堤坝。它们通过演员的肢体调度实现时空的流畅转换,不仅打破写实主义布景的物理局限,更形成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舞台修辞。权力结构的压抑、生存境遇的逼仄与精神世界的困局,借助这些符号获得具象而又超越具象的表达。
剧照。
该剧戏剧构作、形体总监马波表示,他们尝试将《沧浪之水》融合创新的舞蹈与戏剧形式,充分利用了演员的身体语汇。表现池大为内心挣扎的“面具戏”,将文学中的“内心独白”外化呈现;在抗洪场景中,打破常规的“沙袋”“标语”等常见的舞台设置,用波涛起伏“手舞”替代洪水实象,结合灯光、音乐,凸现灾难临场的震撼与紧迫。
剧场铃声响起。舞台中央,象征着理想主义的“一盏老油灯”渐亮,这场“文学与舞台的共舞”第一次在山城重庆上演。主人公池大为在省卫生厅的职场沉浮之路,缓缓铺展在观众眼前。
“躺”不平又“卷”不动?
看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弈
剧照。
从坚守理想的青年到直面现实的权力参与者,主人公池大为是如何实现精神蜕变的?他的晋升之路并非“爽剧”,而是充满了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持续自我辩难。
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在单位坐“冷板凳”。三代人蜗居筒子楼,儿子烫伤求医无门,优秀的妻子工作调动无望,善于奉承、被池大为鄙夷为“狗人”的同事丁小槐却春风得意,多重的失落与压力不断叠加,迫使他在想要“躺平”时直面“理想无处实现,也无法保护家人”的残酷现实。正因如此,池大为的形象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框架,他从青年时期的理想主义坚守走向中年阶段的权位适应,更像是在世俗结构中寻找有限善治的生存智慧。
与角色“相融”7年,让演员更加理解、贴近了角色。“我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低头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就像丁小槐一样。”剧中丁小槐的扮演者唐震回忆,为了走近“丁小槐”,他仔细研读原著,了解了他行为的动机。“他出身贫苦,于是想走‘捷径’。可是人生不可能总走‘捷径’。”而剧中池大为的“贵人”、“马厅长”的妻子“沈姨”扮演者瞿岚说,“沈姨”绝不仅仅是“贵人”,更是权力运行逻辑的一把钥匙。“她代表了在特定体制文化中完全融合、如鱼得水的一种人格形态。她是‘马厅长’权力柔化版,是池大为妻子董柳的现实主义先驱。”
池大为在剧情的推进中经常提及屈原、司马迁、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等怀才不遇,又光芒四射的历史人物,在自我与古人之间建构起一条绵延恒久的精神对话渠道。父亲将传统文人“道统”中关于心系家国的责任与以“义”为骨的人格坚守,深深烙入池大为的生命底色,也开启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赵勇表示,观剧时,他时时回想自己的青年时代。“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的标准。池大为的底线划在哪里?我的底线又该划在哪里?在池大为一步步改变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悲剧性,也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尽管有妥协,尽管人性有灰度,他也没有下滑到底,依然坚守了自我,在人生的大潮大浪中做了一个有良知的人。我想这就是先贤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赵勇此次带了4名学生来观剧,他观察到,学生们看剧都很认真,这说明这部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困境的话剧与当下年轻人依然能够“对话”。“这是一部寓言,而寓言是不会过时的。”
有“湘”味浓郁
也有“渝”味增香
剧照。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两千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湖南,行吟泽畔,“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为湖湘文化留下刚毅和激情的精神底色。屈原浓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九死未悔的革故鼎新精神、矢志不渝的以民为本精神、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水”,是剧中的重要意象。在剧情的关键节点、人物的情绪高潮,总有水声响起。刘锷透露,此次竞演,更强化了水声和水波的灯光效果,让话剧更有节奏感和意境。
开场和结尾时,响起的戏曲念白含有湘剧元素,人物台词带有湖南话的腔调,都让话剧有浓浓“湘味”。但当剧中的医学专家“舒少华”开口说话时,让观众席有了小小的骚动:他说的,是重庆话!
刘锷介绍,扮演“舒少华”的演员在重庆生活过十几年,在创排时就尝试用重庆话来演绎。“每一位演员都在赋予角色特色,力争在短时间内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观演结束,剧场掌声雷动,演员们再三谢幕,观众迟迟不散。剧院前厅,小说签售台又排起长龙,不少观众向剧场工作人员询问是否能得到主演签名。书迷成为剧迷,剧迷成为书迷,这是一部好剧与一本好书的“联袂演出”。“是部好剧!很高兴能在家门口看到这部佳作。这部剧让我心有戚戚,仿佛写了初入职场的我。其中的重庆话也让我觉得很亲切!”重庆市民贺妮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