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最新超万人大型研究发现:听音乐或降低老年痴呆风险40%!
发布时间:2025-10-27 20:09:46 浏览量:1
快戴上你的耳机!刚刚出炉的一项超万人大型研究发现,70岁以后保持一种极其简单的爱好,竟能将患上老年痴呆(Dementia,即失智症)的风险降低近40%!
这不是什么“养生秘方”,而是2025年10月14日刚刚发表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上的科研成果。
这项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领衔、涉及超过10,800名70岁以上老人的大型研究,首次如此清晰地揭示了音乐与大脑健康之间潜藏的惊人联系。在这个“谈痴呆色变”的时代,如果一个我们每天都能做的、带来愉悦感的小事就能构筑一道防线,其意义不言而喻。
几千年来,人类都知道音乐能抚慰心灵。但它真的能“抚慰”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吗?
科学家们一直怀疑,但始终缺乏足够大规模的数据。直到现在。
研究人员深入挖掘了著名的“ASPREE”研究数据库,他们只想知道一件事:在生命的长河进入最后几十年时,到底是什么在保护那些认知始终清晰的人?
答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是复杂的脑力游戏,也不是昂贵的补品,而是——听音乐。
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比例:与那些“从不/很少/有时”听音乐的老人相比,那些“总是”听音乐的参与者,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骤降了 39%!
39%!这几乎是四成的差距!
你可能以为,这就完了?不。如果说“听”是被动的,那么“主动”参与呢?
研究人员接着分析了那些“演奏乐器”(比如弹钢琴、拉二胡、吹口琴等)的老人。结果显示,“经常/总是”演奏乐器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同样降低了35%。
咦?奇怪了。
按理说,演奏乐器需要手、眼、耳、脑高度协调,技术含量远高于“戴上耳机”,应该比“葛优躺”式听歌更健脑才对,为什么降低的风险(35%)反而还“输”给了听音乐(39%)?
难道我们的大脑,也懂“躺平”的快乐?
先别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更深的细节:“听音乐”组不仅痴呆风险降得多,连“轻度认知障碍”(CIND,可以理解为痴呆的“前传”)的风险也降低了17%。而“演奏乐器”组在这项上却不明显。
这是否说明“听”真的比“弹”更重要?
当研究者看向那些“既听又弹”的“全能型选手”时,数据再次反转:
他们患痴呆风险降低了33%,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则降低了 22%!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晕了。为什么数据跳来跳去?
这恰恰揭示了音乐的神秘力量。研究人员推测:听音乐,可能是一种“全脑激活剂”。
当你沉浸在旋律中时,你激活的不仅仅是听觉皮层,还有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负责情绪的杏仁核以及负责注意力的前额叶。
这哪是听歌,这简直是在给大脑做全套“脑保健”。
而演奏乐器,更像是一场“高强度健身”,它极度锻炼大脑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功能。
两者结合,一个负责广度激活(听),一个负责深度锻炼(弹),共同为你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的“认知储备库”,可以让大脑衰老得更慢一点。
等等!先别急着冲去给你爸妈买黑胶唱片。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研究的另一面。
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研究 (Cohort Study),它只证明了“爱音乐”和“大脑健康”同时发生(相关性),却不能证明是音乐导致了大脑健康(因果性)。
逻辑完全有可能是反过来的:
正因为那些老人大脑本身就更健康、认知功能更强,他们才更有精力、更有意愿去主动欣赏和学习音乐。
到底是音乐让人变聪明,还是聪明人更爱音乐?这暂时还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庄周梦蝶的终极哲学问题。
尽管“因果”尚不明确,但这项万人研究的意义依然重大。正如研究负责人乔安妮·瑞安(Joanne Ryan)教授所说:大脑的衰老不仅取决于年龄和遗传,也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
面对痴呆症这个尚无解药的难题,音乐,无疑是所有干预手段中,最便宜、最简单、也最令人愉悦的一种。
万一它真的有用呢?就算没用,我们至少也收获了快乐。
这波,稳赚不赔。
参考文献:
Jaffa, E., Wu, Z., Owen, A., Phyo, A. A. Z., Woods, R. L., Orchard, S. G., ... & Ryan, J. (2025). W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ic-Relate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Dementia Risk? A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Published: 14 October 2025. DOI: 10.1002/gps.70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