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渡槽下,开起田园音乐会 崇阳奏响农文旅融合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10-28 09:43:41 浏览量:2
10月25日下午,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车来车往,行人川流不息。当天下午3时,第二届咸宁市乡村音乐节在大市村渡槽广场拉开帷幕,当地村民与远方来客共聚于此,在丰收的季节里奏响乡村振兴的旋律。
水利遗产焕新生
千名群众共赴音乐盛会
“从前,渡槽引水灌溉良田;今天,它见证着我们农民的精神丰收!”身着鲜艳演出服的村民庞天云在后台激动地说。她所在的合唱队正在候场,队员们互相整理衣襟,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
渡槽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从四邻八乡赶来的村民。七旬老人牵着孙儿,年轻夫妇推着婴儿车,还有结伴而来的学生们,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当本土乐队“崇阳山谣”登台唱起根据民歌改编的《大市风光好》时,现场气氛被瞬间点燃,不少老人跟着节奏轻轻拍掌。
“这是我们村的‘高光时刻’!”大市村村主任王存勇介绍,音乐节筹备期间,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发掘出大批民间文艺人才。开幕式上,有来自县、镇、村的16个群众性节目轮番上演,登台演员超200人次,全部为本地群众。
在节目单上,既有原生态的山歌对唱,也有融合现代编曲的田园民谣;既有年过花甲的民间艺人演奏传统器乐,也有血气方刚的少年表演武术。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节目经过市级文艺专家“一对一”打磨,艺术水准显著提升。
音乐为媒引客来
农特产品展销火“出圈”
舞台一侧的农产品展销区,人声鼎沸,30多个本地商户摊位前挤满了游客。
“这是我们今年卖得火爆的八月炸,甜得很!”家庭农场主张先生忙得额头沁汗,他带来的100公斤八月炸两小时售罄,“真后悔没多摘些!”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这些特产要自己运到城里卖,现在音乐节直接把顾客带到了“身边”。
不远处,当地网红们正通过直播平台向网友推介崇阳的山茶油、有机大米等特产。“线上订单已经突破500单了。”其中一位主播兴奋地展示着手机上的数据。
白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音乐节专门设置了产品展销区,优先安排30余家本地商户入驻,仅25日下午,各摊位总销售额已突破8万元。更难得的是,通过音乐节吸引来的游客,很多预约了后续的乡村旅游体验,带动效应远超预期。
文化赋能育人才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夜色渐浓,篝火晚会将音乐节推向另一个高潮。熊熊燃起的篝火旁,村民和游客手拉手跳起传统舞蹈,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
在广场东侧的乡村影像展区,一组组新旧对比的照片吸引众人驻足。照片中,大市村昔日的泥泞小路已变成宽阔的柏油路,破旧农房变身特色打卡点;还有一组村民排练演出的系列照片,记录了他们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过程。
“以前觉得唱歌跳舞不能当饭吃,现在发现文化也能创造价值。”一名参与布展的本地文艺骨干告诉记者,音乐节期间,50余名像他这样的文艺爱好者参与了采风创作、影像布展等工作,大大开拓了视野。
据了解,为保障音乐节顺利举办,舞台搭建、物资搬运、秩序维护等岗位累计招募本地志愿者及工作人员150余名。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期开展的3期文艺辅导培训,300余名群众接受了专业艺术指导,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活动组织能力得到提升,为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白霓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化筹备音乐节,全镇培育了一支扎根基层、“带不走”的文艺队伍,建成了一批美化乡村、可留存的文化景观,更探索出一条“节庆引流、文化赋能、产业跟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古老的渡槽下,新时代的农民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硕果,更在精神田野上耕耘出片片花海。音乐节第二天还举行了公益图书捐赠、书画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延伸文化影响。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黄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