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成都获多项第一
发布时间:2025-10-28 14:41:50 浏览量:3
10月28日,蓉城迎来中国音乐产业的一大盛会——2025“音乐中国”博览会正式启幕。
活动现场,一系列权威指数的发布成为焦点,其中《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尤为引人瞩目。报告显示,成都表现卓越,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音乐演艺活力指数、音乐文旅融合指数、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评估中,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以硬核数据勾勒出这座城市跃动的音乐产业脉搏。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左骏介绍,该指数设置音乐产业生态基础、音乐活力驱动要素、音乐产业融合深度三个一级指标,音乐产业规模指数、音乐产业人才指数、音乐产业聚集指数等10个二级指标,音乐企业数量、大型音乐演出数量、音乐科创平台数量等38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测评对象范围覆盖45座城市、213个区县。
在城市分组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天津为A组,广州、武汉、成都等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B组,石家庄、福州、昆明等26座非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城市的省会城市以及2024年全年GDP在1万亿元以上的普通地级市为C组。
在城市音乐产业生态基础方面,成都音乐产业聚集指数位居B组第一。在城市音乐活力驱动要素方面,成都音乐原创活力指数、音乐演艺活力指数、音乐品牌活力指数均位居B组第一。在城市音乐产业融合深度方面,成都音乐文旅融合指数、音乐生活融合指数、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均位居B组第一。
成都音乐产业为何能如此熠熠生辉?左骏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度解读了背后的“成都密码”。
“成都在副省级城市里得分非常好,排名位居前列。”左骏开门见山地肯定了成都的优异表现。他将成功归因于三大核心要素:优越的政策环境、健康的产业生态以及独特的城市魅力。
“成都的政策环境非常好,”左骏强调,“我们看到成都市专门设立了促进音乐产业发展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显示出城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他特别指出,这种支持已精准渗透至各个区级层面,“武侯区、金牛区等都出台了各类奖补政策,覆盖音乐演出、音乐企业、音乐人等各个环节,形成了非常优良的产业政策土壤。”
除了政策的精准灌溉,完善的产业生态与龙头引领效应是关键一环。左骏分析,成都通过打造大型音乐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与优秀音乐人,有效地驱动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打造了成都音乐文创园,同时拥有如四川音乐学院这样的顶级音乐学府。”他还以音乐人赵雷的代表作《成都》为例,指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既是城市文化的体现,也是产业活力的彰显,“通过龙头带领与园区引领,整个产业链得以健康稳步发展。”
谈及成都的独特优势,左骏认为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和文化氛围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力。“成都这座城市非常适合音乐人和音乐企业。在这里,他们能够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环境、更安逸的生活节奏。从各种体验中汲取灵感,并获得政策支持,这使得无论是音乐人还是音乐企业,都愿意来此创业、发展。”
“2024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约4929.15亿元,同比增长4.97%,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孙洪斌对该报告进行解读时表示,音乐产业规模指数综合反映城市音乐产业的市场主体规模、新增市场主体规模及产业链协同水平,具体通过音乐企业数量和音乐产业社会资本总量体现主体活跃度,1年内新增音乐企业数量和资本量衡量规模增长趋势,产业链完整度评级评估产业生态成熟度、指标值高表明产业规模效应显著、发展基础相对成熟。
博览会上还同步发布了《2025中国演唱会及音乐节市场分析报告》,用火爆的市场实绩为成都的指数排名提供了生动注脚。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举办的演唱会总场次位居全国前列,紧随上海、北京等城市之后,稳坐“演艺第一梯队”。同时,成都在新生代艺人演唱会举办城市选择中排名第二,显示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吸引力。在5000人以上的大演艺市场领域,成都位列前三季度举办场次总量全国第三,紧随上海北京之后。
从严谨的指数评估到热烈的市场反馈,一系列报告共同印证,成都,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精准的产业布局、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包容的城市气质,在中国音乐产业的宏伟交响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强劲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