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音乐产业如何破圈?企业:不止“为星奔赴”,更因城市文化而相聚
发布时间:2025-10-28 21:46:55 浏览量:1
一场城市音乐节的经济涟漪能扩散多远?它如何实现从短期吸引流量的入口角色,向具有持久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城市IP进行升级转变?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当下,科技与音乐产业相互碰撞,将会催生出哪些创新性的发展模式与玩法?
10月28日,2025“音乐中国”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从权威报告明晰产业趋势,到主题分享碰撞创新思路,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验以及对行业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
▲圆桌论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博览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配套活动之一,不仅打破地域限制,首次从北京移师成都,还为成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全新资源,创造了宝贵机遇。
超100家省外企业奔赴成都
“为寻产业机遇而相聚”
“‘音乐中国’博览会首次走出北京落地成都。但让我意外的有两点:一是参会企业规模基本与北京持平;二是后台报名数据显示,报名的230余家企业和演出机构里,有超100家来自省外。”道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许润新表示,这组数据从某种意义而言,“代表的是机遇,更是成都音乐产业释放的无限潜力。”
吸引省外众多音乐产业相关企业不远千里奔赴成都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许润新笑着说,“我也问了报名企业同样的问题。有企业代表直言‘得成都者得西南’,他们(报名企业代表)认为成都在西南演艺市场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抢占市场就等于抓住机遇,企业期待在蓉寻找投资机遇,达成项目签约落地。”
▲许润新
现场,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建成108个专业演艺场馆;2025年1-9月,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2.3万余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92场,票房收入超16亿元,带动综合消费73亿元;接待游客2.4亿人次,旅游总花费3266.4亿元。
以成都演艺市场发展为例,在许润新看来,2025年,成都的大型演艺机构真正做到了“走出去”。“以前的演艺市场,不管是大型演唱会还是音乐节,大部分由省外企业主办。但今年,我们统计发现,就全国演艺市场情况看,成都本土演艺机构到省外举办超5000人以上的演唱会、音乐节场次明显增多。”
这也意味着,成都音乐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正从区域性产业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产业稳步迈进,在产业规模扩张、市场版图拓展、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政策角度看,针对音乐产业发展,成都做到了省、市、区三级政策叠加,这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少见的。”许润新表示,从产业生态角度来讲,成都的产业生态已形成产业链闭环,“比如一首歌曲,从产生创意想法开始,到创作成产品落地,成都都具备生产制作的条件。”同时,他提到成都的人才及创作环境,也为音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针对音乐产业生态的未来发展,许润新表示,在未来两年里,成都需将目光聚焦于演艺市场的海外拓展领域。具体而言,“成都应全力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国外艺人心目中的首选演出地。因为唯有持续不断地从海外市场引入新颖且富有活力的演艺资源与内容,才能为成都音乐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推动其实现持续繁荣、蓬勃发展。”
演出经济破圈:
不止“为星奔赴”,更因城市文化而相聚
“观众的悦己型情绪消费需求,呈现了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迷笛音乐CEO刘欢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火热的音乐节、演唱会经济是消费结构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转型的具体体现,“情绪体验类消费形式正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直以来,迷笛音乐节是摇滚青年的心头好,观众会为一场完美的Live热泪盈眶。刘欢表示,如今,音乐节成了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方式之一。他认为,藏在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背后,是下沉市场的繁荣,“对外地乐迷而言,音乐节是其与一座城市产生情感链接、美好回忆的载体。他们(乐迷)会因为在音乐节上产生的情感互动,而对一座城市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印象。”
从成都的小酒馆,到各类音乐节的诞生,刘欢认为,这些都是社交属性的折射,“打破场馆围墙,从演唱会到音乐节,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嘉年华’互动现场,让乐迷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完成一场带有情感投射的城市探索。”换言之,城市不再只是音乐节的承办地,更成为演出情感的延伸舞台。真正的深度融合是要实现从“空间联动”到“城市探索”的转变,“喜欢音乐,更因城市文化而相聚。”
▲刘欢
在成都有11年历史的草莓音乐节主办方,摩登天空项目拓展总监付豪坦言,音乐节是一座城市的载体及对外名片,“早期音乐节选址主要在一线城市。但随着行业需求增长和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布局到川渝市场,其中成都成为首选。”
“成都拥有千年巴蜀文化,优势显著的音乐产业体系、地方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等这些因素,促使摩登天空选择成都作为草莓音乐节的承载地。”付豪认为,成都的街头文化氛围融合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这些地域特色和优势是公司11年来持续在成都开展草莓音乐节的原因所在。换言之,发展音乐产业,成都具备人才、政策、城市文化氛围等优势。”
在如今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音乐节的粉丝群体已由原来的观看者角色转变为有组织性、有能量释放需求的主动参与者。付豪建议,想要实现粉丝流量的长效转化,城市应围绕音乐节IP进行场景打造、产品开发和品牌共建,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政府部门、商业平台与企业主动打破壁垒,设计主题快闪、粉丝沙龙等创新业态,将“粉丝能量”正向引导至城市消费链条中。
▲付豪
值得一提的是,从权威报告明晰产业趋势,到主题分享碰撞创新思路,从招商推介对接合作机遇,到项目签约见证共赢成果,2025“音乐中国”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将推动更多音乐佳作在产业沃土中绽放,让城市与音乐共生共荣的故事不断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