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艺术节|舞台剧《繁花》终季盛放,“上海出品”原创矩阵迎来高光时刻

发布时间:2025-10-29 03:56:20  浏览量:3

美琪大戏院怀旧门头霓虹闪耀,手持《繁花》终季首演门票的观众在夜色中排队进场,有打扮摩登的女孩迫不及待透过玻璃门拍下大厅里“繁花车站”的打卡镜框,并兴致勃勃道:“快一点,我为了拍这张照片特地粘了假睫毛、穿了高跟皮鞋,演出前可以先发个圈。”

今晚,历时8年打磨的舞台剧《繁花》终季揭开神秘面纱。这部被期待了整整一年的“本土舞台剧”的登场也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上海出品”原创矩阵再添高光时刻。

沪语舞台剧《繁花》剧照

从上周末起,艺术节便迎来了“上海出品”集中呈现,从芭蕾到评弹,从歌剧到民乐,五部原创作品虽形态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上海出品”扎根传统、拥抱创新、传递人文温度的原创实力,让海派文化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持续绽放。

扎根本土文化 筑牢原创底色

“上海出品”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源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与坚守。无论是今晚首演的《繁花》终季,还是同期亮相的其他作品,都可谓是不同维度的“文化溯源”。

沪语舞台剧《繁花》剧照

《繁花》终季改编自金宇澄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导演马俊丰直言“沪语是作品的灵魂”——从弄堂里的市井对话到半个世纪的城市变迁,全沪语对白不仅复刻了上海的生活质感,更让阿宝、李李等人物的命运纠葛有了城市“烟火气”。

为还原时代细节,剧组考据服装道具,小到一碗泡饭、一件旗袍,都力求贴近老上海的生活场景,让观众在剧情中触摸城市的历史褶皱。而第三部的舞台更以“十二宫格”体系让“平面故事框”变做“立体社会场”,“转盘”谢幕、“格子”登场,舞美设计胡艳君让“格子”跳出单一“分割”功能,而成为承载“流动”的容器。

沪语舞台剧《繁花》剧照

舞台上,当“十二宫格”被看似随机地打开,让观众得以从自身生活中跳脱出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诚如马俊丰所说,《繁花》的故事并非某个人、某群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藏着解锁命运的密码。

同样聚焦市井温情的还有中篇评弹《菜肉馄饨》,作品以“一碗馄饨”为情感纽带,串联起代际亲情,既坚守吴侬软语中“说噱弹唱演”的非遗精髓,又通过现代舞台手法激活传统,让老辈人的家常故事唤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

中篇评弹《菜肉馄饨》海报

除了挖掘城市记忆,“上海出品”也擅长从中华经典中汲取养分。芭蕾舞剧《百合花》改编自茹志鹃红色经典小说,编剧王安忆(原著作者之女)融入对母亲文学精神的传承,用芭蕾的“留白美学”展现战争年代的人性光辉,让红色题材有了细腻的人文表达。

音乐会《诗的中国》以民族管弦乐团,将《诗经》到唐诗宋词的千年诗意转化为听觉盛宴,作曲家孔志轩表示“没有简单复刻古曲,而是让竹笛、古筝与现代编曲碰撞,让“诗乐合一”的东方智慧有了当代表达。

歌剧《女人心》海报

上海歌剧院重构的莫扎特歌剧《女人心》,则以当代审美解读古典经典,艺术总监许忠本着“以乐为桥,让莫扎特的人性思考跨越语言壁垒”的初心,在中外文化对话中传递经典的永恒价值。

传统形态破圈 融入时代活力

在坚守文化底色的同时,“上海出品”从不放弃对创新的探索——打破艺术门类的边界、融合现代技术与审美,成为五部作品的共同选择,也让传统艺术形态焕发新生。

评弹《菜肉馄饨》突破“一桌二椅”的传统呈现,主演徐惠新坦言“要让吴侬软语贴合当代人的情感节奏”:通过现代灯光营造场景氛围,用多媒体辅助叙事,让评弹的“说噱弹唱”不再局限于传统茶馆,而是走进更广阔的剧场空间,吸引年轻观众“共情”。

芭蕾舞剧《百合花》剧照

芭蕾舞剧《百合花》则融合古典芭蕾的抒情韵律与现代舞的叙事张力,“月下和解”双人舞以优美肢体传递细腻情感,“送鞋”群舞渲染深沉怀念,再搭配简约舞美构建的沉浸式战争场景,让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精准表达了中国红色故事的内核。

古典歌剧与民族音乐,也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打开方式。《女人心》采用“半舞台版”呈现,摒弃复杂舞美,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音乐本身,中外歌唱家的联袂演绎与许忠的指挥,让莫扎特的旋律更直接地触达观众。

芭蕾舞剧《百合花》剧照

《诗的中国》则通过现代编曲逻辑,让传统民乐有了“当代质感”——演绎唐诗时,激昂鼓点搭配清脆竹笛,再现大唐豪迈;诠释宋词时,舒缓古筝勾勒婉约意境,让千年诗篇以可感的听觉体验,走进当下观众的心里。

马上评 | 以“人”为本跨越山海

当《繁花》落尽余韵悠长,当《百合花》在足尖跃动红色诗意,当评弹《菜肉馄饨》的吴侬软语包裹市井温情——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上海出品”矩阵, 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它正以“扎根传统、勇于创新、传递人文”的原创力量,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构建起海派文化的独特坐标。

沪语舞台剧《繁花》剧照

而这一坐标之所以闪亮,因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繁花》里普通人的命运沉浮,还是《百合花》中战争里的人性光辉;无论是爱情中的哲学叩问,还是诗词里的精神共鸣,作品始终聚焦“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这种对人性本质的观照,让“上海出品”跨越地域与文化隔阂,既能让本土观众看见身边的故事,也能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柔软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