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五年来最大规模英国代表团访华,如何开启中英音乐产业合作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30 20:10:01  浏览量:2

当英国唱片业协会( BPI)会员服务与国际事务总总监Chris Tams 站在上海ModernSky Lab的舞台前时,他直言印象深刻,“上海一座城市就有三家可容纳 800 到 1000 人的场地,还有一家 2000 人容量的大型场地,这在英国的城市里很难见到”。

“中国的 Live House 更干净、现代化,空间也更宽敞”,更让Chris惊讶的是上海 Live House 的规模密度 ,要知道,在英国,一座城市通常会有很多小型场地,仅会有一家千人容量的 Live House,更大规模的场地则直接跃升至体育馆级别,中国演出行业的 “规模化发展” 让英国从业者看到了演出合作的巨大潜力。

2025年10月21日至25日,由英国商业贸易部(DBT)与英国唱片业协会(BPI)共同组织的英国代表团,组成201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访华代表团,阵容涵盖 BPI 核心成员、英国主流及独立唱片公司负责人、音乐科技企业代表等,他们带着明确的商务合作目标,在上海、北京等地展开密集考察。

代表团的行程紧凑且务实,核心亮点集中在“实地考察” 与 “精准对接” 两大维度,既为英国艺人寻找中国市场的入口,也为中国音乐走向欧洲搭建桥梁,一场跨越中英的音乐产业双向合作热潮正悄然升温。“能再次回到中国感觉很好,这里的变化让人惊叹。”Chris Tams 在接受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专访时,多次提及对中国音乐场景的新鲜感。

超越文化交流

更是一次音乐商务合作之旅

这一次来访华的英国代表团企业成员呈现多元化,既包括The Orchard、Tristar Records 等覆盖全球的音乐发行与艺人生态服务商,也有 Firely Entertainment、Akai Live 等专注中英文化桥梁搭建的交流机构,还有 Karma Artists Management、Mix London 等在创作管理、音乐制作领域的顶尖团队,以及 Gallant Ltd 等聚焦 IP 与商品运营的专业公司,同时南安普顿大学作为学术代表,也带来了音乐科技与创意产业研究领域的合作资源。

从考察路线来看,此次代表团将重点放在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前沿阵地”。譬如,抵达上海后,代表团不仅与国内流媒体平台、唱片公司展开闭门会谈,深度参与IMX2025上海站,与全球音乐产业伙伴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还受邀参加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的招待会,英国新任驻华大使也现身现场,足见双方对此次产业交流的重视。

显然,此次访华并非“单向输出”,而是 “双向互动” 的明确信号。 英国带着成熟的产业经验寻求中国市场的增长机遇,中国则可借助英国的渠道资源走向国际,双方的需求高度互补。

作为全球音乐产业的“标杆之一”,英国音乐产业数十年积累的成熟体系与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诞生了 The Beatles等影响世界的传奇艺人,更构建了一套覆盖版权、演出、教育、科技的完整生态,这正是其与中国合作的核心。

今年

6月,英国政府发布了《现代产业战略》,聚焦未来十年发展,以推动投资、创造高技能岗位并提升全球经商竞争力为目标,明确将创意产业纳入八大高增长行业,与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并列,各行业将制定专属十年规划以吸引投资、促进增长。

其中,音乐领域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与广告、影视、电子游戏等一同被列为战略重点,凸显其在推动国际合作与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价值和潜力,政府将通过3.8 亿英镑的专项投入,支持包括音乐在内的创意产业提升出口与研发能力。

图注:英国商业贸易部驻华贸易副使节索海尔・谢赫(施睿耀)

“时机再好不过了。”英国商业贸易部驻华贸易副使节索海尔・谢赫(施睿耀)表示:“英国政府最近发布了新的现代产业战略,将创意产业列为到 2035 年的八个增长部门之一。创意产业中的音乐领域已与广告、影视、电子游戏以及表演和视觉艺术一起,被列为战略重点。这强烈表明,音乐作为国际合作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具有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

BPI 作为行业代表,从成立之初就以 “维护音乐版权持有者权益” 为核心定位,不仅服务于三大主流唱片集团,还覆盖数百家独立唱片公司,甚至将发行公司、法律公司、推广公司等生态配套企业纳入会员网络,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版权保护网络。

在产业规模与影响力上,英国音乐产业的“硬实力” 不容小觑。

数据显示,英国音乐产业每年为经济贡献45 亿英镑,涵盖版权、现场音乐等多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影响力远超经济规模,英国是全球少数的 “音乐净出口国”,多年来与美国共同占据全球音乐出口的 “第一梯队”,如今韩国虽也加入这一行列,但英国的地位依然稳固。

从利物浦到伦敦,英国的音乐城市各具特色。利物浦作为披头士乐队的故乡,至今仍是全球音乐中心之一,“利物浦声音之城”(Liverpool Sound City)等活动每年吸引全球行业目光;伦敦则凭借 “多元文化融合” 的优势,成为全球艺术传播的枢纽。

在艺人扶持与出口方面,英国也有成熟的机制。BPI 运营的政府资助项目 “音乐出口增长计划”(MEGS)就是核心抓手之一,项目已运行 10 余年,累计资助约 475 位艺人,每投入 1 英镑政府资金,就能为英国经济带来 14 英镑的回报,至今已为英国创造近 8000 万英镑的海外收入。

项目资助范围极广,从管弦乐队、民谣艺人到摇滚乐队、独立创作歌手均有覆盖,且早已将中国纳入重点市场。“有几位艺人通过这个项目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Chris Tams 透露,未来这个项目还将继续扩大资金规模,这意味着更多英国艺人有望通过官方渠道进入中国,也为中国艺人与英国艺人的合作提供了机会。

合作机会盘点

开启双向增长通道

此次英国代表团访华,明确释放了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音乐财经结合Chris Tams 的访谈内容和代表团的行程不难发现,中英音乐产业的合作并非 “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在多个具体领域,这些领域既契合中国市场的发展需求,也能发挥英国的产业优势,形成 “1+1>2” 的效果。

版权是音乐产业的“核心资产”。英国拥有超过100 年历史的唱片公司,是最早发展录制音乐的地区之一,BBC 等国家级广播机构更是积累了海量音乐版权资源;而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音乐市场,流媒体用户规模庞大,对优质版权内容的需求持续上升,双方在版权领域的合作空间极为广阔。

一方面,英国唱片公司希望将旗下艺人的版权引入中国,借助中国流媒体平台触达更多用户。毕竟“英国音乐市场以流媒体为主,而中国的流媒体生态极为活跃”;另一方面,中国唱片公司也可通过英国版权代理渠道,将中文音乐推向欧洲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市场对非英语音乐的包容性正不断提升,K-Pop 已在英国取得成功,如JYP娱乐旗下组合Stray Kids 在伦敦举办的演唱会 7 万张门票售罄,这为 C-Pop 的出海提供了参考。Chris Tams 提到,他 12 岁的女儿既听 K-Pop、J-Pop,也听 C-Pop,“现在的年轻人不在意音乐是否用母语演唱,只要喜欢就会听”,这种市场心态的变化,为中国音乐厂牌和华语音乐出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演出市场,英国拥有丰富的艺人资源,从传奇乐队到新人组合,覆盖所有音乐风格;而中国不仅有充足的演出场地,还有庞大的观众基础,Ed Sheeran 今年在中国的演唱会门票 “秒罄”,就证明了英国艺人在中国的市场号召力。

具体来看,合作可分为“英国艺人来华” 与 “中国艺人赴英” 两条路径。对英国艺人而言,中国的 Live House 和音乐节是 “重要跳板”,他们可先通过中小型 Live House 积累粉丝,再逐步登上草莓音乐节等大型舞台,这种 “阶梯式发展” 符合艺人成长规律。而对中国艺人来说,英国的演出市场则是 “国际化试金石”,借助英国的场地资源和推广渠道打开欧洲市场。

此外,剧场合作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英国在音乐剧、古典音乐演出等领域拥有成熟经验,而中国的剧场硬件设施已达到国际水准,双方可通过“联合制作”“剧目引进” 等方式,共享剧场演出的市场红利。

英国音乐产业的成熟,离不开其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艺人培养到行业人才孵化,英国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这正是中国音乐产业当前需要的“养分”。

在艺人培养层面,英国的“底层孵化” 模式值得借鉴。正如 Chris Tams 所说,英国的中小型场地是艺人成长的 “摇篮”,很多乐队在这里学习演出技巧、积累舞台经验。这种 “从基层做起” 的培养路径,可帮助中国新人艺人夯实基础,避免 “昙花一现”。此外,BPI 为独立唱片公司提供的 “商业培训” 也可复制到中国,帮助国内中小型音乐机构提升运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多元音乐生态” 能为中国艺人提供更多创作灵感。英国市场不仅有主流音乐,还有大量专注小众领域的唱片公司(如推广印度音乐的公司),这种 “包容性” 可帮助中国艺人打破创作局限。

譬如,英国精品音乐公司Red Sun Records/Room 8 Music擅长打造具有全球共鸣感的热歌。迄今团队累计打造了7⾸英国冠军单曲及35余⾸TOP20热⻔单曲,⻓期与主要艺⼈和制作⼈保持合作,拥有丰富的词曲作者与制作资源。这一次来到中国,核心需求是寻找优质合作伙伴,打造下⼀张标志性热⻔唱⽚,或者共同创作能吸引⼤众关注和引领跨境⻛潮的歌曲作品

在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营销合作方面,英国的唱片公司可与中国平台合作,推出“定制化内容”。

例如,针对中国用户的听歌习惯,调整歌曲的编曲和时长;借助小红书、B站等中国本土平台,为英国艺人打造 “本土化” 的推广内容 。譬如,这一次随团来访的Tristar Records,业务覆盖全球的定制化唱片与发行,旗下艺人在小红书已有十几万粉丝,却不知如何运营,未来这类合作可由双方共同推进,帮助英国艺人快速融入中国市场。

“我们既是英国本土的音乐耕耘者,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 英国Firefly娱乐创始人Elizabeth Zhao对音乐财经表示,在艺人经纪领域,公司已构建起成熟的本土孵化体系,从歌曲创作、录音混音到唱片发行与巡演策划,为签约艺人铺设完整发展路径。

如今,这份经验正延伸至中国市场,Firefly在成都已经成立了办公室,与国内厂牌洽谈艺人合作创作,计划推出双语单曲并同步发行,再逐步推进现场演出的发展路径,曾在北京、上海巡演的英国音乐人Luke 就可能会成为首批 “先行者”。

针对英国音乐人对中国市场的认知需求,Firefly定制了涵盖市场结构、运营模式及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规则的专项培训。与此同时,将培训服务引入中国的计划也在推进中,助力中国音乐人精准对接海外市场。

在Elizabeth 看来,平台差异是跨洋运作的核心挑战,正如《End of Beginning》借 TikTok 热度打入英国榜单的案例所示,短视频平台成为新音乐破圈的关键。而中国音乐要扎根英伦,需突破华人圈层,在 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构建本土品牌认知,这正是 Firefly 为中国音乐人出海定制发展策略的核心逻辑。

本土化与未来

如何让音乐合作落地生根?

中英音乐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但文化差异、市场习惯的不同,仍需双方通过“本土化调整” 逐步磨合。Chris Tams 在访谈中多次强调 “关注人” 的重要性,这正是合作落地的核心。

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市场,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合作方式。对中国而言,“融入英国的产业体系” 是关键。中国音乐公司若想开拓英国市场,可借鉴摩登天空的经验,在英国成功分公司,通过 “挖掘英国本土音乐人” 实现了成功。

此外,与英国唱片公司“联合创作” 也是捷径之一。

正如Chris Tams 所说:“让中国艺人与英国艺人一起创作,既能帮助中国艺人熟悉英国市场,也能让英国唱片公司更好地进入中国”。MEGS 项目已证明,“双向互助” 的模式能实现共赢,未来中国可推动更多艺人参与这类合作项目。

更重要的是,双方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音乐产业是 “人与人打交道” 的行业,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除了定期的代表团互访,类似于IMX这样的 “行业对接平台”,未来可以为中小型音乐机构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如今,随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崛起,华语音乐也开始走向世界。

英国有成熟的产业经验,中国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只要双方以“开放、互信” 为基础,在版权、演出、人才等领域深度合作,必将开启中英音乐产业的 “黄金合作期”,让更多优秀的音乐跨越国界,抵达全球听众的耳边。

撰文:董露茜

排版:河清 / 审核:LUCY

阅读往期热文

产业论坛|2019,影响城市之声如何更多元化呈现海外艺人巡演?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百度百家 | 搜狐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5000订阅)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