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览·享读|木匠师傅+调皮少年=国歌作曲者?聂耳的音乐启蒙太励志了!
发布时间:2025-08-04 20:02:49 浏览量:2
编者按:
近期,“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主题特展正在百代小楼火热展出,10件与聂耳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展品首次从云南省博物馆“出差”来到上海。徐汇区融媒体中心特推出“乐耳 | 聂耳故事”系列专题,聚焦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探寻聂耳的成长足迹,解锁人民音乐家聂耳不为人知的鲜活一面。
1959年,田汉在《忆聂耳》一文中说:“他的第一个音乐先生是他家乡的一个劳动人民。”这个劳动人民就是昆明端仕街木器店里的邱木匠。
聂耳八岁的时候,全家迁到昆明端仕街44号院(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居住。端仕街是昆明木器店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木器店一般都是以制造桌椅板凳为主。其中有一家小店,能制造比较精致的家具,如梳妆台、衣橱、雕花木床等。店主是一位四川人,姓邱,性情和蔼,人们都叫他“邱师”。
木器店的刨花香气混着夏夜的蝉鸣。8岁的小聂耳蹲在44号院的石阶上,托着腮帮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街对面——邱木匠正倚在店门口,一支笛子贴在唇边,悠扬的笛声便从指缝间淌出来,像月光般漫过青石板路。
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许家瑞绘
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回忆:邱师喜欢吹笛子,不管怎样劳累,几乎每天吃完晚饭,他都要坐在门口,吹奏一支笛子,音调虽然简单,却优美动听。聂家和邱木匠的店铺相隔不远,每次笛声传来,听得都很清楚。而每当邱师吹奏的时候,聂耳总是听得入神,他常常把音调用简谱记下来,反复学着哼唱,并且说:“如果我能用笛子像邱师那样吹出这首调子来,那就太好了!”聂耳还走到邱师店门口,仔细观察他的吹奏动作,回到家就拿一根向同学借来的笛子练习吹奏。他鼓着腮帮子拼命吹,却只憋出几声嘶哑的“噗——呲——”。
第二天傍晚,聂耳攥着笛子溜进木器店。邱木匠刚放下刨刀,见他来,笑呵呵地用袖子擦了擦长衫上的木屑:“小聂家娃,想学?”说着接过笛子示范:“手指要按实,气要匀——”他俯身握住聂耳的小手调整姿势,聂耳闻到师傅袖口松木的清香。从此,每天晚饭后,端仕街就多了一高一矮两个身影:邱师吹一句,聂耳跟一句,笛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许家瑞绘
经过邱师的指点,聂耳进步很快,不久,他就初步掌握了吹奏技术。两个哥哥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也慢慢学会了吹笛子。最让聂耳苦恼的事,就是他向同学借的笛子被要回去了,自己想买一支又没有钱。
聂叙伦说,那时家很穷,买不起笛子,只好在练习时到邱师那里借着吹吹,用后就立即归还。那时昆明经常有一些卖竹笛的小贩,把笛子放在布袋里披挂在肩上沿街叫卖,为了招徕顾客,他们就吹奏一些民间曲调,聂耳常常尾随着听他们吹奏。“如果自己能有支笛子,那该多么好啊!”这个愿望后来终于实现了。过年的时候,聂耳的妈妈买了一支笛子送给小聂耳。有了乐器,聂耳更是迷恋地勤奋练习,有时还带了自己的笛子跑到邱师那里一起合奏。
聂耳小时候吹过的笛子
这段学笛经历,是聂耳学习中国民族丝竹音乐的第一声。十三年后,东京的樱花树下,留日学生冯绍京在《回忆聂耳在日本的二三事》一文中曾提道:“1935年,聂守信走进我的房子里,看到这把笛子,拿起就吹,那优美的音调,灵活的手指,让我大吃一惊,他不仅提琴拉得漂亮,还能吹一手好笛子。”
谁能想到,聂耳这灵动的指法,悠扬的音调始于昆明小巷里一个木匠手把手的教导呢。
TIPS
《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
(百代小楼)
地点:衡山路811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
主题特展
展期:7月22日—8月21日
展出地点:百代小楼三楼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