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乐队、演音乐剧、制作广播剧,青少年玩艺术玩得有多“潮”?
发布时间:2025-08-08 10:42:36 浏览量:2
暑期正是青少年享受艺术的盛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再满足“学琴考级”,不满足于单一技能的掌握,而是主动拥抱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拨动琴弦写一首自己的歌,登上音乐剧的舞台完整地演一部戏,通过专业制作软件搭建自己的广播剧宇宙……这些新潮“玩法”背后,洋溢着青少年旺盛的创造力和强烈的表达欲,在越来越开放多元的艺术教育环境中,他们正享受着艺术的无限可能。
作曲组乐队:帅气地唱自己的歌
“此刻的我正在舞台上发光,找到属于自己的前方。”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上,即将上初二年级的郭正诚弹着吉他,唱着自己新写的歌。和他站上同一舞台的十余位青少年,同样拿着各自的乐器自信歌唱。
今年是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举办“小小作曲家·音乐创作夏令营”的第四年,“Cool玩乐队·器乐合奏夏令营”则是第一年开设,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参与。玩转多种乐器的少年萌生自己写歌的想法,享受自己在舞台中央的光环;弹电吉他的小姑娘一脸酷酷的表情,渴望与同伴组乐队。别看这些孩子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八九岁,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音乐创造力。
郭正诚是一位说话文绉绉、很有“大人范儿”的男生,第一次尝试作曲时还不到10岁。“我写歌是为了记录生活,每天我都会对自己的生活复盘。”5岁就开始学吉他的他觉得,会写歌一定比弹吉他更帅。2024年、2025年,郭正诚连续两年参加音乐创作夏令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曲库里已经有了四五首原创歌曲。“作曲不仅仅需要有灵感,还需要有技术,懂理论。”小郭同学拿出记谱本,五线谱上记录着他从内心迸发的旋律,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去年我还不会用五线谱写歌,今年都能用五线谱记录了,在作曲与编曲的能力上都有了特别明显的进步。”
写歌、玩乐队,对当今青少年来说并不罕见。学校里,会演奏不同乐器的孩子互邀组乐队,有时还会暗自思忖,谁的演奏技法更好?谁的合作意识更好?谁和自己更合拍?就像成年人考察合作伙伴一样,孩子们也会认真选择音乐伙伴。
“现在的孩子们音乐素养太好了,不仅是因为他们自身努力,也要归功于我国的基础艺术教育越来越好,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资深音乐制作人陈超在作曲与乐队夏令营艺术总监时发现,不少学员学过两三门乐器,部分已有尝试作曲或组建乐队的经历,他们中多数不以考取专业音乐院校为目的,只是在学业之余陶冶情操,“我能做的就是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带领他们走进音乐世界,‘玩’得更专业。”
出演音乐剧:专业舞台享受自我成长
近日,当12岁的曹圣翾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上落落大方地谢幕,庆祝英文音乐剧《哦,我的天呐!》的成功上演,观众席里,她的妈妈林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早已不是曹圣翾的首次登台,“但我看到她那么自信、那么投入的样子,我就为她感到开心。”
近十年来,音乐剧在国内市场发展迅速,正处于探索世界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喜欢上这种融合了歌、舞、戏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女儿刚刚四岁半时,我就带她去看过音乐剧,我们看的第一部音乐剧是《灰姑娘》。”林女士记得清清楚楚,那次观演让曹圣翾萌生了登台演出的愿望。
8年前,音乐剧行业方兴未艾,为青少年提供音乐剧培训的专业机构并不算多。几番辗转,林女士找到音乐剧制作公司七幕人生,让女儿正式接触音乐剧表演。最初,曹圣翾在舞台上当没有台词的‘背景板’,也帮忙搬道具,但曹圣翾回忆起来还是一脸兴奋,“能上台我就特别开心,我喜欢和大家一起表演。”
几年过去了,曹圣翾参演的剧目越来越多,此番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参加青少年音乐剧培训,她在音乐剧《哦,我的天呐!》中出演了重要角色。演出前几周,她抓住一切时间背台词、练习演唱和表演,也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她爸爸送她上学路上,她就在车里唱音乐剧选段,她爸爸还跟朋友炫耀,‘我开车,能听到女儿唱的环绕立体声。’”林女士幸福地笑着。
曹圣翾的父母代表了一批“80后”父母,面对孩子的爱好,他们无条件支持,这份托举也拓宽了孩子探索艺术的边界。今年8岁的曹炳琨被戏称是“资深演员”,因为在两年前,俄语原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来京演出时,正在学习音乐剧表演的他,被选中出演安娜的儿子,虽然没有唱段,但六岁的他表演和走位一丝不苟,与外籍演员配合也毫不怯场。
“我和他爸爸很爱看演出,看到孩子也喜欢,就希望尽可能地给他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曹炳琨的妈妈李女士说,她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对音乐剧的喜爱,“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北京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和专业的剧场,只要我们有能力,一定会支持他。”李女士说。
热爱音乐剧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保利剧院、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等专业剧场,七幕人生等机构纷纷依靠自身的平台优势,为孩子们提供走近音乐剧的机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数据显示,自青少年音乐剧培训自2022年开展以来,三年来累计培养学员300余人次,《名扬四海》《哦,我的天呐!》《拜访森林》等近10部音乐剧作品,都由孩子们完成登台表演。
制作广播剧:搭建多彩的声音宇宙
对“70后”“60后”来说,广播剧是一个充满年代感的词汇,令人想起《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电波时代;但对年轻人,尤其是“00后”来说,广播剧是常驻在耳机里的“老朋友”。今年,“打开艺术之门”首次推出广播剧夏令营,报名的多位学员中,15岁的何昊令人惊叹——仅在喜马拉雅一个平台,他的广播剧收听记录就超过5000小时。
“我从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听广播剧和有声书了,小时候听四大名著,也听‘凯叔讲故事’,大了就听网文。”何昊说,广播剧最吸引他的是对白与音效营造的想象空间,“听到对话,我可以在头脑里展开想象,如果看到画面,反而没有想象的余地。”久而久之,广播剧成为何昊生活的一部分,晨起刷牙、吃饭,上学路上的闲暇时间以及睡前时光,都有广播剧的陪伴。
今年中考后,何昊看到广播剧夏令营招募学员,第一时间报了名。和他一同报名的学员年龄都在12至15岁之间,在多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学习剧本创作、对白录制、音效采集、剪辑整合等广播剧制作的全链条环节,用声音的“积木”搭建出自己的故事宇宙。
何昊把《小王子》的片段改编为广播剧,除了基础独白与旁白,他还精心加入了铅笔书写、风声等音效。真正开始制作广播剧后,他才发现这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录制音效时,他在音乐堂找到一间空置的办公室,像录音导演一样指导同学在屋内走动,他用手机录制不断变化的脚步声。与此同时,他也变身“配音演员”,帮助其他同学录制他们的广播剧作品。最终的剪辑制作环节,更是一个考验人耐心和技术的“精细活”。
“每一个环节都有挑战,但每一个环节都很有趣。”正因为制作不易,何昊感到更加自豪。和他一同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也给各自的作品打上强烈的个人印迹:有人创作一个科幻故事,有人惟妙惟肖地讲述了自己与宠物的趣事。
“广播剧的制作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专业领域,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全程没依赖任何昂贵的专业设备,仅凭手机和家用电脑完成创作。”广播剧夏令营主理人、古典音乐录音师、制作人冯汉英说,他深切感受到当代青少年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这与他们的动手能力结合,最终形成了作品。希望他们把探索广播剧的方法和精神带到生活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精进。”
专家观点:时代鼓励个性表达
“在艺术领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原常务副主席金兆钧说,以音乐为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到九十年代的民乐热,从新世纪初普通人的流行歌手梦,再到今天的组乐队、作曲,“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在迭代,这背后是一代代青少年接受了更优秀的艺术教育,获得了更丰富的资源。”
全能型艺术人才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的榜样。金兆钧说,近几年的综艺节目中,不少既会作曲又能编曲,既会和声又能配器,还会做录音制作的音乐人被发现,成为年轻一代人的偶像,“过去,钢琴、唱歌会一种就很好了,现在要都得玩得转。”
在金兆钧看来,这反映了大众审美的变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有如大众对“唱作人”的认可度,越来越超越了对“歌手”的喜爱,“哪怕是非常火的歌手,如果只唱别人写的歌,网友都会追问:他有什么自己的代表作吗?”金兆钧说,这意味着人们更加期待看到带有强烈个性的作品,渴望听到个人情感的表达,这点在当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直接,他们也希望通过更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表达自我。
记者:韩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