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音乐课堂扎根乡土 非遗文化焕新彩
发布时间:2025-08-08 21:32:13 浏览量:3
传非遗薪火,焕文化新彩。安徽民歌底蕴深厚,拥有巢湖民歌、徽州民歌、大别山民歌、凤阳民歌、五河民歌、当涂民歌六项国家级非遗民歌和十余项省级非遗瑰宝。2025年7月,合肥师范学院“华时行知学堂”的“小先生”们,以传承安徽非遗民歌为核心,将音乐课堂扎根乡土。他们系统挖掘整理珍贵文化遗产,融合传统文化精粹与现代科技手段,让蕴藏于山水之间的乡音古调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璀璨光彩。
民歌悠扬,乡音传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热情欢快的民歌在华时行知学堂的教室里回荡。这是学堂特色音乐课程的生动一幕。华时行知学堂“小先生”们系统整理国家级非遗安徽民歌资源,策划并全程指导了安徽民歌主题音乐汇演,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生动演绎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魅力。同时,学堂积极开展民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演唱、编排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音乐技能与团队精神。“老师们逐字逐句教唱,让我们领略了大别山等地民歌的独特魅力,能成为非遗传承的小小接力 者,我们倍感自豪!”五年级张同学的话语充满了对非遗民歌音乐的热爱。
花鼓薪传,舞动课堂
中华文化瑰宝——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已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时行知学堂深植文化沃土,创造性地将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的节奏韵律,巧妙融入民歌教学。
为了让小学员们深刻体悟花鼓灯艺术精髓,“小先生”王天雨生动讲述其历史源流与角色特点,详解表演道具,并将“兰花指”、“颤步”等经典舞蹈动作,创造性地改编成适合孩子们学习的简易动作。这种载歌载舞的创新教学方式,精准传承了传统神韵,又融入现代节奏感,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最终,师生共同呈现精彩纷呈的花鼓灯表演,让古老艺术在青春舞台焕发光彩。
分层施教,精准育人
锤炼师范生技能是“华时行知学堂”的重要目标。“小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根据不同年龄学员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他们对代表性安徽非遗民歌进行精心改编,使其更贴合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适应的统一。
例如,为低年级学生选取改编巢湖儿歌《划农船》,通过编创教学激发想象力,让孩子们在优美旋律中感受非遗民歌的婉转细腻;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通过聆听与演唱劳动号子《薅稻歌》,学习高亢嘹亮的民歌,并在歌声中了解环巢湖地区的稻米文化与民俗风情。这种精准的分层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师范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能力。
守护乡音,思政铸魂
为了让学员深刻理解非遗传承使命,学堂开设“民歌守护者”专题思政课。课程特别介绍国家级非遗当涂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陶小妹的事迹。课堂上,通过讲述陶小妹等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展现其守护乡音的赤诚之心,让青年学员近距离感受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信念与奉献精神,深刻认识传承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激发学员们接过传承接力棒的责任感。
民歌传情,精神永驻
古人云:“劳者歌其事。”安徽民歌,饱含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是对日常劳作的真实叙述与深情讴歌。小学员们通过学习浸润泥土芬芳的民歌,特别是充满力量感的劳动号子,深切感受到磅礴的文化自信与炽热的家国情怀,从而自觉肩负起传承非遗、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
一颗匠心,守护千年文脉薪火相传;一腔热忱,点燃青春创意焕发新彩;一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行稳致远。合肥师范学院“华时行知学堂”的“小先生”们,正以“行知精神”为指引,深耕非遗传承沃土。他们将大山里的民歌带进课堂,于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用青春智慧与赤诚之心,为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书写青春注脚。(朱紫玉/文 季梦茹 李雨欣 王天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