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看呐,他们这样细说古典音乐

发布时间:2025-08-09 16:48:40  浏览量:1

为感谢受益了一生的音乐,德国诗人海涅写下了这样的金句,“音乐始于词尽之处”,意涵显而易见:词穷的时候只有音乐能帮助我们表情达意。偏偏有相当数量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明明非常信服海涅的诗句,却在自己被音乐感动得不能自已时选择用文字来表达音乐之妙。

用文字赞美始于词尽之处的音乐,看似两相矛盾,可那些从音乐中感受到巨大幸福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白纸黑字地证明,自己的确用准确的意味深长的言语,倾诉了音乐萦绕耳畔时自己的所闻和所见。

音乐世界有多浩瀚,膜拜音乐的文字就有多壮观,这就为想要在文字的引导走近甚至走进音乐的读者带来了难题:从哪一本书开始呢?我们试着从中选出三本难度呈阶梯状的书来,看看是否能帮助大家通过这三位作者的倾诉,能听到古典音乐继而爱上古典音乐音乐。

这本书的作者叫马慧元。

《北方人的巴赫》首版于2005年,那时,我刚体会到古典音乐的美妙却常常在音乐响起时感觉一片茫然。对于一个没有一丁点乐理基础却想听懂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是常态;而一本用文字描述古典音乐何以好听的书,则是一帖对症下药的良方。马慧元的《北方人的巴赫》,就是这样一本书。

马慧元,毕业于天津大学的理工科生,身为专业程序设计师的她长期在IT行业任职,只是这位IT工程师有一点与众不同。16岁那年,尽管头顶高考的巨大压力,女孩一意孤行地学起了弹奏钢琴。

夏绿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曾揶揄爱小姐,的确会弹那么一点儿。我只是马慧元一系列音乐随笔的读者,当然不知道她的钢琴水准是否比爱小姐好一点,可就因为她会弹钢琴,从《北方的巴赫》开始的那一本本音乐随笔,是最合适的、方向正确的步入古典音乐的桥梁书。

都说肖邦的钢琴曲好听,尤其是他的夜曲。可肖邦的夜曲为什么好听?《北方人的巴赫》中有一篇文章标题直截了当,《肖邦两则》,在文章中马慧元这样书面化了肖邦的夜曲:“乳白的烛,暗黄的光。地毯上的图案模糊不清。年轻人眼帘低垂,和琴键一样苍白修长的手指在琴上奔跑。琴声和烛光一起摇曳,入幽兰之香,滲透黑暗。夜归的男女嬉闹着上楼,脚步声越来越近。风摇吹灭了烛”,悬浮在耳畔的音乐竟然被马慧元诠释得这么实在,再听夜曲,岂有一头雾水的道理?只是相对于这样的泛泛而谈,马慧元的拿手好戏是,她总是能将自己会弹钢琴的特长,化入实实在在的音乐解读中,“常常是,旋律在最高音刚刚站稳,立刻顺着楼梯般的音阶破碎着跌落,让人怅然不已。我最喜欢OP.27之2,那里凝聚着肖邦式的独特敏感,临近结尾轻轻的钟声吸饱雨滴后坠落,留下一片萧条,让人怀疑是否身在俗世……“不是说不会弹钢琴的人就听不到钢琴弹出的高音了,但只有会弹钢琴的人,才能写出“旋律在最高音刚刚站稳,立刻顺着楼梯般的音阶破碎着跌落”这样的触感,这样的文章,还能引领不会弹琴的读者,更接近音乐的实质——《北方人的巴赫》就好在这里。

顺便提一笔,书名《北方人的巴赫》采用的是书里一篇文章的篇名。在这篇文章中,马慧元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高薪白领,为了能在每年大雪纷飞的季节开上车听着巴赫去北方,竟然辞职干起了管道工,因为在马慧元生活在北美,管道工收入不菲,他只需工作半年就能放飞自己的梦想,即开着车听着巴赫冒着大雪去北方。音乐就是这么有魅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昊辰。

喜欢古典音乐、喜欢钢琴家的乐迷都知道,张昊辰正当红,以致在网上女孩们给他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别名HCGG。

读《演奏之外》之前,在与张昊辰同龄的钢琴家中我更喜欢哪一位,一直很犹豫。读完《演奏之外》,我对自己说,还犹豫什么!

从来没有想到,每天必须拿出大量时间练琴或者为数量不寡的音乐会准备曲目的钢琴家,居然还有如此数量和如此质量的阅读量!

在《演奏之外》,张昊辰提到的书籍有《论语》、张枣的诗集、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叔本华《论音乐》、康德的三大批判、冯内古特的小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李斯特《肖邦的一生》……至于阅读质量,且从《康德的矛盾》一文中摘取几句他读罢康德的三大批判后联想到古典音乐阐发的一段读后感:“历史延续着一个观念的进程,也是历史,揭开了它的深处悖论。从纯音乐到无调性,就是一部’自律’的观念史。在康德写下他关于自律的惊世之论时,又是否听到了——他字里行间潜伏的危机之声?是否听到了那个推倒一切的20世纪?”

而我之所以选择《演奏之外》作为我们进阶到古典音乐欣赏第二层级的一本书,是因为腹有诗书的张昊辰说到音乐家时,总能在朴素、恳切的言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该音乐家作品技术层面的含金量,后者,正是步入古典音乐堂奥后的乐迷寻求突破的要津。

同样论及肖邦的作品,在《肖邦与钢琴》一文中张昊辰做了如下阐述:“15岁赴美后,正式学习’西方音乐史’……肖邦所占的篇幅极短——甚至过短——仅仅简述了他作为’钢琴作曲家’的’特殊身份’……自年幼起,无数钢琴学童就是凭借肖邦,渐渐塑成他们心中’钢琴家’的主题形象:孤独、诗性、忧郁……波兰人的名字深深刻入每一哦哥琴童的心里……对于任何日后成人的钢琴家,无论喜厌,肖邦始终占据着无法撼动的位置。但在那天、那堂音乐史课上,这一位置被过于轻易地撼动了……再弹肖邦,发现我对它的喜爱依旧未变,唯变的,我想,是自己渐渐会站在某段距离之外看他了——坦白说,较之弹,我发觉自己更爱’读’他的作品……他确实是史上独一无二的旋律大师。’好听’的旋律,不仅遍布其所有主题,也贯穿他作品的每个角落——即便过渡段、炫技处、内声部也无一例外。似乎在他笔下,一切织体皆旋律。如此,移开旋律的视角来看肖邦几乎不可能。你几乎看不到:他是继巴赫、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结构天才。”

读《演奏之外》到《肖邦与钢琴》,惊出了一声冷汗。听古典音乐近20年,早年痴迷肖邦到想方设法将钢琴家阿劳版本的全套夜曲转录到iPod,以便上下班通勤路上一遍遍地听。十五六年前去东方艺术中心听过傅聪先生的肖邦作品音乐会后,若不是在音乐会上遇到他的作品,不会主动选听肖邦。是张昊辰,触动了我重听肖邦,夜曲、舞曲、奏鸣曲、协奏曲……对照着张昊辰的专业评说,我听到了肖邦的结构。

或曰,听音乐嘛,被旋律打动已经足够,何必非要听到结构?好有一比,能说看过《蒙娜丽莎》、《米洛斯的维纳斯》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就已经到过卢浮宫了吗?站在广场上面对贝聿铭先生的设计能咂摸出卢浮宫内每一个展馆里人类文明缩影的滋味,才敢说去过卢浮宫了吧?

想要了解古典音乐,必须知道巴赫。因着迷于他的音乐而为巴赫著书立传的音乐人,很多很多,关于巴赫和他的音乐的著作,也因此很多很多,我们选哪一本呢?最后,面对两本巴赫传记犯了难。

两本巴赫传,分别是德国人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论巴赫》和英国人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的《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翻译的缘故,阿尔伯特·施韦泽的姓氏还有一个更为我们熟悉的叫法,史怀哲,这位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主业是医生,1913年远赴非洲创建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至去世。行医以外,阿尔伯特·施韦泽的最大乐趣是研读哲学著作和聆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积累甚多以后,在自己的哲学素养基础上施韦泽先生写作了一部皇皇巨著、译成中文达800页的《论巴赫》——这也是我最后选择推荐《天堂城堡中的巴赫》的理由,《论巴赫》有点难。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世界上最顶尖的指挥家之一,虽然他的巴赫传也是厚厚一本,但融入了他指挥世界著名乐团演奏巴赫作品的经历和体会的这本书,相比《论巴赫》要感性一些,从而可读性也强一些。

“近来的音乐学家们在追溯这部弥撒(《b小调弥撒》)形形色色的出处时,在发现越来越多表明来自于更早作品的迹象时,证实它带来了某种危险:可能会将巴赫的音乐贬低为一些感染力的堆砌,一系列小于整体效果的碎片;然而正是他对材料进行改造、将其融入新方式的能力,以及无惧时尚、独辟蹊径的意愿和勇气,令《b小调弥撒》如此令人惊叹……指挥这部弥撒将会充满巨大的期待感:当你在他的音乐中开启一段旅程时,你知道自己将完全意识到音乐的作用、音乐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的能力,甚至音乐表现缓和人们对当下事件之反应的力量。接着,当你在这一伟大历险中接近最终的直道时,号角末次吹响,宣告着归家,你意识到巴赫最终对平安的祈祷。”曾经一听这首弥撒便浮起在脑海的雾气,被加德纳先生清晰、清新的表述,吹散了。

就此,约翰·艾略特·加德纳的《天堂城堡中的应约——巴赫传》成了我的枕边书,只要一听巴赫,无论是听《康塔塔》还是听《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等,都会翻开书页对照着——进步很大。

进入巴赫的音乐城堡的确有些难,能不听巴赫吗?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巴赫就是蔚为大观的古典音乐的“平地”。

要在自己收藏的一整排与古典音乐相关的书籍中抽出三本来引领大家走近甚至走进古典音乐,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次推荐表达的是心愿,但愿大家在三位作者细说古典音乐的美妙文字中,能感受到古典音乐何以叫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