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5-08-10 23:21:11 浏览量:2
流行音乐的起源
事实证明,公众最容易被最原始的事物吸引。关于帕格尼尼与魔鬼签约、诱惑拿破仑的妹妹并杀害情人的传闻,吸引到音乐会的人远比能欣赏其演奏技巧的人多得多。
直到 19 世纪,还没有 “流行音乐” 这一概念。在歌剧院出现之前,有用于弥撒的教堂音乐,也有用于宫廷的世俗音乐。此外还有民间音乐、歌曲,是祖辈、父辈、子女和孙辈在聚会和节日里传唱的。
我们所熟知的流行音乐(尽管 “流行音乐” 这一术语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出现并固定下来)的诞生,首先与工业化以及人口向城市迁移有关。当然,这不仅关乎一种独特的城市民俗,更重要的是关乎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而席卷全球的新商业策略。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大革命的筹备工作细致入微,其中包括瓦解上层社会的道德观念,并用各种骗子和江湖术士充斥其中。像卡廖斯特罗或圣日耳曼这样的人物引发了巨大的(当然也是被刻意煽动起来的)轰动。
在这种普遍混乱的迹象中,音乐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贝多芬的音乐给听众带来的那种强烈情感冲击,类似于革命的激情。这种音乐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打破了传统(顺便说一句,贝多芬本人对法国大革命非常同情)。
很快,帕格尼尼像一颗彗星一样掠过欧洲各国首都的音乐厅。帕格尼尼是第一个掌握独奏音乐会这种体裁的人,并且学会了巧妙地激发人们对自己的兴趣,就像卡廖斯特罗、圣日耳曼这类人物所做的那样。围绕着帕格尼尼的一系列阴暗传闻,与他那魔鬼般的外表和惊人的技巧相得益彰。
事实证明,公众最容易被最原始的事物吸引。关于帕格尼尼与魔鬼签约、诱惑拿破仑的妹妹并杀害情人的传闻,吸引到音乐会的人远比能欣赏其演奏技巧的人多得多。甚至最坚定的人也无法抵挡关于帕格尼尼小提琴的第四根弦是用他所杀情人的肠子拧成的这一传闻。
就这样,流行明星所需的所有要素都已集齐并经过了检验:核心要素是形象和巧妙营造的轰动效应。
年轻的弗朗茨・李斯特密切关注着帕格尼尼的成功并从中吸取经验。李斯特拥有同样高超的技巧,他向自己发誓要成为 “钢琴界的帕格尼尼”,并且很快确实创造了自己的成功公式。1837 年 12 月,李斯特演奏了第一套曲目,其中包括根据帕格尼尼主题创作的炫技 “练习曲”,听众达三千人。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李斯特懂得如何扮演明星的角色。他把乐谱从琴凳上扔下去,把钢琴推到聚光灯下,甚至摆放了两架钢琴,交替在上面演奏,以便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他那充满灵感的脸庞……
“李斯特狂热” 的效应震撼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女性狂热地尖叫,跳上椅子,甚至昏厥过去;大师的丝绸手帕和手套被撕成碎片当作纪念品;他的雪茄烟灰和咖啡残渣被人们虔诚地收集起来,如同圣物一般。这种狂热持续了大约三年,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李斯特狂热” 的核心是传闻、轰动效应、报纸上狂热的评论等等,简单来说,就是 “明星炒作机制”,李斯特的音乐经纪人加埃塔诺・贝洛尼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机制。顺便说一句,他是历史上第一位音乐经纪人。至此,拼图终于完整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只是技巧问题了。
那些对金钱有敏锐嗅觉的人纷纷加入这个公开的圈子。当然,其中就有美国人。当时,美国公众的水平不超过杂耍的程度,文化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是长胡子的女人和侏儒。
有一个人成功地将明星制造过程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叫菲尼亚斯・T・巴纳姆。他是一个手段高明的骗子。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在市场上买下一个年老的黑人女奴,然后成功地带着她在全国巡演,谎称她是 161 岁的乔治・华盛顿总统的保姆。“每分钟都有傻瓜出生” 这句格言据说就出自他口。
在欧洲,他做着极具美国特色的生意:展示活美人鱼、人猿和侏儒汤姆・拇指(“拇指汤姆”),他甚至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宫前进行过展示。
在欧洲期间,巴纳姆自然注意到了弗朗茨・李斯特,并承诺要安排他去美国巡演。但李斯特拒绝了这个游商。他终究还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家。在赚了足够的钱后,李斯特结束了自己的 “明星项目”,投身于更严肃的事业。
而巴纳姆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人。这个珍宝名叫珍妮・林德,一位到 1850 年已经结束职业生涯的歌剧女伶。巴纳姆的提议很简单:林德可以演唱任何她想唱的曲目,每场音乐会能得到一千美元。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剧院里首席女歌手收入的十倍。后来巴纳姆承认,在这之前他从未听过林德唱歌。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手中掌握着经过检验的技巧。
在林德到来之前,巴纳姆在美国媒体上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而且,他了解美国人的心理,着重强调她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额酬金。他还组织了迎接这位女歌手的轮船 —— 在纽约有三万人聚集,还有两万人沿街排列在酒店前。正如一位戏剧记者所注意到的,明星的声誉 “是批量制造的,不是一点一点拼凑的,而是通过大量电报营造的”。
总之,巴纳姆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巧妙地以自己的方式上演了一场 “林德狂热”,堪比 “李斯特狂热”。由巴纳姆的资金在纽约各报纸上掀起的风暴席卷了美国。在短短九个月的 95 场音乐会中,巴纳姆赚了 50 万美元,而林德本人也赚了 17.7 万美元。
成功冲昏了林德的头脑,她离开了巴纳姆,试图独立发展。但遗憾的是,没有媒体刻意煽动的轰动效应,她寸步难行。音乐厅变得半满。当她离开时,只有一小群忠实的粉丝到纽约港为她送行。
然而,林德在美国的成功至少完成了三件重要的事:为衰落的欧洲明星打开了通往美国的道路,开创了真正的美国娱乐圈,并最终确立和巩固了 “明星” 的地位。
在林德的时代,纽约的音乐产业由四位来自东欧的顶尖经理人掌控:马雷泽克、莫里斯、马克斯・斯特拉科什和伯纳德・乌尔曼。正是这些人将主导歌剧产业,并创造美国歌剧风格,直到华尔街的大鳄们将小骗子们赶下台,于 1880 年创立了 “大都会歌剧院”。
大约在同一时期,英国也在发生类似的过程,詹姆斯・亨利・梅普森掌管着歌剧舞台,音乐学者称他为 “现代歌剧的缔造者”,但本质上他是新兴娱乐圈的第一个掠夺者。
19 世纪末,大型银行家族的 “鲨鱼” 们进入了这个行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成为了时尚的引领者,其所有者是奥托・卡恩,他是美国最大的银行集团 “库恩 - 勒布公司” 的管理者(该公司与雅各布・希夫、保罗、费利克斯・瓦尔堡、本杰明・巴滕韦泽也有着密切联系)。
除了是大都会歌剧院的所有者,卡恩还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总裁、美国艺术联合会的司库、费城、波士顿和芝加哥歌剧院董事会的成员。卡恩还控制着百老汇的音乐剧院,后来又积极参与了好莱坞的建立。
因此,卡恩实际上掌控着(说得委婉些 —— 是美国文化的主要金融赞助人)美国文化。
而且,凭借在欧洲的广泛人脉,他资助了美国艺术在欧洲的推广以及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卡恩成为了格什温的教父,资助他取得成功并在欧洲推广。在这强大的推动之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杜克・埃林顿等美国爵士乐手相继崭露头角。
20 世纪 40 年代,伦纳德・伯恩斯坦已经在欧洲的交响乐团中大放异彩。就这样,严肃的欧洲舞台被美国爵士乐征服了。
爵士乐与古典传统的结合成了古典音乐的致命毒药。很快,公然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就会出现,比如约翰・凯奇 —— 勋伯格的美国学生,他以《4 分 33 秒》等作品震惊公众。
如今,古典音乐在音乐厅里听起来就像纯粹的博物馆音乐。而交响乐团则与摇滚乐队合作演出,以此获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