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下沉式”音乐会……
更新时间:2025-03-31 15:33 浏览量:4
静候新年的易北爱乐厅与港口
文/摄 胡博文
200公里,是德国北方港口城市汉堡到德国中部大学城哥廷根的距离。每天,无数旅客乘坐名为“Metronom”(意为“节拍器”)的区域列车,穿行于汉堡、不来梅以及下萨克森州的各个市镇之间。在这样一个以“节拍器”命名通勤列车的国度,音乐早已深深嵌入国家的文化肌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Metronom区域列车路线图
2024年与2025年交汇之际,我既作为乐手,又作为听众,探访并参与了沿这条铁路线上的三座城市、三支乐团、三场各具特色的新年音乐会。从汉堡到人口约十万的小城吕讷堡,再到下萨克森州的小交通枢纽于尔岑,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场文化的旅程。新年的乐章在这些城市中回荡:汉堡的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吕讷堡的吕讷堡交响乐团(Lüneburger Symphoniker),以及于尔岑的哥廷根交响乐团(Göttinger Symphonieorchester),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新年的欢庆。
每一站的音乐体验,就像这条铁路线上的每一段旅程,拥有独特的韵味与节奏。这场旅程让我思考: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能像欣赏铁路沿途风景一样,学会欣赏每一个层次的音乐会?
在“超人”与“人性”之间
在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除夕音乐会的节目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哪部作品更贴切你的2024?你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样取得了‘超人’的成就?像布莱斯·戴斯纳的小提琴协奏曲一样充满变化?还是像拉威尔的《波莱罗》那样充满了重复,却在最后时刻掀起高潮?”这段话完美阐述了乐团在音乐会选曲上的巧思。
2024年12月31日,除夕音乐会在汉堡易北爱乐厅举行。音乐会以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场。尼采一定未曾预料到,他的这部哲学小说在21世纪会广泛传播,而这要归功于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以及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乐曲伊始,低音提琴、铜管与管风琴的相互交织,立即将观众带入影院般的氛围。指挥家萨洛宁对乐曲的慢板部分处理得格外缓慢,为音乐赋予了更多哲思空间,使其显得更具深意。然而,与尼采的“超人”理论相对应,小号首席在高音C的八度演奏中出现了明显失误,将观众无情地从“超人”的高度拉回到“人性”的现实中。但好在,小号首席随后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调整能力,赢得了观众们宽容的掌声,彰显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
欧洲乐团的新年音乐会,通常会邀请一位独奏家参与演出。在如此瞩目的场合,独奏家的选择往往反映乐团的档次和野心。此次,乐团选择了曾在1995年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力压巴提亚什维利夺冠的芬兰小提琴家佩卡·库西斯托。他在辞旧迎新的夜晚演奏了布莱斯·戴斯纳的小提琴协奏曲,展示了惊人的耐力、精准性与技术。然而,这样一首非传统意义上悦耳的新音乐作品是否适合新年音乐会应有的欢乐氛围,值得深思。
险些消失的吕讷堡之声
散场后的吕讷堡剧院
根据德国音乐与管弦乐协会(Unisono)的统计,截至2024年,德国共有129个职业乐团。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像德国这样拥有如此高密度的乐团,这一数字彰显了德国文化音乐产业的繁荣。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含着随着时间推移的衰退。古典音乐在德国被视为“夕阳产业”,这是许多从业者不愿承认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走进音乐厅,目光所及之处多为银发观众,而新年音乐会成为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音乐厅的少数机会之一。
1992年,德国共有168个职业乐团,而这一数字在30年内减少了39个。2023年,吕讷堡交响乐团因剧院的严重财政危机,险些成为下一个消失的乐团。吕讷堡交响乐团隶属于吕讷堡剧院,这座10万人口小城的剧院功能齐全,由剧团、管弦乐团和芭蕾舞团组成,每年举办近500场演出和活动。
在吕讷堡剧院举办的吕讷堡的新年音乐会与汉堡易北爱乐的新年音乐会在规模和氛围上有着显著差异。作为小城市的文化中心,吕讷堡剧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尽管财政困难曾让交响乐团濒临解散,这场新年音乐会却展现了希望与活力。吕讷堡交响乐团虽无法与汉堡的大型演出相媲美,但在有限资源下,依然努力提供高质量的音乐体验。
尽管预算有限、乐团编制仅有40余人,吕讷堡交响乐团依旧策划了别具一格的曲目。音乐会借鉴了经典“维新”模式的曲目,涵盖了柴科夫斯基、马斯卡尼等作曲家的歌剧名段,并邀请了北德地区小有名气的手风琴演奏家雅各布·诺伊鲍尔(Jakob Neubauer)担任独奏。吕讷堡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展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与坚持,观众们的反应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拉德茨基进行曲》作为安可曲在剧院音乐厅响起的时候,你可以知道:无论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在吕讷堡剧院,你都可以拍着手享受音乐,庆祝新年的到来。
哥廷根的“下沉市场”
停靠在剧院后台的哥廷根交响乐团巡演车
哥廷根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大学城,位于下萨克森州。哥廷根主火车站的站台上写着一句话:“Göttingen Stadt,die Wissen schafft”,大意为“哥廷根,知识成就可能”。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德语双关,既表达了哥廷根作为“学术之城”的地位,又突出了知识的创造力。就是在这座寂静但又有活力的小城,季羡林于此开启了他的十年留德时光,朱德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尽管这座城市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如其学术成就那么显赫,但哥廷根交响乐团拥有超过160年的历史。由于哥廷根约10万人口的规模,其听众群体似乎难以支撑一支60人规模的B级乐团的运营。正如吕讷堡交响乐团一样,生存成为哥廷根交响乐团的首要挑战。为此,乐团采取了“下萨克森州巡演交响乐团”的模式。在整个1月,哥廷根交响乐团安排了18场新年音乐会,遍布下萨克森州的各个市镇。通过在那些没有自己乐团的地方演出,乐团成功开拓了“下沉市场”,为更多人带来了现场音乐的便利。
于尔岑距汉堡90公里,是汉堡大都会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交通枢纽,Metronom(节拍器)铁路公司的总部就位于此。1月5日在伊尔姆瑙河畔剧院举行的哥廷根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是哥廷根交响乐团18场新年音乐会中的第6场。哥廷根在选曲上遵循了经典的维也纳模式,以施特劳斯家族的轻歌剧、波尔卡、华尔兹等作品为主线,同时邀请了在几项管乐比赛中初露头角的长号手波利娜·塔拉先科(Polina Tarasenko)。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尽管塔拉先科在一些管乐比赛中已展示出一定的才华,但面对如此密集的音乐会安排,作为独奏家,她在应对高要求的演出所需的稳定性和耐力方面稍显力不从心。
尽管规模较小,哥廷根交响乐团在有限资源和人力的调配下,凭借指挥家尼古拉斯·米尔顿(Nicholas Milton)与观众的良好互动,依然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活力的音乐体验。施特劳斯家族的经典作品在这样的场合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观众们在这亲切的氛围中,与乐团产生了更直接的共鸣。不同于大城市中的华丽和精致,哥廷根的演奏多了一份“烟火气”,尽管场地不大,紧密的互动和热烈的反响让现场氛围尤为温馨。
欧洲无弱旅
“欧洲无弱旅”这句话在足球世界中广为流传,似乎同样适用于德国的交响乐团。犹记得儿时读过一篇足球文章,讨论如何让孩子享受低级别联赛。文章提到,虽然带孩子去看顶级俱乐部的比赛花费不菲,但在小城市,也能通过低级别联赛同样感受到足球的乐趣。
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有柏林爱乐乐团和各大顶级广播乐团这样的“豪门”,也有哥廷根、吕讷堡这些为生存而焦虑的“保级队”。但作为乐迷,只要怀有包容的心态,依然能从每一场音乐会中获得无尽的乐趣。
与在国内欣赏音乐会相似,一些演出的水平虽然与世界顶级乐团尚有差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一种更宽容、更欣赏的心态去感受每一次音乐的呈现。作为听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度苛求的眼光,与乐团共同成长,而不是只关注那些微小的不足。在我自己的学习和演出经历中,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反思是否过于专注于批评,而忽略了欣赏音乐的初心。
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理性分析和批评,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对成长过程的理解。或许我们可以在每一场演出中发现其中的美好,接纳每个乐团在不断探索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