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也没带火,中国独立音乐到底“难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5-05-04 21:38:01 浏览量:1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来聊聊华语音乐吧,之前也写过很多次,观点就是现在华语独立音乐,其实早就比以前的华语音乐要丰富得多,主流乐坛烂是烂在渠道上面,主流渠道都是流量小鲜肉,另一个就是短视频神曲了。
不过,我们每次谈到独立音乐的时候,总会有人骂:小众的狂欢?
如果你觉得《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电影《爱情神话》《河边的错误》《宇宙探索编辑部》《默杀》的配乐,音乐好不好,风格又丰富不丰富呢?(可能没那么主流),为什么提这几部作品,因为这几部影视剧都使用了大量独立音乐,特别是内地乐队的歌曲充当配乐。
像《隐秘》《漫长》你不算配乐人丁可,每一集片尾使用不同乐队配乐,两部剧加起来20支乐队是有的,音乐风格包括流行,摇滚,电子,爵士,摇滚,前卫摇滚等等。这个还和《原神》《流浪地球》《黑神话悟空》《灵笼》那类专门商业配乐不同。
如果你希望国产影视剧有更多的《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宇宙探索编辑部》那一类,那么华语音乐有更多的独立音乐,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近代流行音乐依托于欧洲古典,发掘于美国乡村,布鲁斯和爵士,然后在50年代前后唱片行业崛起时而爆发,其爆发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音乐风格类型的突破奠定,如同电影产业里的西部片,科幻片,黑帮片,动作片,战争片,歌舞片,枪战片等等。音乐风格就是乡村,爵士,RB,摇滚,灵魂乐,民谣,嘻哈,电子等等等。
又由于近现代西方流行乐从理论,基础,再到技法的强势,其它国家的现代流行音乐,基本走一条路线,就是学习西方结合本国音乐理论(包括理论与乐器),语言(发音和腔调),社会文化(表达内容),也就是融合本土化一个过程,大概表现为三种。
一是照搬西方一切但各方面不输甚至突破奠定(比如能进入现代音乐史的日本音乐家武满彻),二是汲取西方音乐结合本国音乐理论突破奠定本国现代音乐风格(比如内地赵季平,香港黄霑,日本坂本龙一,久石让等)。
三是具体流行音乐通常做法就是音乐风格本土化,比如罗大佑,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后来台湾rb陶喆,再到周杰伦一票人。
历史上,港台流行音乐的发展是远不如日本音乐厉害的,比如就流行音乐,你一定听过日式爵士,日式摇滚,日式rb,日式说唱等等都自成一脉,香港流行音乐成就最高就是顾家辉,黄霑奠定粤语中国风,再到黄家驹一票香港摇滚算是形成风格?那么香港乡村乐?香港rb,粤语说唱,粤语电子,粤语朋克等,它不是没有,但你敢说它自成一脉?并且影响广泛?
相反,台湾乐坛罗大佑时代新民歌,五百流行摇滚,再到陶喆一代华语rb,说唱,新中国风影响深远的。周杰伦那一代最大流行音乐革新,便是在既罗大佑那一代新民歌,民谣,流行摇滚,芭乐(流行),由陶喆革新华语rb,华语说唱和新中国风,然后是相互混合风格和芭乐(都市流行),如果论音乐风格,本来就远没有现在独立音乐丰富,这是事实。
如果你承认《隐秘》《漫长》作品好,音乐好,那音乐比以前更好更丰富本来就是事实。唯一要反驳的就是:主流不流行,主流流行不流行和音乐是否更丰富本来就不冲突,何况还有短视频带来的传播学问题。
我为什么说现在的音乐风格,其实已经比以前华语音乐风格丰富,以华语民谣而言,这个影响最大斥是台湾民谣,这个成就最大是70年代那波民歌运动的邓丽君,齐豫,就是《橄榄树》那类,到罗大佑过后全面流行化,就是都是音乐风格元素的流行乐。
比如流行摇滚伍佰,抒情摇滚齐秦,再到主流流行音乐,到陶喆一代华语rb,华语说唱,新中国风,五月天,信乐团,苏打绿流行摇滚,好像主流没有啥民谣代表音乐人。
90年代后台湾流行乐扩张,大中华地区的流行民谣开始收缩,台湾本土闽南语民谣崛起,代表音乐人就是林生祥,他可以说是新时代台湾本土民谣教父,但已经非常独立音乐,对外也就是大众影响力就很低了。
内地民谣的发展路线是,建国前三十年在音乐剧,歌剧,古典乐那些强行拔升世界水平,音乐奠定红歌,然后国家梳理了地方民歌,民谣,各少数民族的大量歌曲,但开放后面临港台商业音乐竞争(邓丽君靡靡之音)。
80年代后崔健开摇滚,矮大紧老狼学习台湾民谣诞生内地校园民谣,这个时期以前内地民歌就架上去了,不当流行音乐了。
90年代末港台商业音乐全面北上,内地流行乐竞争不过,摇滚和民谣都进入地下发展,摇滚这一波新教父谢天笑,中流砥柱二手玫瑰,痛仰,新裤子,重塑等,到2010年前后依托音乐节爆发了一波,万能青年旅店就是代表。民谣就是90年代末野孩子,万晓利那些是地下民谣代表,2010那一波就是宋胖子,马頔,陈鸿宇,尧十三,陈粒,赵雷那一波。
其实从流行乐革新角度,2010年后内地民谣就已经超过当时的港台乐坛民谣了。
现在华语音乐所有问题,更多是在产业和传播学上面的,也就是听众基本上都是被动听歌,不会主动去听什么歌曲,而优秀文艺作品还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音乐节的关系,很多独立音乐人活得不错,为了保持逼格也不会去写那些大众歌曲。
beyond的几首金曲无论旋律器乐编排包括演唱,歌词寓意这些,都是广义流行音乐(包括摇滚乐)中的上层水平,写不出流行金曲的水平不一定低,但是现在乐圈部分人一味吹捧小众贬低公认的大师名家,归根结底就是追求一种病态的优越感,越没人听过就越自以为高级。
没多少人听英伦摇滚时吹披头士,披头士大部分人都听过了就说披头啥也不是吹捧平克,平克也很多人听过了就说平克啥也不是吹红王,红王这确实是大部分没听过也不想听,因为很多已经脱离了“流行音乐”范畴。
所以,又出现经典的摇滚看不起流行,爵士看不起摇滚,古典看不起爵士,无调性看不起古典。问题是音乐是拿来听的不是拿来吹的,自己吹这个踩那个,问题是你的音乐素养如何,真的不取决于你吹捧的对象是谁,而是你能创作出怎样的音乐抒发你的内心体验,或者至少能把好的音乐传递给需要他们的人。在一个小范围内自嗨,看似热闹,实则没意义。
beyond首专和早期地下时期那么浓的实验/前卫/艺术摇滚味到头来也得转型主流摇滚,那个年代的华语乐坛想玩indie玩到黑肯定难活下去的,就像窦唯脱离黑豹后发的那些神中神后摇和实验音乐,只能说时代在变,但做indie的人一直都在。
说那么多就是想说,那些所谓音乐风格也就是流行音乐,就像科幻片,警匪片在大概念也是商业电影一样(你却认为它是文艺片),香港乐坛包括台湾乐坛成就最大的其实是都市流行(也就是pop口水歌芭乐),你们最喜欢的是这些,忽视音乐风格的突破构建,本身没有什么,我听歌也没啥优越的。
但在当前短视频去中心化和流量当头传播框架下,你们也就只会听到口水歌神曲了,毕竟所谓的独立音乐里面,哪怕你们喜欢的好听的情情爱爱歌曲都一大堆,观众也听不到。产业发展看时代进程,也看产业链。
现在独立音乐线下支撑的音乐风格确实更丰富了,主流流行也越来越拉胯了。但大众是真的并不关心音乐如何,因为大众关心的事情太多了。就像我说《漫长的季节》已经够火爆了吧,它还推了那么多独立音乐。
也没见放进《漫长的季节》里面的乐队爆火了,电视剧还爆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