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青年标准”45岁,现实却是35岁求职难,40岁不让听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04 21:39:53 浏览量:2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到底谁有资格过这个节呢?
世界卫生组织把15—44岁的人定义为青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则把16—45岁的人定义为青年。
当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青年”的界限不断延后,《百岁人生》等书籍在概念上颠覆了“上学—上班—退休”的“三段式人生”,倡导无论任何年龄都能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可是在现实充满年龄歧视的社会中,一个人得多强大才能做到这一点啊?
就是因为太多企业把“35岁”当成了一个近乎极限的年龄,本来35岁还是年轻人,但雇主会认为你家庭负担重,思维僵化,甚至油尽灯枯。
前几天有一个新闻,上海的一家博物馆,把一个讲座的参加者年龄卡在了40岁,这让很多人大呼“扎心”。
博物馆方面的工作人员表示,授课教师想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讨论得更深入些,认为更适年轻人来听,所以就设定了这个年龄限制,并不是“歧视”,因为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有不同的活动。
但不管怎样,这样的一个年龄限制,精准地踩在了无数中年人的痛点上。
可能是因为各单位干活的主力都是年轻人吧,在他们的认知里,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已经老得可以被淘汰了,所以才随手这么一些。想当年,因为好多摇滚音乐人都是27岁死的,我们年轻时也觉得活到27岁就够了,殊不知岁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年轻时有多看不起年龄大的人,等你老去之后,都得加倍还回来。
10年以前, 《奇葩说》刚开播的时候,片头打出“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的slogan,但如今,90后也逐步走向35岁,开始遭受“年龄歧视”了。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了,社会竞争残酷,所以很多高科技公司平均年龄极低,很多公共的时尚空间中也只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稍微年长几岁,就被新的文化抛到了边缘,被认作是过时。
作为女性,除了“年龄歧视”,更多感受到的是“年龄耻辱”。
我们看到无数写熟龄女明星的文章都被冠以“XX岁的某某”这样的标题,似乎年龄成了原罪,在很多场合,还不等你亮出自己的成绩,把年龄写上,就已经先输了。
这样的压力,也导致很多女性不以自己的成就、积淀为荣,而以“显得年轻”为荣,在衣着、举止上追求“少女感”,同时也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真实年龄,心灵上的成长也卡在了十几岁、二十几岁。
你自己甘愿活得幼稚、肤浅,就要接受幼稚、肤浅为你的人生带来的障碍。
一个真正活出自己的女性,应该明白,年龄不是耻辱,而是荣耀,你多活一岁,就应该有多一岁的智慧。
无论是在什么年龄,都要生机勃勃低去展开自己的生命,努力为这个世界做一点事情,活出自己年龄该有的智慧、风韵与爱。一个心灵在不断更新的人,一是身体不易衰老,二是身体的衰老对他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