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音乐人韩贤光去世,专家:心脏停跳5分钟以上很难苏醒
发布时间:2025-05-12 17:47:24 浏览量:1
当生命的乐章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惋惜与思考。近日,67岁音乐人韩贤光因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从心脏停跳到专业抢救,时间已超过5分钟。为何心脏停跳5分钟以上的存活率如此之低?面对心脏骤停这一"无声杀手",我们普通人究竟能做些什么?
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发动机",每天不知疲倦地跳动近十万次,维持着全身的血液循环与生命活力。当这台"发动机"突然熄火,每一秒都变得异常珍贵。
心脏骤停后,大脑在4-6分钟内就会因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这也是为何医学界常说"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超过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仅有不到10%。
韩贤光的离世再次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资深音乐人,他的工作性质伴随着高强度、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加之年龄已过花甲,这些都是心脏骤停的潜在风险因素。
心脏骤停通常并非无端出现,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门诊中,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李先生因胸闷、气短前来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他有10年高血压史,常年熬夜备课,饮食不规律且喜好高盐高脂食物。
体检发现其心电图已有异常改变,冠状动脉CT显示多处狭窄。所幸李先生及时就诊,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成功避免了心脏事件的发生。
心脏骤停为何如此凶险?关键在于它几乎没有明显先兆,来势凶猛。心脏骤停本质上是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全身器官因缺血缺氧而迅速功能衰竭。
心脏骤停与心肌梗死虽常被混淆,但两者机制不同,前者是电活动紊乱,后者则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不过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
研究表明,约80%的心脏骤停与冠心病有关,而冠心病正是全球头号"杀手"。
当一个人突然倒地、呼吸异常或停止、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时,很可能是心脏骤停。此时,旁观者的正确反应至关重要。
2023年浙江省一家商场内,一位中年男性突然倒地,幸运的是,现场两位医护人员路过,立即实施了心肺复苏,并使用了商场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正是这争分夺秒的急救,让这位患者得以转危为安。据急救中心数据,这次救援从倒地到心跳恢复仅用了3分钟,远低于"5分钟生死线"。
为何心脏停跳5分钟以上生还几率大幅下降?这是因为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当心脏停止泵血,大脑失去氧气供应后,神经元会迅速死亡,即使后续恢复了心跳,也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记忆丧失、认知障碍甚至持续性植物状态。
医学统计显示,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施救,生存率下降7%-10%。若在10分钟内未能恢复心跳,存活率降至不足5%。
心脏骤停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高脂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此外,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约2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这也是为何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从中医角度看,心脏骤停多与"心血瘀阻"、"气阴两虚"、"阳气暴脱"等证候相关。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都可能导致心气亏虚,心阳不振。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的论述,过度情绪波动确实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应激反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不谋而合。
面对心脏骤停这一威胁,预防永远胜于救治。首先,定期体检是发现潜在心脏问题的重要手段。其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分休息。
再次,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这些技能不仅可能救他人,也可能救自己。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心理状态良好的人群,这与现代医学的"心身同治"理念不谋而合。
建议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士帮助。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心率变异性,这对心脏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中医推崇的膳食调理如食用山楂、黑木耳、红枣等食材,也有助于活血化瘀、补气养心。
韩贤光的离世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心脏健康的重要性。生命脆弱而珍贵,每一次心跳都是时间赋予我们的礼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我们对这份礼物最好的回馈和珍视。
预防心脏骤停不仅需要医学知识的普及,更需要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聆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当下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倒在你面前时,你是否已经做好了施救的准备?
生命不会预约,但我们可以为它的意外做好准备。或许,这才是我们对韩贤光最好的悼念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卫峰, 张继东, 邓小明, 等.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1)[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6): 633-655.
[2] 黄子通, 刘志刚, 吴庆伟, 等. 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救治策略[J]. 中国急救医学, 2023, 43(4): 289-295.
[3] 王辰, 施燕, 陈宝田, 等.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指南(2022)[J].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11): 1085-11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