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中国管乐之父”洪潘:以乐为刃、以志为锋,奏响爱国强音!

发布时间:2025-08-29 22:30:10  浏览量:1

洪潘

“洪潘可是我们这个小村庄走出的大人物,我从小就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近日,在南安市英都镇洪潘故居,洪潘堂侄孙洪晓峰自豪地说。洪潘不仅是著名音乐指挥家、音乐教育家,还是中国管乐之父、中国军乐事业的奠基者。抗战时期,他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军乐旋律,用音符筑起抗敌的精神长城。

创作大量抗日歌曲

“洪潘是我爷爷洪清泽的堂弟,小时候,就是爷爷背着他到码头,托付马来西亚的华侨,将他带到洪潘父亲洪恭韭身边。大家都没想到,待洪潘归来时,已是知名音乐指挥家。”洪晓峰介绍,1909年,洪潘出生于南安贫苦农家,6岁赴马来西亚随父母谋生。

虽家境贫寒,洪潘却从小展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乐器一学就会,曲子听两遍便能演奏,很快成为当地知名小号手,常参与演出、为无声电影配乐,逐渐在音乐的道路上崭露锋芒。

1927年,洪潘获侨团资助回国,与冼星海同期就读上海国立音乐院;1935年,他成为中国首位公派留学军乐的学生,赴维也纳高等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名家,系统学习小号吹奏、指挥等技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虽然身在大洋彼岸,洪潘却时刻关注祖国抗战。他不仅向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及奥地利民众,控诉日军侵华暴行,还奔走动员华侨捐款援战,在华侨抗日募捐活动上演唱或演奏,争取国际声援。

在音乐创作上,洪潘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1939年,他在维也纳出版了自己的音乐作品——《复兴歌曲集》,共收录11首抗战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中,有描写少年抗日英雄的《孩子团》,号召为祖国抗日前线募捐的《募寒衣歌》,鼓舞祖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干!干!干!》,有歌唱抗日官兵的《民族英雄凯旋歌》,还有为冯玉祥将军所作、以淞沪抗战为内容的诗词《八百好同胞》谱曲。其中,《八百好同胞》乐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唱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日斗志:“八百好同胞,阵地守得牢。决心为国死,对敌反战鏖。”这些歌曲经他亲授传唱,从奥地利传遍欧洲,成为抗日的“音乐武器”。

1941年,获维也纳音乐学院甲等文凭的洪潘,谢绝多国高薪与亲人挽留,穿越战火回国,辗转至重庆。他组建中国首支120人陆军军乐团,参与创建解放军军乐团,创立中国军乐理论与演奏风格,推动中国军乐走向正规化,荣获“中国管乐之父”等美誉。

△1942年,《音乐月刊》发表洪潘《谈军乐》

计划建文化公园传承爱国精神

“英都人或许不知‘军乐之父’洪潘,却多半知道这位‘斥退敌兵’的潘叔。”洪潘堂亲洪本川告诉记者,洪潘有着特别浓烈的故乡情怀。

1949年,洪潘回英都时,恰逢保安二团因报复地下武工队,逼迫英都10日内缴6.5公斤黄金,否则便要开展“扫荡”。一时间,人心惶惶,家家户户都准备卖口粮。

洪潘闻讯拍案而起,亲赴安溪面见保安二团团长,严斥其“名为保安,实为扰民,与匪无异”。该团长久仰其名,被问得无言以对,当即撤销摊派,还欲设宴,遭洪潘严词训斥。

“后来,当年为潘叔送信的洪敦分,得知潘叔住在我家,还特地登门拜访,两人执手回忆往事,兴致盎然。”洪潘堂亲洪天平回忆道,1996年,洪潘应邀回英都镇参加洪氏家庙重建落成庆典,许多乡亲慕名而来,都想见见这位当初救英都于水火的大人物。

“洪潘的事迹早已在家乡声名远播,2012年,因洪潘卓越功绩,南安市人民政府将洪潘故居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成为传承其精神的重要载体。”洪天平介绍,洪潘故居前身为翁山十七世文瑃公为督子孙耕读传家而建的“书房”,后辈也曾在此办过私塾。

“洪潘以乐报国的赤诚,和先辈‘忠孝仁义、诗礼传家’的训诫一脉相承。”洪晓峰告诉记者,2023年,因故居年久失修,宗亲们还集资100多万元进行修缮。

“接下来,宗亲们还计划建设洪潘文化公园,进一步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将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点,吸引更多人前来聆听这段用旋律书写的报国传奇,让‘以乐为刃、以志为锋’的精神代代相传。”洪晓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