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大型话剧《血色戴营》在敦化首映

发布时间:2025-09-02 14:11:18  浏览量: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切缅怀先烈,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以“满门忠烈,无一人投降”的戴家抗战故事为原型,由中共敦化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承办,市文化馆精心编排的话剧《血色戴营》于9月2日在敦化大剧院首映。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纪念处处长于维波、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朴龙云、州委宣传部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果秀华,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朱松子、州文广旅局副局长金炫青、敦化市委书记唐振生、市长苏志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金刚、市政协主席郑立伟,以及在敦市级领导、戴家亲属参加首映活动。

本剧借女战士云儿“回望式”视角,串联“下山”“毁家”“收编”“撵山”“转移”“问心”六幕剧情,生动重现了戴万龄从商贾到英雄的革命人生。

该剧自2023年初开始筹备,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市关工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广旅局等多部门的全程指导下,在州委宣传部、州委党史办、州文广旅局的有力推动下,历经反复锤炼,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正式与观众见面。全剧汇聚演员50余人,严格对标专业院团水准,坚持每日排练,倾注心血,力求呈现最震撼的舞台效果。

下一步,敦化市将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磨红色文艺精品,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先烈事迹,在更大范围传播敦化特有的红色精神。

戴氏家族举家抗日的英雄事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际,年逾六旬的戴万龄,毅然决然舍弃几代人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挣得的万贯家财,带领50余位家眷及全族200余人,参加国民救国军,奔赴抗日战场。

戴万龄,字洪昌,生于1871年,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掖县。乾隆末年,家族闯关东来到敦化县沙河沿南台子一带。1932年2月18日,王德林率救国军部队来到沙河沿,戴万龄闻讯,当即表示愿随救国军,共同抗日报国。他以戴家看家护院的炮手队为基础,又动员200余名青壮年村民加入,后改编为救国军第五营,戴万龄任营长,这支部队被称为“戴营”。

1933年1月,王德林带领救国军被迫撤至苏联时,希望戴万龄也带领家属一起走。但戴万龄坚定地表示“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决不到异国他乡去!”随后,他带领戴营浴血拼杀,突出重围,辗转来到宁安,后加入“柴世荣旅”,继续抵抗日寇的侵略。

1937年,日军开始向东北大举增兵,东北抗日联军再次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只能再次撤往苏联,此时戴万龄却主动要求留守。戴万龄率部秘密潜回敦化县沙河沿一带搜集情报,筹集给养,不幸被汉奸出卖被俘。戴万龄宁死不屈,身受酷刑,英勇牺牲,终年67岁。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戴家军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是吉东地区活跃的抗日力量,戴万龄和六个儿子皆为抗日救国捐躯,戴家的其他人也几乎全部牺牲,只剩下少数妇女和孩子。戴克勤,戴万龄长子,曾任救国军和抗联某部连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护送回家乡隐蔽养伤,后病逝;戴克俭,戴万龄次子,曾任救国军连长和绥宁反日同盟军连长,1936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牺牲;戴克吉,戴万龄三子,曾任救国军、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连长,为营救父亲,在沙河沿村马鞍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戴克志,戴万龄四子,曾任救国军副连长和东北反日联合军连长,1935年在宁安战斗中受重伤,牺牲在小夹击河小沙滩;戴克选,戴万龄五子,1930年敖东中学毕业到吉林市读书,后打入敌人内部,为抗日部队收集情报,后在敦化县城牺牲;戴克政,戴万龄六子,1938年8月13日,率部在小团山子留守临时看守所时,不幸被敌人发现并包围,他率领14名战士与200多敌人激战3个多小时,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1995年,戴克政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2020年9月,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2022年12月,吉林省政府追认戴万龄,兄弟戴万春、戴万珠、戴万发,儿子戴克俭、戴克吉、戴克志为革命烈士。

越是民族危亡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戴家人在逆境中坚持抗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园和民族尊严,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