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六年级上册音乐6《两岸情深》教案

发布时间:2025-09-02 16:00:51  浏览量:2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感受歌曲中思念、期盼的情感,理解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情怀,建立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认知。

2. 艺术表现:能用自然、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把握节奏与旋律起伏,尝试通过肢体动作或简单乐器伴奏增强表现力。

3. 文化理解:了解台湾的民俗文化(如台湾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认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歌曲中附点节奏(如“隔海相望”“心手相牵”)的准确演唱,避免节奏拖沓。

2. 体会歌曲抒情、真挚的风格,用恰当的音色和情感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 唱准歌曲中八度跳进的旋律片段(如“盼归”“团圆”处),避免音准偏差。

2. 理解歌词中“乡愁”“同根”的内涵,将情感自然融入演唱中,避免“唱声不唱情”。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歌曲音频/视频、台湾风景/民俗图片、两岸同胞互动新闻片段)、钢琴、简易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木鱼)、歌词卡片、台湾少数民族音乐片段(如《阿里山的姑娘》节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歌曲歌词,收集1-2个关于“两岸故事”的简单素材(如家人讲述的两岸亲属往来经历)。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台湾风景视频、讲述两岸亲情故事,创设“思念与期盼”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情感。

2. 示范法:教师范唱歌曲(突出情感表达),示范附点节奏与八度跳进的演唱技巧,帮助学生直观感知。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歌词内涵、合作设计打击乐器伴奏,培养协作能力。

4. 听唱法:通过多次听赏歌曲,引导学生逐步跟唱、学唱,降低学唱难度,强化旋律记忆。

五、教学过程(1课时,40分钟)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播放多媒体:展示台湾日月潭、阿里山风景图,搭配台湾少数民族音乐片段,提问:“同学们,这些风景和音乐来自哪里?你对台湾还有哪些了解?”

2. 引出主题:结合学生回答,补充“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血脉”,自然导入本课《两岸情深》。

(二)听赏歌曲,初步感知(8分钟)

1. 初听歌曲:播放歌曲音频,提问:“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歌曲想表达什么情感?”(引导学生说出“思念”“期盼团圆”等关键词)。

2. 再听歌曲:聚焦节奏,让学生用手拍击稳定拍,标记出“听着特别的节奏”(如附点节奏),教师同步板书节奏型(×·× ×)。

(三)学唱歌曲,突破重难点(15分钟)

1. 学唱旋律:

- 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跟唱“啦”,重点练习附点节奏和八度跳进片段(教师用手势提示音高变化,如“高抬手”表示八度跳进)。

- 针对难点句(如“隔海相望盼归期”),采用“分句教唱+师生接龙”的方式,逐句纠正音准与节奏。

2. 学唱歌词:

- 出示歌词卡片,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讲解“乡愁”“同根同源”的含义(结合简单的两岸故事,如“台湾同胞回大陆寻亲”)。

- 歌词与旋律结合,先慢速跟唱,再逐步提速,强调“用深情的声音演唱,像和亲人说话一样”。

(四)拓展表现,深化情感(8分钟)

1. 乐器伴奏设计:分组发放三角铁、木鱼,引导学生讨论“哪些乐句适合用乐器伴奏”(如结尾“心手相牵共团圆”用三角铁点缀),各组展示后全班合练。

2. 情感表达升华:播放两岸同胞团聚的新闻片段,提问:“如果你是歌曲中的‘期盼者’,你想对台湾的亲人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加入肢体动作(如双手轻拍胸口、挥手)。

(五)课堂小结(4分钟)

1. 回顾本课:总结歌曲的情感与节奏特点,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团圆是共同的心愿”。

2.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向家人学唱一首与‘亲情’相关的歌曲,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两岸情深

1. 核心情感:思念、期盼、团圆(贴“两岸团聚”图片)

2. 节奏重点:附点节奏 ×·× ×(如“隔海相望”)

3. 旋律难点:八度跳进(如“盼归”“团圆”,用箭头标注音高:1→i)

4. 歌词关键词:同根同源、心手相牵、共团圆(红色粉笔突出)

5. 伴奏工具:三角铁(结尾)、木鱼(稳定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