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抗战歌曲响彻天安门!千人军乐团唱哭全场

发布时间:2025-09-03 19:19:59  浏览量:3

今天早上在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广场上回荡起那些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全场高唱,瞬间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支千人联合军乐团,这是阅兵式上最庞大的方阵,他们手持15种乐器,奏响了历史的强音。这支乐团可不简单,里面有驻守一线的戍边战士,也有深耕科研的博士、学霸。他们的队形编排也暗藏深意——14个排面寓意着14年抗战,前排80名礼号手则象征着抗战胜利80周年。

《松花江上》的旋律首先响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诞生于1936年的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了东北沦陷后百姓背井离乡的悲愤与对家乡的思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抗战初期民族的深重灾难,是一首唤醒国人抗日意识的“哀歌”。

接着是《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这首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一改《松花江上》的悲戚,以激昂明快的节奏,展现了八路军与太行军民并肩作战、守卫敌后根据地的坚定斗志。那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生动描绘了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的感人场景。

当《保卫黄河》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整个广场沸腾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诞生于1939年延安窑洞的战歌,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指挥棒划破空气的刹那,1300名演奏员与3000名歌者同时发力,旋律如黄河决堤般奔涌而出。

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当合唱团唱到“河西山冈万丈高”时,空中护旗梯队掠过天际,20架武装直升机组成“80”字样——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也暗合《黄河大合唱》创作86周年。这种精心设计的时空呼应,让观礼台上的抗战老兵热泪盈眶。96岁的平型关战役亲历者王振声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1940年我在太行山听到这首歌时,炊事班的老张用铁锅当鼓敲,现在看这阵仗,真像做梦一样。”

装备方阵与歌曲的互动更是令人动容。当“端起了土枪洋枪”的歌词响起,受阅的15式轻型坦克方队缓缓通过,其数字化火控系统与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人肉坦克陷阱”形成鲜明对比。火箭军方队展示的东风-41导弹发射车驶过时,大屏幕适时播放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装甲车的黑白影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年轻观众深刻理解到:从“保卫家乡”到“战略威慑”,中国军队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压轴曲目响起。这首诞生于1943年的歌曲,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唱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历经十余年抗战,历史与实践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民族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

这四首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音乐为笔,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它们从东北沦陷的“哀歌”到敌后抗争的“战歌”,从全民族抗战的“壮歌”到信仰凝聚的“赞歌”,不仅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精神史”,更是穿越烽火的有声记忆,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刻、浴血奋战的逆行冲锋。

当《保卫黄河》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广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9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淑珍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抚摸着碑座上的浮雕动情地说:“1937年我躲在难民区,听到日本兵哼着走调的《支那之夜》;今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中国的《保卫黄河》,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今天在天安门广场奏响的这些抗战经典,不仅是一场音乐表演,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继续以“黄河咆哮”般的气魄面对挑战、勇毅前行。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到天安门广场的数字化舞台,这些激荡的旋律始终宣告着同一个真理:一个铭记历史的民族,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一个传承精神的国度,必将走向伟大复兴。

(完)

内容和图片都是从互联网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权,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满,请联系我,我一定及时删除,谢谢大家了!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