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佛教音乐

发布时间:2025-09-03 23:49:45  浏览量:1

梵呗(pathaka),也音译为“呗匿”、“婆陟”等,是佛教徒对佛菩萨所唱的颂歌。梵呗对佛教的意义,可以由《太子瑞应本起经》中的故事来说明: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沉浸在无上的涅槃大乐中,不愿从定中出来为众生说法,因为佛陀领悟之法过于高深,并不是世间耽于声色的众生能够听懂的。此时帝释天便派遣他的乐师来到佛的身边,弹唱起被称为“般遮瑞响”(panchamah)的颂歌,赞扬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诸佛不舍众生的大愿。“般遮”是帝释天乐师的名称,但从梵文字根上看,这个词和“五”相关,因此也可以推断这种音乐是由五音构成,与中国古代的音乐有相契合之处。当释迦牟尼佛听过这唱颂,回忆起了自己无数世所发的普度众生的大愿,于是从“定境”中起身,开始他的游化生涯。根据这部经典,正是悠扬的赞歌,促使佛陀入世弘法,从此才有了“佛教”,可见音乐对佛教的重大意义了。

梁代慧皎在《高僧传》中说道:“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可见在印度文化中的佛教也是极其重视音乐在仪式中作用的。

佛教传入,西域是重要的路径之一,而西域各国都能歌善舞,带有佛教色彩的“梵乐”、“胡乐”,一传入就深受中国人喜爱,成为我国固有的“礼乐”系统之外的又一大传统。中国的文人也慢慢开始创作佛教风格的乐曲了,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曹植,他游览鱼山时听到天乐,因而创作了《鱼山梵呗》,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佛教,如今和尚们诵经的梵唱,就以其为源头。而《鱼山梵呗》也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一个著名的佛教音乐家是梁武帝萧衍。《隋书·音乐志》记载,这位笃信佛教的帝王,第一次正式将佛教乐曲引入宫廷,并亲自创作了《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轮苦》十首佛乐。

隋唐是我国佛教乐曲发展的一个高峰。两朝宫廷都设有乐部,隋文帝时继承北周和北齐的乐官传统设有国技、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七部乐,炀帝时又增康国、疏勒两部成为九部乐。到了唐代,又加上高车乐成为“十部乐”,构成了完整的“帝国音乐体系”。其中天竺乐部中有舞曲《天曲》,据考证便是佛教乐曲。另外在隋唐时代专门为各种佛教仪式演奏的“法乐”也得以形成,这种音乐以梁武帝时代宫廷重视水陆道场仪式为契机,得到发展,成熟于隋代的宫廷,曲调以清商乐为主,带有南方的音乐风格。

隋唐西域佛乐被大量引进并广受欢迎的同时,唐人自己也创作了相当多的此类风格音乐,见于记载而较著名的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龟兹佛曲》、《释迦牟尼佛曲》、《宝花步佛曲》等。佛教音乐和佛教音乐创作都在此时盛极一时。

宋元明时期是我国民间曲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反应市民生活的说唱和表演艺术出现并流行起来,佛教尤其是轮回报应思想成为民间信仰生活的重要内容,法师的梵呗也走向民间,其曲调和吟诵方式影响了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说唱艺术。明成祖朱棣曾颁布《普佛世尊菩萨名称歌曲》,收录4500余首佛乐,该书在我国佛教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佛乐集成性的著作。

到了清代,政府在佛教政策上汉藏并重,甚至有意用格鲁派(黄教)绥柔蒙藏。五台山因为同时是汉传、藏传两支佛教传统的圣地,所以受到朝廷高度重视,经常举行重要法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别具特色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青庙乐风(汉地风格)和黄庙乐风(藏地风格)两个系统,代表了当时我国北方佛教音乐的发展水平。

进入民国,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我国的佛教音乐又有所发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弘一大师(1880-1942)。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生在天津,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美术,又擅长音乐,作过很多著名的乐曲。大师出家后弘扬律宗,同时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也贡献颇多,他谱写的佛教歌曲,融合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风格,沉郁婉转,曲调悠扬,非常具有感召力。由其作曲、太虚大师填词的《三宝歌》,饱含深情同时悦耳动听,至今犹为广大的佛教信众所传唱,甚至被称为佛教的“教歌”。弘一大师开创了全新的佛教音乐风格,在中国音乐史上可称作里程碑式的人物。

莲花净土——佛教的彼岸 陈引驰,苏畅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