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激荡在山海间的烽火弦歌!解锁国立福建音专抗战歌曲的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11 06:22:26  浏览量:2

秋日吉山,古樟苍翠,溪水潺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批参观者慕名而来,实地探访永安吉山抗战旧址。9月7日,三元区统计局20名党员干部,走进了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展墙上的曲谱格外引人注目,扫一扫二维码,刹那间,《永安之夜》的旋律如清泉流淌,舒缓的乐声宛如时光之手,轻轻推开历史之门,回溯到那段烽火岁月。

9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的学子参观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专题展。(杨怡文 摄)

国立福建音专诞生于抗战时期,曾在民族危亡之际以音符为刃,以歌声为戈,谱写出一部气壮山河的精神史诗。80余年后,它在保护与创新中,不仅续写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沪明情缘,更在融合发展中奏响澎湃的时代新声。

融入血脉的抗战之声

“父亲常说,那时琴少谱缺、敌机频扰,但琴声从未断绝。”站在国立福建音专旧址斑驳的木门前,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原副会长侯小声语调沉静,却难掩激动。

他的父亲侯家声于1941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专,在烽火硝烟中学习、创作,后来成为知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侯家声组织“时代歌唱队”演唱《黄河大合唱》,创作《四月风》等多个作品,以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

“我是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毕业的,和父亲是校友。”侯小声笑道。音乐如血脉,在这个家族中绵延四代——弟弟、侄女、外孙女都从事音乐工作。此次他从上海来,是为追寻父亲的足迹,“看一看他琴声最初响起的地方”。

侯小声(左二)参观国立福建音专旧址

参观结束后,年近八旬的侯小声向永安市博物馆捐赠了个人作品集《上海谣》,其中的随笔《宁化的星 永安的星》记录父亲与国立福建音专的往事。他还计划与永安音乐爱好者合作,在沪开展抗战文化讲座,并组织音乐人来永安采风。

国立福建音专,不仅是侯家声音乐梦想的起点,更是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1938年,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1940年,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在吉山成立,两年后升格为国立福建音专。蔡继琨、卢前、陆华柏等名家在此执教,他们以音乐为武器,投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

《永安之夜》《血肉长城东海上》《保卫大福建》等经典作品从这里传向四方。师生们还不辞辛劳,奔赴闽浙赣粤以及菲律宾等地进行募捐演出。他们的歌声成了那个年代铿锵有力的呐喊。

“永安堪称烽火中的教育与音乐戏曲之城。”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感慨,“国立福建音专是当时全国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声名远扬。”

1950年,全国院校调整,国立福建音专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今上音)。国立福建音专办学13年间培养了近800名学生,一大批学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音乐界的栋梁。其中3人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国立福建音专的精神血脉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溪流,始终激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续前缘的山海交响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上海与三明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历史的缘分在此刻重续——侯小声主动牵线,促成永安市委宣传部与上音的联系。

2023年3月,校地合作正式启动。不到一个月,上音师生首赴永安,开展“不忘初心向未来 同心同韵谱华章”共建活动,聚焦红色文化挖掘、文旅融合与艺术创作,用音乐连接起山海之间的情感纽带。

合作成果迅速显现

上音创作的城市歌曲《竹福永安》将红色历史、绿色生态与发展愿景融为一体,入选上海优秀歌曲推荐名单。

“艺+医”模式的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在永安揭牌,为当地带来优质的医疗资源。

永安携手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共同推进抗战时期文献资料汇编工作,首期已收录《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等杂志内容。

上月末,“热血东南·钢铁长城”红色音乐会在永安上演,上音与三明学院师生联袂演绎《胜利之歌》《灯火里的中国》等节目,赢得如潮的掌声。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对话。”总导演、上音艺术处重大演出项目办主管张翼说,两地筹备4个月,细磨每个环节,“希望通过音乐让历史‘活’起来,走进当代人心中。”

参与节目编排的三明学院声乐教师吴碧玲的儿子,今年考上了上音研究生。她笑道:“像是一种缘分的闭环,合作从历史走到现实,又走向未来。”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交织,成为沪明对口合作最生动的注脚。

“我们将继续以音乐为媒介,推动沪永文化领域深度协作,让红色旋律成为连接两地的‘情感密码’。”上音党委副书记徐卫表示。

最近,“烽火岁月 沪闽同光”图片展在沪明两地同步展出,更多的人得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上音与永安正携手创作融合两地元素的新作,延续山海情缘。

弦歌相承的时代新声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在国立福建音专旧址,永安三中退休音乐教师乐开丰轻声哼起《永安之夜》。他手捧1946年国立福建音专的音乐会节目单,纸张泛黄脆弱,却字迹清晰、旋律如初。

从偶然得知国立福建音专往事起,10多年来,这位老人奔走于北京、上海等地,拜访14位国立福建音专校友及亲属,收集了大量资料。历经多年挖掘整理,由他主编的《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于2015年出版。

这本文集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所院校馆藏,获学术界广泛认可。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评价:“该书填补了近代中国音乐史的一段空白。”而对于乐开丰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历史有迹可循、让后人触摸时代的温度。

历史不仅存于书中,更回响于音乐厅。7月底,“不朽的旋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卢骥独唱音乐会”在厦门举行。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卢骥演唱《血肉长城东海上》,以磅礴气势和深沉情感震撼全场。

这位有过留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经历的青年歌唱家,是乐开丰的学生。自2013年起,他便将《永安之夜》等抗战歌曲纳入音乐会,让激昂的旋律在厦门鼓浪屿音乐厅回响。

卢骥说:“第一次演唱时,看到台下老人擦拭眼泪,那一刻我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2024年7月,卢骥组织集美大学“踏初心足迹 寻来时之音”主题活动实践队走进国立福建音专,举办“致敬·永安之夜”音乐会,以青春之声与国立福建音专前辈隔空对话。

“音乐家的家国情怀是‘音专精神’的根,应深植每代学子心中。”实践队队员林芷吟深有感触地说。

当地在保护好抗战旧址的同时,更注重让历史“活”起来。新落成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专题展内,磁吸耳机播放着《永安之夜》《故乡》等6首抗战歌曲,不少游客驻足聆听,有的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旋律把人带回到那个战争年代,清晰可闻先辈的情感起伏。”来自福州的游客江平在聆听后感动地说。这些由永安本地歌唱家重新录制、经数字化修复的作品,让历史的声音得以活化传承。

如今,包括国立福建音专旧址在内的永安抗战旧址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并入选全省首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

燕溪水依旧潺潺有声,永安城外秋意渐浓。80多年前国立福建音专师生播下的音乐火种,历经战火与沉寂,在新时代重燃,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历史从未远去,它藏于每段旋律,活在弦歌相承中——歌声里有山河旧梦、赤子心声,更有无限可期的未来。

【记者手记】

永不消逝的歌声

站在国立福建音专旧址前,静听《永安之夜》的动人旋律,耳畔仿佛回响着80多年前的琴声与歌声。这一刻,我们明白: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可以被听见、被传唱的音乐之声。

从抗战时期的救亡之曲,到如今沪明对口合作的山海交响,音乐像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把历史与现实、上海与永安、先辈与青年连接在一起。侯小声一家四代的音乐传承,乐开丰老人10余年的史料抢救,卢骥将抗战歌曲搬上现代舞台——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一段记忆,用跳动的音符、昂扬的歌声,传承抗战精神,发出时代新声。

这歌声永不消逝,因为它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密码,早已深植于脚下的热土,并在每一次聆听和传唱中,获得新生。

文字:全媒体记者 吴爱农 徐尔文 永安记者站 吴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