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剧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张韶涵、杨宗纬、唐汉霄……这场露天音乐会缘何引来实力唱将?

发布时间:2025-09-12 17:52:03  浏览量:2

张韶涵、杨宗纬、唐汉霄,这些实力歌手将于本月底齐聚一场名为“南大之夜音乐节”的露天音乐会。主办方正是作为“南北转型”重要区域之一的南大智慧城。

历经多年综合整治,南大智慧城的产城融合实践已初具雏形,演绎着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蝶变故事。

坐落于此的南大中央公园即将试运行。这不仅是“千园之城”建设的新成果,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实践。恰逢城市空间艺术季即将开启,这座公园将以科创为脉络,有机串联区域内的产业、商业资源。

放诸整个区域,6.3平方公里的焕新空间,正成为扎根于此的新产业、新企业的“创新场”。当前,各载体建设已进入建成投用加速期,区域产业发展势能持续释放。其中,西南片区产业先行区已建及在建建筑总量达96.8万平方米,南大数智中心、数智绿洲一期、科创之门、数智绿洲二期等重点科研办公载体已陆续竣工交付。

南大智慧城锚定清晰战略目标:以“科创—产业—城市—人文—生态”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统筹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形成与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和品质,打造产业创新踊跃、城市魅力突出、人文活力迸发的国际一流科创城,成为未来城市功能新标杆、产业发展新高地、产城融合新典范。“十五五”时期,围绕国际一流科创城总体建设,将实现南大智慧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再上台阶、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打造成为宝山科创产业集聚的引领区、城市品质形象的展示区、智慧高效治理的示范区。

打开口碑,公园旁上演露天音乐会

选择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宝山分展)作为南大中央公园的“首秀”,这背后自有深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宝山南大区域承接着大量皮革、化工、仓储业,流动人口集聚。产业转型中,南大智慧城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劣势产业,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宝贵空间。虽然发展资源有限,但规划者坚持留下占地面积约300亩的南大中央公园。这无疑是上海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新探索——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

在此背景下,南大中央公园被赋予的期待从来不止于景观绿地。它是历史变迁、价值观、文化特质及审美追求的综合体现。

9月30日至10月7日,南大智慧城开学季暨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以丰富的活动覆盖整个国庆长假。届时,南大中央公园将化身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地。作为艺术季的“开场”,9月30日晚的“南大之夜音乐节”将率先点燃热情,现场将搭建极具未来感与音乐氛围的专属舞台,邀请张韶涵、杨宗纬、唐汉霄等知名歌手及实力乐团登台献唱,开启一场活力满满的露天音乐会。

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庆假期,南大智慧城还将迎来国庆中秋主题游园活动,包括智慧乐跑、游园趣展、ROBO快闪展、露天电影、汉服展演、萌宠嘉年华、风尚集市、城市梦想家、元宇宙RAR等版块,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在这里,科技距离生活不再遥远,一场“智慧乐跑”中,带领你跑步的是宇树人形机器人;在惬意闲适的午后,逗趣你的或许是机器狗的杂技秀。在这里,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文明风尚的交融,寓教于乐中共绘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栖的美好生活画卷。

南大中央公园的“首秀”,正是南大智慧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实践的缩影。相较于传统产业聚集区,南大智慧城更注重“工作-生活-休闲”的深度一体化,通过高密度混合开发模式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面向未来,其规划建筑体量达540.8万平方米,将承载产业与居住人口超10万。

提升效率,创新探索“华润速度”

从生产到生活,效率也是人们最关切的话题之一。通勤路上是否堵车、出差旅途中能否畅达……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区域能否吸聚人气的“软要素”。

道路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

沪嘉高速,上海最早建成的高速公路。打开市域地图,这条通衢疏通了市中心与郊区的交通、信息、资源要素,更勾连起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功能带。

随着S5沪嘉快速路主线“抬升”工程落地,南大智慧城的区域交通格局有望迎来重大升级。沪嘉高速将与中环路、外环高速、沪嘉—嘉闵联络线构建三处互通立交,同时打通南北向多条支路、新增贯通性干道。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大幅改善宝山南大地区沿线交通环境,更将加速两大区域的融通发展,为区域协同注入新动能。紧邻中环的南大智慧城,在西上海主线路网的持续赋能下,“左右逢源”的交通便利性愈发凸显,对接沪苏两地的枢纽功能也将显著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沪嘉高速主线抬升方案中,特别在进出主线处增设祁连山路双侧匝道,可将南大智慧城紧密接入沪嘉高速抬升段;同时,区域还将与普陀区桃浦智创城形成地面多干路接驳,“高架+地面”的双层级交通规划优势充分显现,进一步消弭两地的空间区隔,让路网无缝对接、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生活同步进阶。由此,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更优化配置,在更为开放流动的边界中放大区域吸引力,构筑起竞争新优势。

当前,南大智慧城市政道路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已建及在建道路总长32.2公里,其中祁连山路、南大路等主干路,以及丰皓路、汇丰路等30余段市政道路均已建成通车,内部交通路网体系正逐步完善,为区域发展夯实基础。

不仅是道路建设,更多配套资源服务也变得可及、可享。当前,区域内已开通轨道交通7号线、15号线,规划中的18号线、31号线与城际铁路南何支线将进一步织密交通网络。教育资源方面,已形成“全龄覆盖、优质多元”的成熟格局。比如,基础教育阶段,区域内不仅有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还布局多所优质幼儿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9月已启用。医疗资源方面,仁济医院宝山分院二期等优质医疗资源相继投入使用,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积极适应市场形势,南大智慧城还创新探索“商业办公+住宅捆绑”的TOD开发模式,与华润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推动丰翔路TOD、南大路TOD联动开发,打造商业旗舰中心,并开创了拿地当天即方案公示、88天即实现开盘的“华润速度”。其中,万象系旗舰商业综合体以“北上海商业标杆”为定位,引入品牌中30%为区域首店。

发力产业,积蓄区域增长“核爆点”

放眼全市,不乏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后发者”的南大智慧城,更要瞄准赛道、靶向发力。

当前,在产业导入方面,南大智慧城精准锚定“数字经济+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三大未来产业集群。同时,在产业集聚与平台建设上持续突破,以高能级项目、特色园区与全链条服务,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成果亮眼,产业规模与资本活力同步攀升。

一批龙头企业扎根,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进驻,产生了“链式效应”。比如,中国中车全资子公司中车资产整体从北京迁驻,捷瑞肯智能全球总部、太初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芯片全球总部已入驻办公;人形机器人领域“明星企业”宇树科技签约落户,其亚太研发中心选址优越,可俯瞰南大中央公园与“科创之门”地标,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赛动智造、承葛医药集团精准医疗创新联合体等机构,成为串联产业链的关键枢纽。时代电服、碳衡科技、奥威科技等绿色低碳企业,以及临富沪渝、园高基金、山鹰资本等基金机构,则分别为区域注入绿色动能与资本活力,初步形成“产业+资本”赋能生态。

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特色服务载体。处于不同领域、成长阶段的企业,所需服务各不相同。能否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期“扶上一程”,考验着区域营商团队的专业能力。

在这一方面,南大智慧城积攒了不少经验。比如,成功入选市级特色产业园的“数智南大”园区,聚焦软件服务、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赛道,布局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吸引本源量子、创新奇智、明奇网络等领军企业入驻。上海首个以合成生物为主题的产业园——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具活力园区TOP30”,汇聚合生科技、吉态来博、新镁生物等优质企业。上海(宝山)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更实现挂牌与实体化运作,通过组建“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董秘培训测试、项目路演、行业论坛、企业培训等全链路金融服务。

不仅是自身发力,南大智慧城也懂得“借势借力”。

今年以来,宝山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招商服务一体化中心实体化运作。年初的专题会议上,区委办局相关负责人逐一到场,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将工程类项目审批耗时压缩至5个月。甚至,还有“政府部门带着图章来开会”。这背后,传递出清晰的务实导向。

这也恰恰是南大智慧城产业发展加码提速的关键。依托宝山区构建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发展保障体系,南大智慧城以“精准高效”为核心,全面强化招商与企业服务团队建设,持续完善投资促进与招商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覆盖报批报建、工商注册、税务办理、政策解读、金融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同时针对人才需求提供全周期保障,在落户办理、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生活维度给予支持,切实营造“宜业又宜居”的环境,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集聚扫清障碍。在资源链接上,南大智慧城还以“专业平台”搭桥梁,成功举办上海市首届合成生物产业峰会、人工智能合作者大会等高端专业峰会,不仅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更精准链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企业搭建起技术合作、产学研对接与人才交流的优质平台,助力企业借势发展。